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本文大概3100字,讀完約10分鐘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導語

5月31日下午,“中日養老體系與政策比較——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與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會議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馬旗戟主持。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福利和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田蘭寧博士以《中日養老體系與政策比較》為主題做了精彩演講。

本文首發于思德庫研究院 。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5月31日在北京舉行了“中日養老體系與政策比較——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下文是田蘭寧博士在會上的發言內容。

“可以看到,在日本政黨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往往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政策是重要議題 ; 在老年人福利政策議題上,形成兩黨的競爭。所以,每次兩黨的競爭和更新換代時,都會有新的,針對老年人福祉的政策孕育而生。這樣就使得日本國民對於老年人福祉方面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在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實施之前,日本政府出臺了長期照護保險法。在2000年,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正式實施。我們現在提到的日本的養老非常好,好就好在他制度上的保障 ; 養老照護保險在所有養老服務的制度上,提供了重要的財政支撐,使得日本在養老服務的程度、廣泛性和質量上,有重要保障。所以,日本長期照護保險直今,仍然具有巨大優勢:有了長期照護保險之後,日本老年人群對於國家的滿意度大幅提高。

日本照護保險的運營方面,主要由中央,地方,個人三方來籌資。

在籌資過程中,需要有保險的界定,在保險的界定中推出了評估這一方法。在評估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到老年人需要照護的種類和程度。同時,按照老年人的健康情況進行分級,分類之後進行籌額的配置。各類服務項目都有不同酬額,無論什麼服務項目都有一個額度來進行賠付。以上是目前養老照護保險的運營體系。

日本是政府長期來做長期照護保險這件事情的。在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窗口,首先要進行老年人的情報採集,認為自己需要的人,就會去區役所的窗口去申請。在申請過程中,會對老年人進行評估, 在評估的過程中產生了8個等級,區分為需要照護的1級到5級,需要支援的1級和2級,以及不需要照護和支援的。這個龐大的體系是政府來操作的,在操作過程中,公平性,服務的可及性,可持續性都經過了嚴格的管理和流程上的部署。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照護的範圍與費用的調整,都在不斷變化。我能夠看到,在這樣龐大的體系背後,日本政府的行政支出非常大 ; 而行政支出是打造長期照護保險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行政支撐,才可以使得費用能更公平的被公民所使用。

所以談到日本的改革,其實日本政府要比其他所有人都更瞭解他們所面臨的情況,所以對於改革他們是毫不猶豫的,在長期照護保險制訂的過程中,他們就提出了對長期照護保險每三年進行一次修改,修改的原因是老齡化是非常動態的。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認知症的問題並不像現在這麼突出。在人類身體老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而新問題出現時,我們的醫療體系、知識體系都需要在動態中調整。因此,日本政府提出三年修改一次的方針。我特別喜歡他們的這些修訂,從修訂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日本官僚的敬業性。對於社會問題不斷地跟蹤和調整,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在長期照護保險實施五年之後,日本政府發現,實施的費用非常巨大!他們就會思考、測算:“花了這麼大的費用進行長期照護保險,我們到底解決了多少問題?還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就推出了通過評估來對失能老人進行預防。如果評估一個老人重度失能,會拿到很多費用。但這個費用只能延續他的生命,卻不能延續他的生活質量,同時並不能解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因此,日本政府就提出了改革,提出了照護預防的概念,將費用的使用提前,希望通過費用使老年人更長時間自理,預防老年人不要失能,而是在失能前提供一定資金讓老年人走向社區康復中心,改善其居家環境,並提供一定支援,讓老年人自理生活。這是一次比較大的政策調整。

在2008年,日本政府則發現,日本在照護方面的人才是非常薄弱的,以及對於照護人員的培訓應該從重視數量向更側重質量轉變。照護人員需要更高的專業技能來應對各種需要照護的情況。

2011年和2014年的改革我認為是一脈傳承的,2011到2014年的主旨,是走向社區居家服務。日本政府發現,建設了很多養老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依然無法完全覆蓋老年人的需要。“我們現在無法建造更多機構了,就到此為止,我們現在需要你回到家裡”。所以在2011到2014年,形成了互助居家體系 ; 2014年則是更加強調地方的照護系統,調整社區居家養老,使得重度失能老人也能居家享受到照護服務。在日本,重度失能老人不一定要去機構,具然也同樣能夠得到服務,同時,老年人的去世的地點也可以在家裡。從2012年到2015年,主要是看到了費用的急劇增加,數字非常大,而之前的幾次改革在控制費用方面都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所以2014年起,日本政府想控制住費用,談到了長期照護保險可持續性的問題。他們會想“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錢去保證長期照護保險的持續”。

2015年我剛好在日本,整個調整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政治上的博弈,民間的呼籲和學術界的參與,能夠看到日本的決策部門對於政策的調整,雖然不是特別迅速,但是目標非常明確,從中也有很多模式的創新,在2011年後,許多創新已經湧現了出來。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會議中專家們積極討論

2017年修訂,2018年4月開始實施的改革中,今年改革提出了的信息化,這是我非常想看到的。今年我又特別高興改革中談到了ICT化和照護機器人的投入補貼。這樣的政策會使得日本的IT企業能夠加大養老方面的研發投入,並且更容易找到產業化的可能。今年的改革最大的背景就是老年人大量增加。老齡人口的大量增加導致效率的提高已經無法解決巨大的照護費用消耗。2025年以後,第一批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已經全部達到了75歲以上,還包括65歲以上獨立生活,夫妻生活和空巢的老人,這對於日本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日本政府感到非常恐慌。能夠看到這次改革強調了定量化和信息化,以及很多具體的措施。

綜合來看,日本的改革強調了幾點:一個是重視預防,提高壽命質量。二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保險公平性。三是醫養結合。而日本的醫養結合和我國國內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他強化了醫療和照護的區別,同時把醫療體系劃分,比如65歲的老年人需要怎樣的醫療,與80歲高齡老人醫療的區別。這是很聰明的辦法。另外可以看到日本對於養老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視的。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今後的發展方向,我認為在如此龎大的壓力下,一定會走向產業化。但可惜的是日本走的路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嚴謹完備的閉環,再讓大家走產業化的難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大,但是這是他們一個大的方向,不走向產業化是很難承擔這龐大的費用的。另外是定量化,通過分析大數據來分析計算,比如75歲以上哪些藥有用,哪些藥完全是浪費。日本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做好大數據,因為都是國家來做,所以數據保存的很好。不過我也發現日本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行政和IT界的對話不夠敏感,不夠迅速,但我其實很期望日本的IT公司積極去孕育大數據挖掘,建立模型,這樣我們也可以參考,可以用得上,這對於我們未來的制度是有幫助的。信息化,因為目前的日本還看不到太多信息化的影子,相比之下國內則在信息化上做得更好,很多地方都已經IT化了。國內現在的問題主要是雖然信息化進程很快,但知識和積累上做的卻差距很大。

總體上,我認為我們能從日本身上學習。好的東西多,不好的東西相對少一些,總體來說還是值得借鑑的。雖然我國現在有15個城市在試點長期照護保險,我相信中國的長期照護保險也不是日本意義上的長期照護保險,可能會湧現出更多靈活性和多樣性。這條路才剛剛開始,我們面臨著大量的研究和實踐的工作,會有大量的挑戰。”■

田蘭寧: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改革概況

本文首發于思德庫研究院

主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