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財證券撤離新三板有意IPO 新湖系是否達標成最大不確定因

這是該公司7年來第三度進軍主板市場,但乏善可陳的業績、補丁連連的2017年年報為其上市之路蒙上陰影


湘財證券撤離新三板有意IPO 新湖系是否達標成最大不確定因

繼南京證券之後,又一家券商擬摘牌新三板並衝刺A股IPO。不過,作為已誕生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一度憑藉註冊資本位居同業第五名的“前大哥級”金融機構,此番行動的結局就如同其多舛的命運,仍然難以預料。

5月2日,湘財證券(430399.OC)發佈公告稱,因業務發展需要及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經慎重考慮,該公司擬申請股票在股轉系統終止掛牌。目前,該議案已獲其董事會審議通過。

一般來看,從新三板摘牌往往是遞交A股招股書的前奏。若如此,可算是湘財證券歷史上第三次向A股市場發起的衝擊。

不過,據瞭解,湘財證券接受上市輔導已超過一年,但至今仍未正式遞交IPO申請,這或許與其距離上市門檻尚有一定距離有關。今年3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嚴格要求,券商控股股東淨資產“不低於1000億元”,而2007年利用該公司連續出現鉅額虧損順利入主的新湖系,似乎難以達到上述標準。

做大股東淨資產爭取達標、出售部分股權退出控股股東地位、直接出售所有股權——市場人士給出的三條對策無疑讓《新財富500富豪榜》第80位的新湖系主帥黃偉需要仔細斟酌,而這勢必將進一步影響湘財證券A股上市進程。

與此同時,湘財證券的經營業績也乏善可陳。其4.3億元的2017年淨利潤表現,儘管較2011年至2013年的0.21億元、1.6億元和1.3億元有明顯改善,但較之2014年的7.99億元,更遑論2009年的9.62億元,差距依舊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一份錯誤連篇的2017年年報讓該公司受到外界普遍質疑,來自股轉公司的問詢函更直指其六大問題。

“凡成事,其源於勢,而勢源於人”——得自中國晚清重臣曾國藩的治企理念,跟隨這家企業,已經25年。問題是,無論是勢還是人,目前或許都非昔日可比。

營收兩連跌

具體來看,2017年該公司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為7.64億元,同比下降34.28%,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由72.24%下降至56.66%。其中,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4.97億元,同比下降30.04%。

受市場影響,券商的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手續費下滑已是行業普遍現象。而擴大融資融券、股權質押等業務規模,拓展投行業、資產管理以及境外市場等業務空間,成為各大券商擺脫對傳統經紀業務依賴的新路徑。

頗有意味的是,曾經以業務創新拿下多個“業內第一次”的湘財證券,經紀業務依舊是其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資管業務過去一年帶來1.7億元收入,但同比僅微增0.31%。至於投行業務更出現大幅下跌,同比下降70.62%至0.8億元。

相比營業收入,淨利潤的表現稍令人欣慰,微幅上漲0.82%至4.3億元。但其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均報下跌,跌幅分別為6.11%和9.7%。

該公司解釋稱,這是由於本期對價值出現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較上期減少。不過,截至2017年末,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為28.23億元,增幅302.97%,這其中主要是貨幣基金和債券投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為29.22億元,增幅247.47%。但值得警惕的是,湘財證券並未對新增的買入販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此外,其業務及管理費用也減少0.62億元,同比下降8.19%。

除了年報編制粗枝大葉,湘財證券年報中還存在著諸多“疑點”。

4月25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下稱股轉公司)對該公司發出年報問詢函,內容涉及公司的結算備付金、債券資產大幅變動、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待售資產的核算、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手續費及佣金收入與支出等六大問題。

如在結算備付金方面,湘財證券結算備付金的附註項目直接按幣種劃分進行披露,而並未按結算備付金類別披露;對持有的待售資產,湘財證券對於擬出售的被投資公司的股權,在工商變更登記及公司章程備案手續均未開展的情況下,就事先把該部分股權投資從長期股權投資中轉入持有待售資產核算;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與支出上,湘財證券年報中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的明細披露項目,未能與收入明細項逐一對應,也存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與支出明細項不匹配的情況。

此外,上述提到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未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問題,也受到股轉公司的質疑。股轉公司要求湘財證券解釋對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交易品種與交易對手,及業務類別分別披露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直接存在的邏輯關係的合理性,以及資產減值準為0的原因,同時說明將部分買入返售獲得的證券用於正回購是否存在潛在風險等。

三度闖關IPO

無論揹負湖南財經學院最年輕系主任名聲創辦湘財證券的陳學榮,還是由地產轉戰金融版圖低調潛行的新湖系話事人黃偉,這家起於三湘發跡於浦江的券商從未斷過上市的念頭。

早在2011年,就有消息稱該公司有意併購財富證券謀求上市。2012年,這一計劃悄然終止。2015年,大智慧(601519.SH)擬斥資90億元收購湘財證券100%的股權。基於互聯網+券商的充分想象空間,前者甚至連拉12個漲停。但隨後,大智慧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次年3月宣佈終止重組。湘財證券曲線上市的二次嘗試再度以失敗告終。而受該宗財務造假案牽連,湘財證券董事長林俊波也遭證監會處罰。

經歷兩次失敗後,2017年2月,湘財證券決定接受中信證券的輔導,擬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只是,這一次先等來的是湘財證券擬摘牌新三板的消息。湘財證券並非第一家擬先行摘牌後再衝刺IPO的券商,此前,南京證券即從新三板摘牌,並最終成功IPO過會。今年1月,華龍證券也發佈公告稱,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需要,華龍證券擬申請在股轉系統終止摘牌。

有新三板專業人士表示,提前摘牌或許是顧慮到股份清理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與諸多披露IPO後摘牌的企業不同,湘財證券掛牌以來僅有兩個交易日發生過交易,“三類股東”問題似乎並不構成困擾。

考慮到湘財證券此前在財報中出現的嚴重紕漏,市場有觀點認為,其匆忙摘牌或有想要規避股轉公司的監管嫌疑。

“在一個嚴監管的大時代中,小聰明有時反誤大事。”一位市場觀察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