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文/學峰

最近,我看了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以及著名畫家陳丹青的一些觀點,他們都十分肯定的認為,生命應該用來做很多看似無用之事。我對此觀點深表認同,縱觀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學生時期其實未必都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但是他們做了很多“無用之事”,讀了很多“無用之書”,反而奠定了他們人生深厚的底蘊,反而使他們更成功。

所以我認為,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實際上非常有用,可謂無用之用。具體來講我覺得包括:讀無用之書、寫無用之文、背無用之篇、習無用之藝、學無用之學、做無用之事。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一、讀無用之書。

老師家長都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讀有用的書。可是就我的人生成長經歷來看,那些真正給我人生啟迪和智慧的書恰恰是老師家長不喜歡讓我們讀的書,可以說都是無用之書,比如課外讀的小說、散文、雜誌、勵志書籍、哲學書籍等等,家長老師就讓我們讀教科書,認為那才是有用的書,他們所謂的有用其實只對升學考試有幫助,而真正對我們人生對我們成長有用的書也許恰恰是那些課外的無用之書。這樣說並不是否定課內教材的意義,課內的書當然要讀,但是僅僅只讀課內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讀課外書,讀那些無用之書,而且要多讀那些無用之書。

二、寫無用之文。

我發現那些著名的文學家和作家在青少年時代都喜歡寫文章,而且大都是老師沒讓寫的東西,可謂是寫無用之文。但是這些課外的練筆自己喜歡的創作卻使他們走上了作家之路,最終成就了他們。所以我認為一個學生如果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的創作,經常練筆寫文章,即使將來成不了作家,也會對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我在學生時代就是如此,除了寫語文老師要求的作文日記外,自己還有幾個筆記本,用來寫日記、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類型的文章,幾年下來,累積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對我後來的寫作和教學都非常有幫助。後來我當了教師,我也特別鼓勵我的學生準備幾個本子,去寫自己喜歡寫想寫的文章,寫那些無用之文。

三、背無用之篇。

現在的社會普遍急功近利,對那些有深刻思想對人生有深遠意義的經典都覺得沒有什麼用,所以大多數人都遠離了經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不久前剛剛去世,他晚年致力於提倡經典誦讀,他說他平生所學其實在13歲前都已經學好了,後來只是理解和運用了。他的意思就是他在13歲之前已經把各種國學經典爛熟於心,而這些東西使他後來慢慢成為了一個大師級人物。他說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大師,那些大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兒時都背過經典,現在很難出現大師,他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學生都不背經典,甚至都不知道經典是何物。所以我提倡,在少年時代就應該去誦讀經典,去背那些所謂的無用之篇。比如《論語》《大學》《老子》《孟子》《唐詩宋詞元曲》等。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四、習無用之藝。

當今的學校和社會都要求學生去掌握那些有用的本領,所謂有用的本領就是能夠讓自己找到工作能掙錢的本領,就是能夠養家餬口的本領,當然,這不是錯誤,作為人我們首先要能夠生存下去,然後才是圖發展。但是如果基本的生存已經沒有問題,我們的生活就需要提升質量,而質量更多的來自於無用之藝。歐洲文藝復興的那些大藝術家掌握的其實都是一些無用之藝,比如音樂、繪畫、雕刻、創作等,而這些藝術或技藝,對人生也許更有作用。音樂可以陶冶情操,美術可以提升觀察力,體育可以鍛鍊體魄,演講可以鍛鍊口才,寫作可以訓練文筆,等等,這些無用之藝更能幫助我們人生,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精彩。所以我們人生應該多多習那些無用之藝。

五、學無用之學。

功利的時代讓每一個人都去學那些所謂的有用之學,比如計算機、會計、英語、工程等,但那些無用之學,比如哲學、文學、心理學、宗教學、藝術等等卻成為了無用之學。但是,縱觀很多成功人士,儘管自身確實掌握了很多本領,但是無一例外都很喜歡哲學、文學、藝術等,我想恰恰是這些無用之學給了他們真正的知識和智慧。我們當然要學那些有用之學,以使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但同時也要去學那些無用之學,這些無用之學也許能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和幸福。

六、做無用之事。

有些事情看起來沒有什麼用處,比如讀書、思考、冥想、獨處、運動、寫日記、親近自然、交流、寫生、廚藝、園藝、琴棋書畫等等,但是這些事情卻能夠讓我們增長知識和見識、瞭解認識自己、鍛鍊體魄、增加生活情趣,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我們的成長、成功、生活都依賴於這些無用之事。所以應該多做這些無用之事。

總之,一個人活在世間,應該多讀無用之書、寫無用之文、背無用之篇、習無用之藝、做無用之事。因為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實際上非常有用,是真正的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