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全文長 2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精彩導讀


任何學科教育都可以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那怎樣才能把一個學科變成真正的素質教育呢?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要學語文,我又不想當作家?為什麼要學數學,現在計算都是電腦在算?你能回答上來麼?


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第2版)》的新書發佈會上和到場的讀者們,就教育的話題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在這裡,我們節選了其中部分關於具體學科學習的內容,希望對你和孩子在認知學習這件事上有所幫助。


任何學科教育都可以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那怎樣才能把一個學科變成真正的素質教育呢?


作者:吳軍博士,硅谷投資人,豐元資本創始合夥人,計算機科學家。


01

為什麼要學語文?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我們來問一下,今天來的人有多少是學理工科的?(舉手,一大半)我估計你們到了高中以後就不怎麼學語文了,好多人會覺得反正我將來也不當作家,為什麼要學那麼多語文?大學不學語文挺好的。有些人喜歡文學那就多學一點兒,可能會比較有文采,我不需要。


我上次給北航講課,他們的老師特糾結,特別想讓北航的學生多練練寫作,北航的學生死活不願意學語文。他就跟學生講,這對你們將來談戀愛還有用呢。


這當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為什麼要學語文?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呢?


上個星期我去參加我女兒的家長會,每年感恩節前,我們會和她的每門課老師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些老師會在一對一的交談中,會告訴家長你家孩子的長處和短處。


女兒的語文老師是文學博士,她的做法另闢蹊徑——先跟孩子聊聊一些很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放到所有的學科中運用的),再讓孩子說說和過去比自己今年的進步。


把語文放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什麼作用?以下也有不少是她倆討論出來的觀點:


1、語文是用來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的


學語文不是為了那點兒簡單的文采,是要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很多人講東西講不清楚,不僅學生講不清楚,我發現好多老師講課都講不清楚,為什麼呢?語文太差了,不善於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語言、對著合適的對象表達出來。


我們在職業中要做職業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師寫郵件寫不明白,意思也表達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國人起草的一份比較正式的郵件信函,就能寫得清清楚楚。


2、語文是職業化的基本訓練


語文是你成為一個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把一個事情清晰地傳達給對方,這是非常職業化的訓練。如果你的語文不好,你給別人留下的永遠是個業餘的印象。


3、語文還是進入上一階層的敲門磚


不同階層的用詞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如果看美國原版電影就能知道。比如在公對公的對話中,律師的說話用詞非常清楚嚴謹,反之,一些黑人就愛用“哈哈哈”之類的曖昧語言。


學好語文,意味著達意準確。比如有些有錢人之所以被稱為“土豪”,還是因為其語言能力跟不上經濟能力,說來說去不過是些基本詞彙,完全沒有文采可言。


也就是說,你想進階、想往上走,語文必須好。


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時候,像哈佛、耶魯這些大學只教拉丁文,為什麼?三個原因:讀懂拉丁文的《聖經》;那時的學術語言是拉丁文;學會拉丁文,就學會了上流社會的語言。


就像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得會文言文一樣:白話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讀書人會寫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進入更高階層的敲門磚。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02

為什麼要學數學?


數學的重要性在於它講究邏輯和方法,培養科學常識和基本素養。每一種解決數學題的法,都可以用於工作和創業。當你遇到一個不會解決的問題,以前那些解數學題的邏輯全都用得上。


為什麼很多人學不好數學?有一天,我女兒有些數學題做不出來。我就把我的成績單拿來看,我高中數學平均99分。我就在想:我倆在學數學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1、讀題。很多人題就讀錯了,或是沒讀懂,那這是語文的問題。說白了數學不好是因為你的語文不好,這個因素佔了三分之一。


2、基礎知識。你真得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否則肯定不會做題。比如,若你不知道勾股定理,好多幾何題就都不會做。老師天天讓你做練習題,只能幫助你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


3、邏輯。讀懂題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未來要去哪兒。分析和邏輯就是找到這條路,基本知識是你的工具。你的邏輯就是這條道路,你得自己學會把它走通了。


學好數學就是這三條,很遺憾,大部分人學數學只知道學第二條。仔細想想,數學競賽題做不出來,並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把第二條全教給你了,關鍵是你題也沒讀懂,也沒找到邏輯。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03

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在英語裡叫history(男人的故事、他的故事),當然女權主義者說應該叫herstory,甭管是什麼,歷史不是要講故事。


中國老說以史為鑑,這件事其實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為鑑,當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是為了以史為鑑,讓皇帝們不要做荒唐事,司馬光之後的昏君照樣數不勝數,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為什麼不能簡單地以史為鑑呢?因為條件是在變化的,什麼事都是在變化的。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圍在土木堡了,全軍覆沒,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說怎麼辦?當時大家說逃吧,于謙(不是講相聲的那位)就說要堅守,結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敗了,把明朝救了,而且從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禎皇帝,他也這麼幹,李自成快打來了,說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結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


情況看上去差不多,以史為鑑並沒有用,因為條件變了。


那學歷史是為了什麼呢?主要是這麼幾件事:


美國老師說最好把歷史當做研究。那麼怎麼學歷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給你一個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證據,發表你的觀點、證實你的觀點,這就是做研究。


比如,華盛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抄歷史書是沒用的,他是美國的國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寫這個,在美國的歷史課是會不及格的。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可以,拿出證據。你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白人奴隸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證據。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歷史是可以培養做研究的。


歷史是美國的第二寫作課。因為你做完研究後,還要寫一個十頁紙的報告(初三的學生),你自己要到圖書館查資料,要有自己的觀點,結論還要和前提、論據能夠自洽。


瞭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有點兒像我們中國說的以史為鑑。因為歷史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線看問題的,從歷史出發,你有可能瞭解未來。


你瞭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你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樣的結果,第三次照樣也是一模一樣的結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你不想成為被淘汰的人,應該怎麼做就很清楚了,這就是能知道未來,讓自己處於更優勢的位置上。


中國人研究歷史和美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中國人一般會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進行考古發現,比如研究當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沒死,不知道跑哪兒去了,研究出這個結論就是為了發表論文。


去年有一本書叫做《地質時代的中國史》,是劍橋大學出的。這個書很有趣,有兩個大特點:


特點一:根本不管中國是5000年曆史還是3000年曆史,以前搞不清楚歷史就不寫了。從秦漢開始寫,2000多年的歷史,他把每個歷史事件放在這2000多年的時代裡,來看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義。


特點二:把中國這個歷史事放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去看它的意義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寫中國這一件事。


這就體現了美國人研究歷史很重要的特點。


也就是說,學歷史你還會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會變得更包容。學了歷史,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樣化的,並不像我們周圍的生活這麼簡單。


來自孩子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要學“無用”的學科?


04

孩子為什麼要學科學?


有人說“信仰科學”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其實不然,科學從來不是信仰,科學是懷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說信仰科學,那是宗教,不是科學。科學是要不斷被證偽的,今天看上去正確的結論,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比如,過去生活慢速度的環境下,自然覺得牛頓定律是千真萬確的事,可當你到了光速時,發現好像牛頓定律不成立了。


最早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化學家發明了兩種藥:阿司匹林和海洛因。


當時大家都認為海洛因是個不得了的藥,為什麼?因為它可以讓人戒掉嗎啡。可是後來發現它的危害比嗎啡還大。


反之,阿司匹林剛被發現時,大家都如臨大敵,認為這是一個壞得不得了的藥,因為它的副作用太大。可是後來,有人把它做成了腸溶片,不要在胃裡溶解,到腸子裡溶解就沒事了。


所以,原來覺得很正確的事,換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認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在進步的。


科學不是迷信,不是說某一個院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來得到這個結論,這是你學科學的目的,學會了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迷信的人、一個理性的人。


任何的學科教育都可以是素質教育,那怎樣才能把每個學科都變成真正的素質教育呢?其實你對學科的認識改變了,方法改變了,結果自然也就跟著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