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曹操求賢若渴?這人卻因太過聰明而被曹操所殺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天下戰亂不休。自小就被名士許邵評為有梟雄之資的曹操,憑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穩紮穩打,在各大勢力中脫穎而出,最終建立了曹魏政權。曹操能在混亂的局勢中打下一片江山,除了傑出的個人智慧外,更大的原因在於曹操胸襟廣闊,能廣納賢才。正是憑著部下文臣武將,曹操才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但是容人之量大到連劉備這種當世英雄都能忍而不殺的曹操,卻因為一個謀士太過聰明而殺了他。

曹操殺的這個人來歷不凡,自玄祖以下,到他父親這一代,已經連續四世位列三公,官至漢朝太尉之職。他本人更是聰慧絕倫,屢屢讓曹操自嘆弗如,後世甚至有很多評論認為,他如果沒死,司馬懿就不可能一家獨大,曹魏江山也不會丟失。這個人就是楊修,那麼,如此聰明的楊修,以曹操的容人之量,為什麼還是要殺了他呢,作者認為應該和以下幾點有關。

都說曹操求賢若渴?這人卻因太過聰明而被曹操所殺

一、過於聰明,對曹操的心思瞭如指掌,讓曹操沒有安全感

曹操當時在表面上是擁護漢室江山正統的,所以很多制度基本上是沿襲了漢朝的制度,包括“察舉制”的選官方法。楊修一開始就是被舉為孝廉,在皇帝身邊擔任郎官,沒過多久就因過人的才具被安排進入曹操的丞相府擔任主簿,主簿工作主要是掌管曹操的機要文書,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領導秘書。

楊修本就機敏過人,又長期跟在曹操身邊,對曹操的言行舉止和風格習慣可以說是揣摩的瞭如指掌。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沒有一個領導人會喜歡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瞭如指掌的下屬,而楊修恰恰就犯了這個大忌。有一次,曹操帶領僚屬前去視察剛剛建好的丞相府大門,到了大門前,曹操細細看了一陣後,什麼也沒說,叫人拿來筆在大門上寫了個“活”字就走了。群臣看後,面面相覷,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楊修看了一陣後就讓建造的官員把門拆了,說丞相嫌門太打了,“門”內一個“活”正是闊字。還有一次,曹操有一盒西域進貢的酥餅,吃了幾塊後有事要出去,就在盒上寫“一盒酥”,楊修看到後就叫大家把那盒酥一起分了,說是曹操的命令,“一盒酥”就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不管是寫“活”字還是“一盒酥”也許曹操的本意就是要讓群臣去猜謎,如果這些謎底不是同一個猜出的,或許曹操會很高興,但都是楊修猜出的,就不得不讓曹操忌憚了。

都說曹操求賢若渴?這人卻因太過聰明而被曹操所殺

二、無視規矩,擅作主張

曹操是個非常愛才的人,如果楊修只是瞭解他的心思,但做事謹小慎微,也許曹操還不會殺他,但楊修偏偏是個恃才傲物還要顯擺的人。上面的兩件事還只是讓曹操心生忌憚,愛恨交加,但楊修猜“雞肋”的事則徹底堅定了曹操要殺掉他的決心。

曹操攻打劉備的漢中時,久攻不下,暗暗發愁,傳令兵過來問晚上的巡營口號,曹操正在吃雞,就說“雞肋”。當時楊修剛好在營外聽見,就回去收拾行裝,還到處對別人說“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是要準備退兵。也許曹操心裡確實有退兵的打算,但他自己都還沒決定,楊修卻已經看出他的心意,還到處宣揚,軍心浮動,不退兵也不行。楊修等於是幫他下了決定,這曹操可就不能忍了。

都說曹操求賢若渴?這人卻因太過聰明而被曹操所殺

三、參與奪嫡之爭

奪嫡之爭歷來是帝王之家關係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參與奪嫡之爭的都是拿自己的性命去拼前程,楊修恰恰也趟進了這鍋渾水。

楊修在個人風格上更偏向與文人類型,因此曹丕與曹植中他是站在文才極高的曹植這一邊的。但楊修雖然才思敏捷,畢竟官場波折經歷的少,他和曹植同樣充滿了書生意氣,或者說是天真。而站在曹丕那一方的則是賈詡、司馬懿這中官場老油條,曹丕自己也是城府深沉,因此在奪嫡之爭中曹植敗下陣來。以曹操的果決心性,既然確立了曹丕的太子之位,就不會再更改。他知道楊修是不會輕易放棄的人,以後也許還會再起波瀾,因此確立曹丕太子之位後,就已經存了殺楊修之心。

都說曹操求賢若渴?這人卻因太過聰明而被曹操所殺

楊修是魏國後期唯一一個在才智上足以和司馬懿匹敵的年輕一輩,可惜才智用錯了地方也用錯了方式。在曹操眼裡,楊修這種人極有可能成為操縱君王的弄臣,曹操怕楊修禍亂他死後的江山,不得不殺了他。

如果楊修不死,將會是司馬懿最大的政敵,也許歷史都會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