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軍隊當時為啥那麼牛?

成吉思汗的軍隊當時為啥那麼牛?

1.蒙古人幾乎是全民皆兵,軍隊戰鬥素質高

2.蒙古馬雖不及歐洲、阿拉伯馬高大快速,但吃苦耐勞,持續作戰能力強

3.蒙古騎兵,人、馬幾乎不需要任何後勤補給,可以說是打到哪、吃到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一句話————弓箭射的著獵物都能吃。

4.蒙古民族以遊獵為生,弓馬嫻熟,特別能發揮輕騎兵快速靈活的優勢。反觀當時盛行騎士精神的歐洲軍隊,騎兵雖是人馬重甲,但隊形密集,面對靈活敏捷的蒙古騎兵基本沒有還手之力,而在相互追逐中,蒙古騎兵充分發揮蒙古馬吃苦耐勞持續作戰能力強的特點,與歐洲騎兵打運動戰、消耗戰,直到他們精疲力竭,或是一箭命中要害,或是射殺戰馬,讓歐洲騎兵在戰場上無能為力。

而歐洲步兵,大多是招募來的農民或是手工業者,根本無心戀戰,騎兵集團的崩潰,直接導致步兵集團的潰散。以騎士精神為核心的歐洲戰爭反對使用弓箭,這使得蒙古人弓馬嫻熟的民族風格成了歐洲軍隊的死神。

5.蒙古軍隊將中原戰爭中俘獲的金、宋守城、攻城器械和大部分工匠派往歐洲,火藥武器、複合弓在歐洲戰場上大發神威。

6.蒙古軍隊軍事指揮靈活多變,重視戰爭軍事情報的偵查和收集,往往出奇制勝。

蒙古輕騎完虐歐洲重騎+可以使用弓箭+後勤補給很輕鬆+從宋朝繳獲了當時還算先進的火藥武器和攻城器械,

那基本可以說當時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團相對於世界其它軍隊其實是建立在絕對實力的基礎上的碾壓,不一定需要非常優秀的謀略和組織水平?

成吉思汗的軍隊當時為啥那麼牛?

1,炮兵。蒙古騎兵習慣於在廣闊的戰場上橫衝直撞,當他們進入中原,遇到城高且堅的城牆時往往束手無策。公元1211年,蒙金戰爭爆發後,為了攻城需要,成立了炮兵。1220年,蒙古軍隊進攻華拉子摩時,窩闊臺被任命為炮兵最高指揮官,創建了炮兵團。蒙古軍還配備了石彈投石機,上百人拉的大弩炮,火焰噴射器等先進的武器裝備。

2,工兵。成吉思汗在中國作戰初期,他的騎兵常常在高大的城牆面前表現不知所措。成吉思汗下令讓各地俘虜來的工匠趕緊想辦法,造出攻城器械。這些工兵不久就造出許多攻城的器械,象火炮,攻城車,雲梯,挖壕溝,挖地道等,這些機械或方法使蒙古軍成功的拿下一座座城池。

3,通訊兵。成吉思汗最早組建了日行數百里的“箭速傳騎”的快速聯絡通訊兵,在大軍作戰的前線到成吉思汗的大本營,整個路上便設驛站,保證通訊聯絡準確及時,並派兵保護,使其暢通無阻。通訊兵的設立,使消息迅速上傳下達,使指揮者能及時掌握戰場局勢動態,有利於指揮戰鬥。

4,水軍。蒙古軍隊向來久居草原,進入漢地作戰,開始遇到江河湖泊,軍隊往往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乎,成吉思汗下令收編投降水軍,令工匠造舟楫,以備不測。公元1220年,張榮在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1個月內造船百艏,幫助蒙軍渡過了漠蘭河。

5,弩兵。蒙古軍隊作戰時,往往在敵軍廝殺前用箭傷人,殺人,當人馬被箭殺傷很多時,他們才與敵人進行戰鬥。弩兵的威力與騎兵一樣可怕,往往是攻城阻擊敵軍而不傷軍馬的有力殺手

6,騎兵。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主要由騎兵組成,他們是蒙古軍隊的中堅力量河軍隊核心。且“韃人生長在馬鞍間,人自習戰。”成吉思汗根據這個特點,組織了一支不加專門訓練就有堅強戰鬥力的優秀騎兵隊伍。當時,蒙古軍隊的強大,除了成吉思汗的優越戰術外,還在於蒙古軍隊配備了當時先進的武器裝備。蒙古軍初期,曾把生產工具化為作戰武器,他們狩獵放牧用的弓箭投鏢套繩等一律應用於戰場上。蒙古的作戰武器裝備奇特而完備,近戰武器有投鏢,長槍,矛,彎刀等;遠戰武器有弓,箭,弩等。後來,成吉思汗進入中原和東亞之後,眼界大開,積極吸收各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尤其是兵器製造技術。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軍隊確實不愧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成吉思汗的軍隊當時為啥那麼牛?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在中國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與眾不同的騎兵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於也速蓋巴特爾之子鐵木真。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正是他把一個由於妒嫉和連年不斷的戰爭而分裂為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而不勝的軍事組織。1211年,他在統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後即著手統一中國。五年內,蒙古人迅速佔領了華北和朝鮮,他們對城市和鄉村進行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就在這時,成吉思汗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佔築有高牆的城市,因此向中國工匠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和使用射石機、彈弩的方法。

最後,成吉思汗認識到要統一中國這樣遼闊的地區需要化費很長的歲月。這時他又得知蒙古內部發生了動亂,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隊後返回蒙古。後來他又率領軍隊進攻波斯花刺子模帝國,並於1221年使之臣服。接著繼續領兵向南、向西、向東,席捲了整個亞洲,毀壞了大批城市和鄉鎮,殘酷地屠殺那些對蒙古人來說一文不值的老百姓,使這個地區備受蹂躪。接著蒙古軍隊又從波斯出發向西北方向推進。經過廣泛的兵力偵察,一支大約20,000人的軍隊在蘇布臺和笳卑將軍的率領下穿過高加索進入俄羅斯,並派探哨四出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軍擊敗了卡爾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庫曼百姓在蒙古人越過高加索前就逃走了)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保加利亞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折回。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制訂出了征服歐洲的詳細作戰計劃。

蒙古軍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制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騎兵團,每團1000人;每個騎兵團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十個騎兵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麼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馬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不過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創新。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中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國長弓還要重,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中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臺的先遣部隊只化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在戰鬥開始時,蒙古騎兵縱隊通常擺開極寬的陣勢高速向前衝去,各主要部隊之間由傳令兵傳送信息。當發現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送往總指揮部,然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把它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敵人分散擊潰。

成吉思汗及其能幹的下屬將領在作戰方法上從不因循守舊。如果已經發現敵人的確切位置,他們就率領主力襲擊敵人的後背或者側翼。有時他們佯裝撤退,然後在更換新的馬匹後重新發起衝鋒。

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後稍退,其餘縱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餘三隊為輕騎兵。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麼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衝鋒。命令的傳送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麼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徹底擊潰。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蒙古人喜歡冬季作戰,封凍的沼澤河流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機動性。為了測定什麼時候河上的冰層能夠足以承受馬匹的重量,他們往往驅使當地的老百姓為他們上冰察看。1241年末在匈牙利,他們把無人照看的牛群留在多瑙河的東岸,而眼看著那年年初被他們驅趕到對岸去的難民受飢捱餓。當匈牙利人渡過河來牽回牛群時,蒙古軍隊又決定繼續向前推進了。

蒙軍首領常常喜歡先派一支先遣隊迎戰敵人,打一下便向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要好幾天,最後敵人發現自己落入了蒙軍的陷阱,四周已經被埋伏著的蒙軍騎兵包圍了。

成吉思汗在中國作戰的初期,他的騎兵部隊常常在中國城市高大的城牆面前束手無策。經過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同時採用了中國南方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幾年之內蒙軍將領就創建了一種能夠攻佔原先似乎無法攻破的城防設施的作戰體制。這一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支裝備精良的攻城部隊和一批最優秀的工兵,他們被蒙軍徵募而來,充當攻城部隊的士兵。

在成吉思汗及其能幹的部將蘇布臺後來所進行的戰役中,任何城防堡壘都已無法阻擋蒙古軍隊進軍的步伐。對於有重兵把守的城市,蒙軍往往用一個縱隊來圍攻,並派部分或全部工兵輜重隊予以協助。主力部隊仍舊繼續前進。由於蒙軍常常巧施計謀,大膽行動,急速直搗敵城,因此,領頭的輕騎兵總是在對方還來不及關閉城門之前就緊跟著衝進城去。假如敵人預先充分戒備,使蒙軍衝不進去,那麼圍城的縱隊和工兵就迅速有效地開展常規圍攻戰,蒙軍主力也竭力尋找對方的主力野戰部隊交戰。一旦勝利在握,被圍城池常常不戰自降。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老百姓常可少受一些災殃。

但是,如果守城部隊竟敢公然抵抗,那麼成吉思汗的工兵就會很快在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或者迅速為不騎馬的縱隊騎兵作好攻城準備。為了造成守城部隊的混亂,增加防守的困難,蒙軍在進攻之前先派輕騎兵在城牆前衝擊一番,發射燃燒箭,使被圍攻的兵營或城市燒成一片火海。當他們準備穿過城牆上的突破口或越過對抗工事發動最後進攻時,常常採用一種殘忍的但卻十分成功的辦法。他們讓一大群俘虜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步行的騎兵。這樣守城部隊要擊中他們就會先殺死自己的同胞。

蒙古人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養成,建立了一支以弓箭為武器,騎兵為基礎的軍隊。戰爭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他們深深懂得並且充分運用了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了智取計賺和殘酷無情的心理戰手段。13世紀時,他們在歐洲所遇到的敵人則顯得十分笨拙,缺乏機動性,根本無法對付騎著剽悍大馬的高度機動的蒙古軍隊。假如我們能夠得到充分可靠的數據材料,那麼毫無疑問,歐洲軍隊跟蒙軍的傷亡比例即使不是歷史上最高,也是名列前茅的。蒙古的侵略戰爭,殺傷了大量軍民,對被侵略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而長期的惡劣影響。遺憾的是,不能長期抵抗蒙古侵略的歐洲軍隊不僅從來沒有學會如何對付蒙古的軍隊,而且根本就沒有學到多少有益的東西。蒙古人對喀爾巴阡山地區的短期入侵併沒有對歐洲中西部國家的軍事戰術和傳統的作戰方法產生什麼直接的影響。

但是,俄羅斯人從蒙古騎兵作戰的理論和戰術中可以說是得益非淺的。著名軍事歷史家休·科爾在最近給我的一封信中說:“1914年喀爾巴阡山戰役中,俄國輕騎兵所採取的戰術便是以當年蒙軍戰術為範本的。”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西方正在對蒙軍的戰例、戰術以及軍事技術進行著廣泛的研究。休·科爾曾進一步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並請注意,美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在一份年度報告中,曾敦促國會吸取蒙古軍隊的經驗教訓,批准他關於要求為美軍機械化撥款的提案。”

成吉思汗的軍隊當時為啥那麼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