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彼此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於貢向孔子問交朋友的事,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意思是: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它還是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
為什麼說: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彼此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後來子游把孔子這話精煉為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子游說:“服事君主太頻繁瑣碎,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太頻繁瑣碎,反而會遭到疏遠。”

孔子的話意思很明確,相處要有度,君臣之間也好,朋友之間也好,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為好,能行則行,不行則止。

生活中有一個著名的刺蝟法則,這個法則可以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來形象地說明: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又不致於被扎。

刺蝟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人際關係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上的關係,也可稱作心理上的距離。其關係就像相互取暖的刺蝟,太近了刺人,遠了又覺得孤獨和寒冷。“在親密無間中保持距離。”

這也許是對距離最好的詮釋了。保持距離感決不是設置心靈上的屏障或戒備防線,物理距離也罷,心理距離也罷,決不是感情距高。“距離”沒有固定的數字,它因人、因場合而異,掌握了距離這一門學間,我們就學會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說: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彼此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在街道馬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警語牌上寫著:
“保持距離,行車安全。”其實不但是行車要保持距離,社會上任何人、任何事,都應該要保持距離,才能安全。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有歌詞曰:“朋友多了路好走。“人們也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交幾個朋友總是會有益處的。但是,朋友關係不像父子和夫妻關係那樣,事關親情和法律,也不像上下級之間,有制度和法律的約束,聚也容易散也容易。所以,交友不但要慎,而且朋友之間也應該隨時保持距離,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自身,更是為了友誼的長久。

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應給對方留有獨立活動的空間,這樣才能產生美感。不要做什麼事兩個人都要粘在一起。這樣的話再好的朋友日子久了也會變得厭煩、生疏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既便是知已朋友,彼此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當然如果距離太遠,就談不上交往和相處了。因此我們在平常交往過程中,注意要把握好心理距離上的適度,不要以為越近越親密越好。

保持適度的距離,說到底是一門生活藝術。就像冬天圍著炭盆烤火,離得太遠,暖不到身子;靠得太近,則烤得身手發燙。只有保持好適度的距離,才能得到一種美好的享受。

歡迎閱讀大話新語,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為什麼說: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彼此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