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会是什么心情?

雨夜钢琴1

史书中岁没有记载汉献帝在得知刘备登基时候的心情,也没有记载汉献帝是否知道刘备登基称帝,但是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汉献帝应该非常的淡定,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应该先是一惊,然后就是释然的表情,认为这理所应当。
汉献帝刘协从九岁时被董卓立为皇帝,一直处于傀儡状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汉献帝的权力也是越来越小,刘协从小就很聪明,当然也不甘心傀儡的状态,他也曾经挣扎过,努力过,曾经下过衣带诏,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后,董承被杀,董贵人已经怀孕当时也被曹操杀死。
当时的伏皇后看到曹操的暴行,跟自己的父亲伏完效仿董承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后,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这两件事情以后,汉献帝心如死灰,后续的记载中再也没有提到刘协反抗命运的声音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曹丕对汉献帝还是非常好的,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而刘协仿佛已经看破这一切,非常安淡的在自己的封地里生活,爱民如子,也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直到去世。



而刘备称帝的理由就是汉献帝被害,实际上汉献帝活的好好的,我相信曹丕也会把汉献帝活的好好的消息散布到各地,而蜀地的刘备选择了不相信,于是在大臣的劝进下,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
汉献帝也肯定会听到这个消息,听到后除了释然,也会表现出我早就知道刘备会这样,又会安慰自己,不管怎么说,汉室江山还是延续下去了。

历史百家争鸣

汉献帝当时的心情,一定觉得人生如戏,百感杂陈,然而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彻底放松的松弛感。

他呵呵笑了,表情古怪。

他还记得,多年前,他密授衣带诏,号召天下勤王击贼,皇叔刘备就是受诏者中的一个。


刘备是大汉皇室的孝子贤孙和孤忠之臣,这个评价,他至今不变。

当年受诏者几位大臣,早已死光了,唯有刘备一直在顽强地抗争和奋斗。尽管曹氏对他进行了严密的消息封锁,但他依然能够将破碎的信息连缀起来,知道刘备联合东吴,赤壁一战,大破曹贼。欢欣鼓舞!那一天,他特地吩咐,教晚饭多加几个菜,那顿饭是他多年来吃的最开心的一顿饭。

身在囚笼之中的他,已将为大汉复仇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他关注着来自南方的点滴信息。他很快得知,刘备占有了荆州,又西进入蜀,占据了天府之国四川(益州),势力得到极大的壮大。

然而这个消息令他心情复杂,因为荆州和益州,原也是由汉室宗室所有。如今为刘备所夺,他不知道是该喜悦庆幸,还是该感到沮丧。似乎除了他自己——这位孤独无力、空寄虚名的大汉天子,没有人还在为击贼复国而努力,就是汉家宗室们,也只关心如何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如今的刘备,在蜀中称王,他还是当年接受密诏时的刘备吗?

他十分怀疑,并努力不去想这些问题。

但他对曹氏的仇恨是最主要的,只要曹军打了败仗,曹家的敌人发展壮大了,他都在酸楚中涌起巨大的快感!

这已成为他人生的主要意义,是他生命中仅存的一丝热度。


多年以来,他对自己以及王朝的命运,已经感到麻木。唯一能让他悲伤愤懑的,是每一道“讨贼”的诏令,都以他的名义发出。然而,在他的心中,曹氏才是真贼,曹操每一次率兵去讨伐的人,都是他心中的英雄豪杰。

三十年多来,曾一度天翻地覆的天地开始沉淀,三分天下之势已成。他渐渐意识到,曹家可能已不再需要他这面汉室正统的旗帜了。每当一个人独坐时,常呵呵冷笑,想:曹贼,你何时篡位,来杀我吧!我生为大汉天子,死,亦为大汉之魂。

可是曹操并没有派兵来逼宫,曹贼死在了前头。

那天,为了这位“绑架犯”的死,他迫不得已,陪着表演一幕悲剧,不经意间,他竟落下了眼泪!

他告诉自己,此泪不是为大汉仇人所流,是为大汉和他本人的不幸的命运而流。

在一片白幡中,他预感到大汉江山的最后倾覆,已经为时不远了。

果然,曹贼之子曹丕,逼他退位,并且对外宣称,是他主动禅让的。在他将天子印信交给曹丕时,他没想到,他的心情竟是那样平静。

他忽然想通了,如果只消交出印信,一声令下,全军易帜,就改换了朝廷,那不说明,这万里江山,早已不属于他刘家了吗?这么多年,所谓汉臣,全是曹臣,所谓汉天子,只是一尊宗庙里的菩萨、一具朝堂之上的行尸走肉!

他,又呵呵了。卸去天子冠服,他倍感轻松。

“我不陪你们玩了,”这是他的心里话。

从他做天子第一天起,他就从未真正做过主,他始终被人搬来搬去,在人家的舞台上做各种表演。

不管是魏国的新天子曹丕,还是在曹刘间首鼠两端的孙吴,还是那位曾冒死立誓恢复汉家的刘备,我都不陪你们玩儿了。

他知道,他们各有各的玩法,却没有一家是在为了真正的大汉江山拼搏。“大汉,早已不存在了,大汉,只在我一人身上,又苟延残喘了这几十年!”夜深时,汉献帝对酒纵歌,他终于看透了时势和人生。

当刘备在蜀中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身边有人痛骂刘备的虚伪,有人悯息人生的无奈,也有人说,大汉之火不熄……他都没有听进去,他望着面前的火盆,只是呵呵笑了笑。与我何干,这世事,已与我无关了。

你们接着玩吧!(胡丹/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刘备称帝的时候,真正的“汉天子”,却在当一个上山采药治病救人的“山阳公”。如果真问汉献帝刘协:“到底谁是汉谁是贼?”汉献帝一定很淡定地把草药放进背篓:汉早就没有了,只剩下三个汉贼在掐架呢……

《三国演义》里面说,刘备听说曹丕逼着汉献帝禅位,还听说曹丕杀了汉献帝,于是哭了一天就给汉献帝上个尊号叫“孝愍皇帝”,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即位”当了皇帝。

这可能是最不靠谱的说法了:试想当年魏蜀吴连年征战,曹孙刘都堪称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一个不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互相派遣的间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怎么连汉献帝到山阳(今河南焦作)当他的万户万户公(公与侯最大的区别是可以有自己的宗庙)这件事也蒙在鼓里?

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备及其手下公开祭拜汉献帝,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噱头,为了显示曹丕的“篡逆”和刘备的“忠义”。演义中曹丕还大言不惭地对群臣说:“我今天才知道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怎么回事了!”意思是所谓的禅让,不过是夺权而已,不知道曹丕说这话的时候,儿子分别叫封和禅的刘备打没打喷嚏,耳朵发没发热。

其实有史料还记载曹丕在汉献帝(下文该称之为刘协了)禅位的时候“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还有个承诺:“往后天下有什么好东西,咱们郎舅二人分享。”

这话题有点跑远了,咱们还是回到刘协的话题上来,现在大家随时都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史料,都知道刘协带着曹操的二女儿曹节和一群夫人在山阳县享了十四年清福,并且跟正妻曹节都成了当地教育家和名医,现在的山阳书院就是刘协和曹节建成的。

刘协到了山阳是有完全的人身自由的,他可以随时上山采药,也能四处游玩,丈母娘卞夫人还时常来串门,在山阳公国(汉代公爵领地可以称国,侯爵不行)这个独立王国里,刘协是真正的一把手,想干啥就干啥。

这时候读者诸君可能就有个疑问了:三国纷争兵连祸结,已经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一小队人马要想从河南焦作潜行到四川成都,也就是两千里地,路上连个盘查的可能都碰不上。要是跑到刘备地盘的边界(陕西南部,与河南相邻),可能都用不上三天。要是刘备派出一支特种部队去接应(也可以说是抢走)刘协,曹丕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协没有跑,刘备也没有去接,如果刘备去“迎奉”刘协,估计曹丕会偷笑着闭上眼睛:接去吧,看你咋安置他!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曹丕、刘备、刘协都是聪明人。曹丕把刘协放养,谁爱要谁接去;刘备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口咬定刘协已经挂了;刘协更聪明:我哪也不去,山阳县我的地盘我做主,教教书治治病跟皇帝曹丕的妹妹们玩玩游戏,可不去当义帝熊心(被项羽扶起来又杀掉),那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叔还不如我大舅哥曹丕靠谱呢。

其实在山阳的十四年,是刘协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一直到大舅哥曹丕死了八年,刘协还当他的万户山阳公呢……


半壶老酒半支烟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代,汉献帝作为当时中原唯一的合法天子,仍然是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到统一了北方中原的枭雄,可以说汉献帝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相对应的蜀汉刘备来说,一生都是在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来统一天下!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得知刘备在南方登基,献帝心情固然不好受但也无可奈何,那么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了天下,刘备会怎么对待当时中原王朝正统的皇帝汉献帝呢?

首先,第一种可能性就是刘备宅心仁厚不忍心夺取汉献帝的皇位,继续做他的蜀王。但是,刘备手下的文武百官可不会这么谦让。一定会逼着刘备取代之。实在不行给你来个黄袍加身,逼着你不得不做。因为,只有刘备当了皇帝,这些跟刘备一起打天下文武百官才会有更高的赏赐和待遇。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是拥立刘备当皇帝的。即使汉献帝不主动的退位,也是会被群臣逼着退位的!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刘备会效仿曹操,做一个权利凌驾于汉献帝之上的王。然后等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位置。在取而代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样就可以保存了自己的名声。

第三者可能性就是汉献帝知道自己的大势已去,主动的退位让贤,然后文武百官再三尚书,请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就顺势称帝!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权力的争夺中,任何善良和仁慈可能都是多余的。功高盖主是封建王朝皇权的大忌。而功高盖主的结果,要么是取代皇帝,要么是被皇帝消灭。除此之外,很难拥有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放弃了权利就等于舍弃了全族的生命!


鸡史


汉献帝当时的想法估计是爱谁谁吧。

《后汉书》记载: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在位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田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亦自王于吴,于是天下遂三分矣。

汉献帝于汉少帝中平六年九月即位,当时汉献帝只有九岁,当然汉献帝只是董卓手中的泥人傀儡,对于国事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做表面工作。董卓被吕布杀了以后,汉献帝又被李傕和郭汜控制。随后,又被曹操控制并迁都许都。

曹操虽然不敢踹了汉献帝直接称帝,可是他儿子曹丕可不怕,当时鼎立之势已经基本确定,于是曹丕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好听地说是“禅位”。曹丕也不是太坏,汉献帝退位后,给他封了个养老的山阳公,名义上地位高于诸侯王,见了曹丕也不用称臣不用拜,宗庙祭祀仍然依照汉制。而且在汉献帝死后,曹丕还以汉天子的规格将汉献帝葬在了禅陵。不过曹丕倒是有点恶趣味,给汉献帝谥号“孝献皇帝”,陵墓也以“禅”为名,毫不掩饰地告诉天下,这皇帝位是汉献帝送给他的。

在汉献帝逊位、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终于也在迫不及待中登基称帝了。据说当时有个传言,说是汉献帝没有禅位给曹丕,而是被曹丕杀了,汉献帝死了,汉室怎么办呢?当然是要刘备肩负起复兴汉室的重任了!于是刘备称帝了。关于这则传言是真是假很难判断,如果是真的,到底是不是刘备为了称帝而放出来的,也很难判断。我相信汉献帝肯定在曾经的无数个夜晚抬头看着星空,眼巴巴地期待着刘备来解救他,毕竟刘备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和“皇叔”的名号,可是最终汉献帝也没等来刘备,只等来了曹操和曹丕。


那么,关于刘备称帝的事,当时已经被逼退位的汉献帝心中又会作何想呢?关于这点,我们很难推断,在《后汉书》中关于汉献帝的描写少得可怜,东汉的《献帝春秋》所残存的片段也没有关于汉献帝行为方式和性格的描写,所以在这仅以《后汉书》中的几处描写对他的性格做推断,从而分析他当时的心情。

是岁,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制曰:“可。”

当时朝臣说因为和、安、顺、桓四帝没有建功立德,是不应该称“宗”的,还有恭怀、敬隐、恭愍这三位皇后也不是正室,更没有道理称后,他们的尊号必须统统废掉。汉献帝心想没办法了,老祖宗你们看看这些人都反对,我只能同意了,你们别怪我。从这可以看出汉献帝的性格多少是有点懦弱的。

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当时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总想当官,可是学识不够啊,汉献帝当时同情就心泛滥了,说老头啊,你读这么多年书,头发也白了,却只能回老家种田,真是可怜啊,这样吧,我让你做个太子舍人吧。从这点又可以看出汉献帝虽然自己身处囹圄,可是仍然能够同情别人,说明他是很善良的。

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上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

在发生旱灾的时候,汉献帝求雨。然后对某些罪行较轻的犯人宽大处理,后又将太仓的米拿出来赈济灾民。关于宽恕犯人和赈济灾民这两点估计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但也勉强能够证明汉献帝是个善良的人,不仅知黎民疾苦,还能同情并帮助百姓。


综合来说,汉献帝性格虽然懦弱,可是却又不乏良善之心,再加上长期被人控制,应该还是个逆来顺受(不受也得受)的人,这样一个汉献帝,在听闻刘备在蜀称帝的消息以后,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也许会有瞬间的仇恨和痛恨,但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失落以及绝望后的平静,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解脱,因为那三个人已经彻底将身上的遮羞布扯掉了,他不再是他们为了“得势”而竞相争夺的物品了,他终于是人了,即使没有自由。

他的心情理所当然的是复杂的,但是最后必然将心中最重的浊气吐出来了,你们爱谁谁吧,我不玩了。


吾与吾国

什么感觉呢?汉献帝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天拥有真正实权的皇帝,如果以能力论,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因为他几乎没有任何治绩,谈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你若以遗传学论,儿子像爹的话,那么他的老爹汉灵帝实在是极糟糕的国君 (当然儿子不像爹的情况也很多)。

那么,既然从来就没做过真正的大汉天子,失去也就只是失去名分而已。而刘备,显然不是为争这名分而称帝,他要做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汉天子,恢复汉室昔日的荣光,就好像当年刘秀一般。所以汉献帝很可能对刘备称帝没啥特别的感觉,无非是想:“曹丕,你多了个竞争者!”如是而已。

实际上,汉献帝对于曹家,心理是矛盾的。首先以大义而论,曹操父子毕竟是以汉室臣子的身份上位,以理论言,曹操父子确实是篡夺者。

而汉献帝呢?他获得帝位,实际上出自董卓的策划,而董卓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需要立威(连皇帝都能说废就废,这自然是人臣最大的权威);二是因为对汉献帝有一种好感,据说缘故是因为汉献帝小时候曾被董太后照顾,而董太后和董卓都姓董(当然董太后是河北人,董卓则是西凉人氏,没啥真正的关系,连邻居老乡都算不上)。

也就是说汉献帝本身,得来这个帝位就不算很正:因为这个缘故,袁绍曾打算立另一位汉室宗亲,也就是时任幽州牧的刘虞,刘虞这人有才识也有良好的声誉,确实是当时最好的人选。但可惜的是他不懂军事,对时势的判断也有点问题。最终力拒袁绍,这便导致了后来的乱局。

(刘虞后来被公孙瓒所杀)

所以在董卓死后,汉献帝便陷入了没人要也没人管的困难境地,可惜他这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如果已然是个青年,或许会有些较为成熟的处理能力,逐渐扳转大局。但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小孩而已:他曾命令侍御史侯汶拿太仓米豆煮粥去救济长安的百姓,但这位侯御史居然趁机侵占公粮,汉献帝查明是其作弊,下令惩治,随后长安城中饥民便得到了救济。

但这些聪明之处只能在小处起作用,大局之上汉献帝毫无办法。所以这便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变乱,直至他被曹操收留,才有饱饭吃,才有热汤喝。然问题也就是在这里,曹操是真正的拥戴这个皇帝,还是仅仅作为招揽民意的招牌?

实际上,这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如果汉献帝想要实权,曹操是可以交出来的,但一旦交出实权,曹操的下场是极其可悲的,因为朝廷内外,有大批的反对势力,当汉献帝吃苦挨饿之际,他们可以装作不知道,譬如袁绍、袁术这些人,但一旦曹操交出实权,他们便可以大张旗鼓地指责曹操,甚至与朝廷内部的群臣交结,形成对曹操的最后一击。

这样的情形,完全是正常的。历史上的岳飞、于谦都有类似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之下,兵权其实是绝对不能说交就交的。

所以曹操只是收留了汉献帝,并将其作为名义上的天子优待而已,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某种程度上说,曹操是历史上最善良的篡权者。而面对这样的曹操,汉献帝也曾计划将其消灭,而且不止一次。头一回是在建安五年,颁下衣带诏,让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密谋杀害曹操,结果董承成事不足,被杀,董贵人也遇害。第二回则是建安十九年,伏皇后写信给其父伏完,密谋诛杀曹操的计划也暴露,曹操杀伏皇后及皇子。

这个事,谈不上对错。权力场上,胜就是对,败就是错。但曹操的做法令人感到讶异,他并没有因此废除汉献帝,另立或是自立,而是认为这是汉献帝身边没有好女人的缘故。于是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此后便大家安乐太平,直至大结局。
而在两次失败之后,汉献帝终于也认清了现实,让出帝位给曹操后代,这是无奈也是他的选择。至于刘备,难道说刘备北伐中原成功,汉献帝就能回到宝座,做个真正的皇帝吗?显然,那就必死无疑了(对此有怀疑的话,可参看朱元璋是怎么谋杀小明王的)。
所以,当刘备称帝,已退位的刘协反应很简单,那就是:关我皮事啊!大哥,我要做饭去了。(最后说一句,刘协一直活到了234年上半年,那时候刘备(223)、曹丕(226)都早已死了,诸葛亮则撑到了这一年下半年,他们俩同年生、同年死,都活了54岁)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东汉末期,何进邀董卓带兵入军击败十常侍,汉少帝刘辩继位,董卓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力,废少帝立刘协为帝,后称:汉献帝!


刘协从小的IQ和EQ都为优良,然而自做了皇帝后,处处受奸臣(董卓,郭、李2将)和权臣(曹操、曹丕)的制约,然而汉献帝非汉宣帝,曹操父子也非霍光!也没有“孝宣中兴”的效果!

其实汉献帝刘协虽然在曹操下,皇权不能发挥,但曹操依然把刘协按君主一样供着,还将三个女儿嫁给刘协,当然杀了董皇后(皇帝连老董要杀自己,换成朱元璋、朱温、康熙……)曹操对刘协也相当尊重!曹操要刘协封自己为魏王,刘备立刻自封为“汉中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其大臣更视刘协不存在,古言至今,特别在现在: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曹皇后曹节以王姐兼皇后身份多次维护和保护,安抚刘协(如果是崇祯帝都不知死了多少回)!曹丕繤位代汉,建魏国,封'刘协为“山阳公”,见天子不用下跪,在山阳地区仍按汉朝礼仪(由皇帝变土皇帝)!


在夫人曹节的细心关心夫君(中华女人的美德,可惜这种女人快绝种),刘协不用担惊受怕,过上了美好的日子,从京城许都学到的医术帮助穷人,悬壶济世!刘备听到曹丕废汉立魏,马上在蜀地对外曹丕杀害汉献帝,不久称帝,打着为他报仇,史称汉烈祖(昭烈皇帝)!

后世对刘备有两种看法:

1.顺继刘协之位,维系汉朝正统,以高祖,光武的目标振兴汉室;

2.刘备假仁假义,有后来“司马昭之心,路人佳知”,对外报皇帝已死,为称帝铺路!

降为山阳公的刘协应该没有复兴汉室的意向,手中也没有军队,但有妻如此,子女昌盛,也属不幸之中的大幸,相反魏蜀吴三国还争得你死我活;无论是刘备或曹丕日后一统天下,都不会影响他的生活!

只属个人愚见,谢谢大家!


中华民族监察御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早已不是皇帝的汉献帝最多只是震惊一下,唯一放心不下的事情而后淡然的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天下虽亡在汉献帝之手,但责任其实并不在汉献帝(汉室衰败桓灵二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纵观汉献帝的一生,幼年懵懂无知时,被权臣董卓推向皇帝之位,好不容易董卓被刺死后,汉献帝又被李傕、郭汜二人控制,之后趁俩人火拼之时逃脱魔爪,没曾想依旧改变不了傀儡的命运,虎视眈眈的曹操趁机又将汉献帝控制于自己的手中,从此汉献帝再无挣脱的机会。

当年年幼汉献帝无法抗争,及至年长,他也不忍汉室江山就此被人摆布,曾联络过忠于汉室的忠臣发动过衣带诏事件,结果忠臣一批批被清洗,汉室力量更加被削弱,认清形势的汉献帝知道汉室被颠覆已不可避免,自己只能静待结果的到来。

对于做了一辈子傀儡皇帝的汉献帝来说,禅让退位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可能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汉室400年江山,如今在自己退位后听说刘备在蜀地建汉,并给自己上谥号,他的内心除了震惊之外,剩下的就是坦然了,那颗压在心中的大石终于可以放下了(亡汉之祸虽不在自己,但天下毕竟是在自己任内丢失的),因为汉天下并未丢失,最起码还有1/3的天下是刘氏的,这样在百年之后也有一丝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笑到最后的还是汉献帝的子孙,这时应该叫山阳公,汉献帝当含笑九泉矣。然而当时汉献帝则是轻蔑苦笑:神马皇叔,都是套路;神马忠义,都是生意。还好孤被魏国挟持——孤很满意!



曹操继承发展了管仲的尊王攘夷、范增的尊帝诛秦,变成了尊帝征贼,也叫奉天子以征不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质就是控制天子,假公济私。

而刘备起事晚,实力弱,只好继承发展陈胜、吴广替项燕、扶苏报仇的套路。可陈吴套路不太好,一是项燕、扶苏是不同时期而且还矛盾的两家,二是非亲非故,只是见义勇为难服大众。刘备就打刘字招牌,生拉硬扯到汉景帝,以皇叔忠义复汉大旗与曹操分羹。

如果汉献帝为刘备控制,他会玩曹操那套,等时机成熟皇叔变皇太叔,然后献帝英年早逝成先帝。刘备在哭声中,“不得已”即位,然而继承先帝遗志统一大汉。

山阳公地位比诸侯王都高,公爵高于王爵,奏事应该不称臣自称宾,接受诏令不跪拜。那级别太子也比不上。

第二任山阳公是其孙刘康(235-285在位),263年汉(蜀)灭,265年魏灭, 280年吴灭。他看到魏灭时应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你也有今天(告慰宗庙),忧的是我的明天。其子刘瑾即位四年后(289年)死去,同年其弟刘阿知移民日本。而晋立后待遇不变,晋以类似山阳公的待遇对待曹魏末代君主曹奂——封陈留王。刘康见到曹奂一定有很多话吧。


福垊

刘备在征吴遭到惨败之后,逃到白帝城,东吴派使者郑泉拜见刘备。郑泉的话非常直接,说曹丕篡夺帝位,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不出兵征伐,而是自己当上了皇帝,这实在让天下失望。东吴使者隐含的那一层意思是,你刘备不去讨伐篡位的曹丕,反而去进攻东吴,这哪里像是复兴汉室的样子。

刘备一直是一个精于营造自身伟光正形象的高手。但刘备称帝这件事,按照“程序正义”的游戏规则,汉献帝只是“禅让”,他还没驾崩,你既然不承认曹丕篡汉的合法性,那你还当汉献帝是皇帝吧,那你怎自己去当皇帝难道不也是“篡位”么?

当然,刘备是有理由的,他的官方说法是以为汉献帝被曹丕害死了。这样的说法当然只是找个台阶下,天下人与其相信这个,还不如相信汉献帝完全是主动把皇位让给曹丕的。

有位叫金文京的韩国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刘备肯定是知道汉献帝被害是“误传”,要不然他不会那么急着要即位称帝,因为他知道,如果汉献帝活着的消息传开,那时候即位的戏就不好演了。金文京甚至将刘备的即位与曹丕等而观之,“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是匆忙上演草草收场”。

那么,汉献帝刘协是怎么想的呢?

我倒是认为,对于刘备称帝,刘协虽然多少有点“人生如梦”的虚幻感,但基本上算是看透了。

刘协做了32年皇帝,配合董卓曹操演了那么多年戏,假装自己高高在上,假装曹操在兴复汉室,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当他在220年禅位给曹丕时,我敢说,除了亡国之君的沮丧感之外,他更多是解脱,终于可以摘下这副君临天下的假面具了。

刘备称帝一事,也只是这场大戏中不重要的那么一幕吧。刘协在他的前半生中,看多了太多的背叛与阴谋,刘备此举又算得了什么呢?当然,这可能是刘协荒谬政治人生的最后一幕吧。

刘协禅位后,又做了十四年的“山阳公”,过上了无权无势但却衣食无忧的生活,活得比曹丕和刘备都长。那些皇帝的破事,让那些人去操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