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要自律,成長始於自律

新的一年,要自律,成長始於自律

最近在兒子的小學二年級班級群裡面總聽到很多家長抱怨:

“作業怎麼佈置這麼多呀?”

“題目孩子不會做,教都教不會。”

“我把孩子罵哭了,我自己也想哭!”

“這作業到底是佈置給孩子,還是佈置給家長的呀?”

“好累呀!”

……

在孩子和家長的對抗中,家長慢慢的就會開始懷疑,這孩子是不是就不聰明,至少不像自己過去以為的那樣聰明?

這個認知對每一個父母親都是一種打擊。

然而,我不認為人的智商會有那麼大的區別,就算有區別,一定不會在學最基礎的拼音或數字的時候就能所有體現。

那是不是因為時間管理有問題呢?可是很多孩子的時間並沒有浪費呀,一回到家就開始寫作業,這都做了三個小時的作業了,可是還是沒做完。

那是不是因為時間的利用率不高呀?這個答案好像是對的。你看他明明人坐在那裡,但是一會兒玩玩大人的手機,一會兒玩一下玩具,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水果,三個小時下來,真正在那兒做作業的時間不到半小時。

對他來說,我要寫作業是因為我不寫作業爸爸媽媽不高興,明天老師會批評我,我不想被批評,所以我坐在這裡裝樣子給大人看。

效率低下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學會自律,沒有體會到自律的好處。

如果他知道他只需要花半個小時寫完作業,爸爸媽媽就不會再約束他的話,他就會學會在這半個小時裡面自律,去獲取更多的自由。

多年前一個朋友辭職,幾個月後她邀我去湖邊散步、聊天,她說,最近覺得心裡很空虛,總覺得不踏實,那感覺讓人說不出的難受。

現在天天在家裡待著,什麼都不想做,內心焦躁而又空虛,還有內心隱隱的愧疚和自責。

原來在公司時那些當時令她覺得煩惱的紀律和規則約束在這個時候想來竟然讓她感覺到美好!

辭職前想象中的優雅從容的日子,“陽光從窗前照過來,自己坐在溫暖的一角,全身心的沉浸在學習當中,享受著成長的樂趣”,卻最終還是沒有變成現實。

而此時另一個離職的朋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他每天依舊早上六點半起床、疊被、收拾房間、跑步,回來後洗漱、用餐、工作,晚上讀書、會友。他的生活與在職時沒有什麼不同。

而這樣自律的生活帶給他的好處就是身體健康,生活充實,事業穩定,一切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說這兩個朋友有什麼區別的話,我想就在於是否能夠約束自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律,如果我們能夠自我約束,才能因此獲得更大的自由。

今天羅胖早上說的一句話,很有同感:“約束自己是成長的同義詞。”

過去我是一個不喜歡旅行的人,覺得旅行非常的累,比起旅行我更願意呆在家裡看小說,足不出戶就可以穿越、修真,每天都能神行萬里,身心愉悅。

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字“懶”,因為犯懶,所以不想動。

每次有友人相邀同遊時,我就會在腦中編織N個理由去拒絕,比如說“太遠”、“太累”、“太貴”……,總之就是不想去。

後來覺得實在不好意思再拒絕了,就跟著一起出遊,遊玩的過程中大家一起聊天,談談心得,談談美景,談談自己的故事,漸漸的就愛上了與友同遊的感覺。

幾次之後,就開始主動張羅起旅遊的事情來了。

生活中很多你以為你不會喜歡做的事情,有時候不一定是真的不喜歡,只是你沒有給自己嘗試的機會。一旦嘗試,你也許就會徹底喜歡上那種感覺……。

現在我可以說出旅行的很多好處:可以鍛鍊身體;可以欣賞美景;可以瞭解不同的風土人情;可以加深與家人、朋友的感情;可以放鬆心情;可以依託情懷;還可以向沒去的朋友炫耀,哦不,宣傳……。

而對我來說,旅行最大的意義是克服自己惰性的過程,在一次一次的自我鬥爭中超越自己,讓自己更加自律。

村上春樹如此形容過跑步給自己帶來的意義:

“人本性就不喜歡承受不必要的負擔,因此人的身體總會很快就對運動負荷變得不習慣,而這是絕對不行的。寫作也是一樣,我每天都寫作,這樣我的思維就不至於變得不習慣思考。於是我得以一步一步抬高文字的標杆,就像跑步能讓肌肉越來越強壯”

我自己雖然還是沒有愛上跑步,但是身邊卻有很多愛跑步的同學,我發現這些同學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有規律的作息,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這種自律成為了自由的基礎,也因此讓他們更加成功。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成長始於自律!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