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需要的是堅守

官壩鎮 黃聰

2012年7月,不顧家人的一致反對,他毅然決然從沿海一家國企辭職,走上了“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開始了他的農村基層工作,也就是直到現在他一直從事的農村信訪維穩工作。從一名信訪小兵,摸爬打滾,成為一個能夠在工作中能夠獨當一面的信訪幹部,一路走來,收穫與感觸頗多。

“信訪不通,上層耳聾;信訪不復,百姓在哭;信訪不查,貪官不怕”,信訪工作作為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溝通的一座橋樑,要讓這座橋樑暢通無阻,就需要千千萬萬的信訪工作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好“守橋人”。

一、甘做“出氣筒”:自己受點氣,群眾就緩口氣

“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處不上訪。”群眾來上訪,一定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心中有火、有氣。來到信訪辦,心情不好,說話的語氣和措辭也就不太好,這很正常,想通了這個道理,接訪工作就好做了。記得有一次12個上訪群眾把黃聰團團圍住,反映在官壩場老車壩旁購買了房屋,但售房人未按照合同約定為他們辦理房產證。來訪群眾情緒激動,又拍桌子又罵娘,黃聰就成了他們情緒的宣洩口。房子是大件,買了房子辦不了房產證,攤到誰都會不滿和氣憤。設身處地一想,他們的謾罵也就沒有那麼刺耳了。搬來椅子請他們坐,然後給他們每人都倒上一杯水,再拿出《人民來信(訪)登記薄》,耐心傾聽,認真詢問並做好記錄,真心、誠懇的態度贏得了他們的認可和好感,逐漸他們的情緒也平復了下來。

二、願做“順氣筒”: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美妙

2016年4月24日,官壩鎮高升村6組村民楊某和王某不約而同來到鎮政府的“雙網聯動調處室”,希望能討回公道。他們反映本組村民楊某農轉城後,留下一塊宅基地空壩,他們都想佔為已用。雙方為此發生肢體摩擦,並導致不同程度受傷。村調委會調解多次未果,黃聰了解情況後,立即從中調解,經過多次分別給雙方做思想工作,最終兩人握手言和,共同使用該空壩。

信訪工作時時都要面對和調解矛盾糾紛,其間的苦辣酸甜,局外人是很難明白和體會的,許多看似細小的事情,雞毛蒜皮的糾紛,一旦調解不及時或處理不好,都有可能導致上訪,引發矛盾激化,甚至釀成流血事件,影響社會穩定。這麼多年來,黃聰始終抱著這樣一個信念:“決不能叫矛盾激化,更不能讓民事糾紛轉為刑事案件”。5年來,他成功協助調解了不少矛盾糾紛,每當調解好一起矛盾糾紛,讓問題雙方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他就會感到非常欣慰,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簡直太美妙了。

三、勇做“螺絲釘”:長路漫漫、默默堅守

信訪就是讓群眾有說話和論理的地方,讓群眾釋放怨氣和不滿情緒,避免矛盾長期積聚得不到解決。作為一名信訪幹部,不僅要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更要把工作做到問題產生之前,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和初發階段。每次下村,黃聰都要向群眾宣傳“網上信訪”知識和功能作用,引導群眾依法、理性、有序、文明表達訴求,維護正常的信訪秩序和信訪人的合法權益;通過製作宣傳欄、拉橫幅、印製發放口袋書,營造依法信訪氛圍;通過鎮上舉辦文藝匯演的機會,自編自導自演了信訪題材的小品《調解》,用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將信訪做到宣傳到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信訪工作錘鍊著年輕的自己,讓他成長,懂得了更多待人接物和為人處世的道理,而他能回饋的——唯有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