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在历史上真的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吗?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中国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让许多人拍手叫好,其中蜀汉怀帝刘禅,很多人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

其实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

何以见得呢?

刘禅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在历史上真的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吗?

智慧与谋略

其实在刘禅真正接手时蜀国已经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的仇人。内部,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政权随时可能倾覆。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

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在历史上真的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吗?

然而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在历史上真的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吗?

而且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掉的,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投无路了。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在历史上真的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吗?

并且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丞相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试问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而且刘禅掌权这段时间里,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但姜维等主战派没有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极力主张挥师北上,殊不知蜀国早已千疮百孔,经不起战争的严打,这才导致蜀国的灭亡。

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禅在历史上真的是乐不思蜀,是一代昏君吗?

所谓‘’乐不思蜀‘’不过是他的韬光养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