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蜀國看到兩種情況大喜,回去對孫休說蜀國必亡!

(說歷史的女人——第167期)

今天我們來看看三國之蜀國的史載情況。因為《三國演義》等通俗演義以及各種戲劇等流傳的影響,導致我們對三國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演義的影響,或者有時候會有意無意混淆歷史和演義的情況,在這其中,恐怕最容易受混淆的就是蜀國的情況了。三國主要由曹操一手開創的曹魏政權、劉備開創的蜀國、孫權在父兄基礎上開創的東吳構成。但是曹操的曹魏政權在演義中一直處於被黑的對象,而劉備的蜀漢政權則是被讚美和拔高的對象,東吳方面則是居中,或被淡化,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推到前臺。但是歷史記載的情況到底怎麼樣呢?

如果根據《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與演義截然相反的結果,那就是曹操在正史中的地位不容小覷,他文韜武略、文治武功,在亂世爭霸中,平定四方,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地區,同時在文化方面,他不但個人成就很大,而且還開創了建安文學。當然正史對曹操的評價也基本客觀,符合事實。但是劉備的情況就不同了,在正史中,劉備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通過努力,最終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但是劉備其人的能力遠沒有在《三國演義》中虛構和拔高的那麼厲害,當然所謂的劉玄德之仁義也不過是面子話,我們是當不得真的。同時,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也沒有那麼光彩照人,當然這一點也是空口之言。關於這一點,我們要通過蜀漢的盟友東吳集團的人來反應。

他到蜀國看到兩種情況大喜,回去對孫休說蜀國必亡!

這個東吳集團之人叫薛珝,他是安徽濉溪人,在東吳景帝孫休做皇帝的時候,他官職做到五官中郎將,後來在孫皓時期又先後官拜將作大匠、威南將軍、威南將軍大都督。不過一般人都不知道這個薛珝是什麼人,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並不是特別多。不過他父親倒是記載很多,他父親叫薛綜,深受孫權的重用,是東吳時期的名臣兼三國名儒,官拜選曹尚書,兼任太子太傅。另外薛珝的弟弟薛瑩在史書中的名氣也很好,周昭說:“薛瑩、王蕃,器量綽異。”也擔任過選曹尚書和太子太傅。此外薛珝還有一個侄子薛兼更牛,在晉朝時先後做過尚書、太子少傅等職。根據史書來看,這薛珝和父親薛綜、弟弟薛瑩都是東吳重臣,受到了孫氏的極為重用。

在孫權之子孫休掌管東吳之際,因為與蜀國是盟國,多有來往,進行外交。一般來說,能夠代表皇帝出使,進行外交交流的,不是皇帝的心腹,至少也得是能夠深切領會皇帝意圖的重臣。在公元261年的時候,孫休派遣薛珝出使蜀國。

薛珝來到蜀國後,他沒想到東吳的盟友已經如此不堪。當時,他看到了2個現象後先是大喜,之後便是大憂(因為吳蜀兩國,既是對手,又是盟友,所以既喜也憂)。從蜀國回來後,他對孫權之子孫休說蜀國早晚必亡。孫休問為什麼啊?薛珝說:“蜀國有2個現象,第一是其皇帝昏聵而沒有自知之明,大臣則為了保全自己職位都不積極進取,也不敢和不願指出皇帝的過失,都是得過且過;第二是蜀國之民面色飢黃,食物短缺,日子過得十分貧苦。這就好比一座看似輝煌的廟堂,房屋的地基和柱子都已經毀壞了,而高高在上的燕雀還在繼續享受生活,不知道災難即將來臨,如此以來蜀國難道不是要早晚亡國嗎?”

那麼薛珝之言屬實嗎?如果看歷史的話,確實屬實。第一點,薛珝所說蜀國朝堂聽不到利國利民的聲音,倒是真的。我們且看蜀國,在公元258年的時候,鎮軍將軍陳祗去世,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蜀國的朝政不再由權臣或大臣控制,而是落在了宦官黃皓的手裡。此人在歷史上就是十惡不赦的小人,就連蜀國的敵人司馬昭都對黃皓十分不滿,後來投降後還將他凌遲處死。因此足見黃皓開始禍國對蜀國的影響有多大,所以薛珝在公元261年出使蜀國的時候,說在朝堂聽不到正確的聲音,是絕對屬實的。另外,還有一則事例也足以說明蜀國政治的混亂和黑暗,那就是姜維作為蜀國第一統軍將帥,竟然都被黃皓嚇得離開成都,逃到沓中去屯田。

他到蜀國看到兩種情況大喜,回去對孫休說蜀國必亡!

其次,蜀國國民之貧苦。雖然很多地方都總以“天府之國”來忽悠人,說蜀國如何富足。但是我們去想一下,巴蜀之地多半是山,在古時候,人力對資源開發能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除了種田和漁獵,基本上別的收入來源非常有限,富足是令人質疑的,或者說富足只是片面的,比如某些地方富足,但不代表整個巴蜀之地都是富足的。

當然這跟劉備搞的一項經濟政策也有關,那就是蜀國的貨幣改革。其實仔細去看,發現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搞過貨幣改革,不過只有曹魏是成功的,東吳和蜀國都失敗了。在三國之前,流通貨幣是五銖錢,曹魏因經濟穩定,使用了一段時間谷帛幣,但是很快曹魏集團就發現這種幣種不利於經濟發展,就又果斷恢復漢制,重用五銖錢,所以曹魏的經濟從一而終非常穩定。但劉備的蜀國方面在貨幣改革上最為混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不按照民意進行貨幣改革。劉備集團在巴蜀之地能夠立足,一開始是通過欺騙劉璋,進入巴蜀,然後又反水奪了劉璋的地盤。在演義中劉備在巴蜀得到老百姓的擁戴是含有極大水分的,劉備在巴蜀之地沒有什麼根基,作為一個新政權,它除了沒有民心,還沒有錢。所以劉備在攻打劉璋的時候靠搶奪資源,佔領巴蜀之地後,要想繼續下去,那劉備就總不能再去搶奪了,為了搞到錢,就一個辦法:貨幣改革。但是劉備的貨幣改革不是良性和健康的,而是急功近利式的,他就學習東吳造了很多面額很大的錢幣,這樣以來劉備集團倒是很快就富足了,但卻坑苦了蜀國的老百姓,因此引起了極大的民憤。蜀國方面一看勢頭不對,就趕緊再次進行貨幣整頓。

第二是沒有長遠方案地貨幣整頓。蜀國為了收復民心,趕緊進行貨幣整頓,但是他們的方案並不是長遠的,深入民心的,所以,儘管整頓,卻效果甚微,終究還是無法避免亡國。

他到蜀國看到兩種情況大喜,回去對孫休說蜀國必亡!

結語:蜀國的命運,並非薛珝妄言。總的來看蜀國的發展,劉備雖然開國,但是開的匆匆,戰亂不止,到了劉禪時期,諸葛亮施行了一些利民政策,使得蜀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諸葛亮為劉禪準備的家底,在他死後,基本慢慢被敗光。蜀國最終的亡國,基本可以說不是亡於被敵人擊敗,而是死於它後十年自身的可怕內耗,終於自我耗盡,然後被司馬昭派人來收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