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最「無私」的太后,居然讓兒子放棄當皇帝,結局極其悲慘

東吳的第三任皇帝孫休(孫權、孫亮之後的皇帝,是孫權的第六子)駕崩時,自己的孩子還只有十歲左右,又恰逢蜀國剛滅亡、東吳的交趾發生叛亂,因此朝野產生了希望有年長的君主繼位的論調。

三國史上最“無私”的太后,居然讓兒子放棄當皇帝,結局極其悲慘


託孤之臣的“叛變”

孫休臨死的時候,明確指定自己的接班人是太子孫灣,並向丞相濮陽興託孤。但出人意料的是,最起勁推動另立年長宗室子弟為皇帝的,恰恰是濮陽興和當年最親近的舊臣張布(左將軍、中軍督)。

左典軍萬彧過去當過烏程縣令,與孫皓(孫權第二任太子孫和的兒子,就是孫休的侄子)關係親密,稱讚孫皓有才能見識、英明果斷,是與孫策同一類型的傑出人物。又加上愛好學習,奉行、遵守法令制度,多次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稱讚孫晧。

濮陽興、張布向孫休的皇后(朱太后)提議,要求以孫皓繼承帝位。朱太后說:“我是一個寡婦,如何知道考慮國家大事。只要吳國不衰敗,祖宗的祭祀有依靠就可以了。”於是就同意迎立孫皓為帝,當時孫皓二十三歲。

不清楚託孤之臣為什麼那麼容易“叛變”,如果他們想做權臣的話,應該是控制一個年幼的孩子更容易。所以,也許他們真的是“一心為公”。恰巧又碰到一個同樣“無私”的朱太后,改立皇帝這麼大的事,居然非常輕巧的就通過了。

三國史上最“無私”的太后,居然讓兒子放棄當皇帝,結局極其悲慘


朱太后一脈結局極其悲慘

然而,“無私”的朱太后的結局是極其悲慘的。孫皓是典型的中山狼,孫皓登基後,不到一個月,就把朱太后貶為景皇后(次年逼迫朱太后及其兩個兒子孫灣、孫躬自殺),追諡死去的父親孫和為文皇帝,第四個月便夷滅有擁立之功的大臣濮陽興和張布三族(萬彧後來也被逼死)。

這樣的變化,實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悔之晚矣。更可悲的是,如果孫皓清除異己,加強獨裁,能夠把東吳的國力搞上去也就算了。偏偏孫皓完全治國無方,戕害忠臣,驕奢淫逸,使得東吳的國力急劇衰落,最終孫皓成了東吳的亡國之君。

朱太后、濮陽興、張布不僅賭掉了自己的命,也賭掉了東吳的國運,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三國史上最“無私”的太后,居然讓兒子放棄當皇帝,結局極其悲慘


朱太后無力反對改立皇帝的苦衷

縱觀歷史,出現年少皇帝的時候,一般會出現由太后和外戚掌權的局面,比如何太后和何進等。但朱太后在緊要關口,卻聽任濮陽興、張布的擺佈,背後的原因是朱太后的婆家(外戚)人丁凋落,沒人可以依靠。

朱太后的父親朱據,雖然當過驃騎將軍、丞相,但在東吳繼承人“南魯之爭”中,因為支持太子孫和,被孫權貶為新都郡丞,還沒上任就被中書令孫弘陷害至死了。

朱太后的媽媽朱公主,因為涉嫌清除權臣孫峻(孫亮在位時的權臣先後是諸葛恪、孫峻、孫綝),被全公主誣陷,然後被孫峻殺害。

朱太后的兩位兄長朱熊和朱損也早死於宮廷鬥爭。東吳第二任皇帝孫亮長大以後,痛恨孫綝專權,朱損正好是孫綝的妹夫,孫亮便藉口降詔,怒責朱熊與朱損當年沒有及時阻攔孫峻誅殺朱公主(絕對的莫須有罪名)。最後朱熊與朱損被孫亮誅殺。​​

一個沒有外戚集團支持的太后,也只能是人微言輕,隨波逐流了。

三國史上最“無私”的太后,居然讓兒子放棄當皇帝,結局極其悲慘​​

和孫策傳位於孫權有本質不同

有人說,朱太后同意孫皓繼承皇位,和孫策臨終時將大權託付給孫權的情形差不多。都是原來的法定繼承人太過年幼,“國際國內形勢”又比較動盪複雜,只能傳位給年長的宗室(家族)其他人選。這說明,東吳有這樣的先例和傳統。

乍一看好像是這樣。但實際上兩者有本質區別。第一,從太后的角度看,孫策、孫權都是吳國太的親兒子,兒子繼位和孫子繼位對吳國太的影響不大。但朱太后不是在另一個兒子和孫子之間選擇,而是在兒子和侄子之間選擇,這個差別可就大了。一般來講,選旁系宗室繼承帝位,只有在前朝皇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才會這麼做,而且必須是把旁系子弟過繼給太后以後(法律上成為太后的兒子)再登基。孫皓登基後,很快把自己的生父孫和追諡為文皇帝,把朱太后貶為景皇后,就是前述過繼的程序性工作沒有做好。

第二,孫策傳位於孫權,是孫策生前自己決定,自己宣佈的,而孫皓登基卻是濮陽興、張布、萬彧擁戴的,不是孫休生前決定的。這樣,孫皓對孫休、朱太后是沒有感激之情的,因此朱太后更加應該堅決反對改立皇帝。可惜她真的太善良和懦弱了。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