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休养生息。对内惩除腐败。让魏国内抢权夺利,自己生乱,三国将会如何发展?

小牛牛孙

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很大,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只有1/7。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

所以虽然历史上曹魏多次发生内乱,都凭借中央强大的军力碾压了叛军。而蜀汉由于实力太弱,并未从中得利。

249年,曹魏内乱,大将军曹爽被太傅司马懿诛灭。从此支持曹氏的势力与司马氏争斗不休。不过252年孙权病死,内部政治斗争此起彼伏,东吴也陷入动荡之中。只有蜀汉由姜维主持,一心北伐。

公元254年,夏侯玄、李丰等人谋废司马师失败,一党尽除。玄族兄夏侯霸逃奔蜀汉。蜀汉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



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淮南兵变,聚众五六万人,司马师率十万大军征讨,同年即平定。蜀汉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

曹魏一边平乱,一边抗蜀,完全没压力。



公元257年,诸葛诞淮南起事,诸葛诞调集了淮南淮北一带十多万官兵和扬州新近归附的四五万人,组织了一只总兵力达十五万人之多的大军,还派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文钦等将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救援,趁魏军未能合围之际突入寿春城。蜀国姜维也趁魏国分关中兵东下平叛之机,再次率蜀国大军兵出骆谷。

但是魏国并没有因为吴国的救援和蜀国的策应而大乱阵脚。司马昭派司马望、邓艾拒姜维于渭水,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令姜维无可奈何。司马昭亲率二十六万之众,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就打败了诸葛诞与东吴的联军。

在这次内乱中,双方动员的兵力有四十余万,可见曹魏之强。而蜀汉总兵力只有十万,北伐也不过出动五六万人,相差太过悬殊。历史上曹魏出兵十八万,就将蜀汉灭掉,虽然是因为姜维的防御战略有误,但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才是主因。

而且蜀汉是一个以豪侠武人、寒门下士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带有浓厚的下层社会特点。始终没有与当时的强大力量——士族豪强合作,尤其是益州士族豪强一直对蜀汉政权阳奉阴违,这部分势力一直抗拒北伐,对蜀汉也没有忠诚度可言。

所以蜀汉即使不北伐,由于基数和曹魏差得太远,也是一个慢性死亡的下场。历史上曹魏的继承者司马氏,直到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自己把国力耗光了,才被胡人乘虚而入,那已经是蜀汉灭亡三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难道蜀汉靠休养生息就能够坚持到那个时候吗?何其难也!


海军史研究会员

蜀国的灭亡是注定的,不论你在怎么休养生息再怎么抓吏治都只能让他的初衷和实际情况走向两个极端。而拖延下去的后果是魏国越来越强,蜀国越来越弱,这样又会形成两极分化。

首先,蜀国休养生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战争来掠夺财富人口,以战养战,发展本国经济。以蜀中当时的开发程度以及人口来说,防御有余,但是如果用来支援战争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压力的。而南中属于蛮荒之地,开发尚晚,而南人又时有叛乱,无疑对蜀中是个巨大的消耗。而这种经济上的危机,又必然导致蜀中不同政治集团利益分配上的严重不均,自然会导致政治上的深刻危机。而魏吴在经济上也不存在这种问题,所以吴魏两国在经济上完全拖得起,唯独蜀国拖不起,这在经济角度上蜀国注定灭亡

二、政治原因。蜀国的贪污腐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说政治清明,这是诸葛亮治蜀,依靠法治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问题也源于这里,这个成功对于某些人而言就是巨大的灾难,所以后来蜀国重臣频道遭暗杀,一方面是魏国的安排,难道蜀国土著士族就干净异常?我看未必。于是这就牵扯出政治集团离心离德的这第二个原因。如果说刘备集团入川前代表的是两个集团的利益,那入川后就是以荆州士族集团为主要力量,而益州本土士族集团是最低级的,所以他们与刘备集团有本质上的利益冲突,虽然刘备为缓解这种危机,采取了一定的手段,但是随着以荆州士族为主的刘备集团的血液不断的被稀释,而作为益州本土的士族血液成分不断得到补充,对于刘蜀政权是严重的政治威胁,所以邓艾伐蜀,蜀汉大臣是一边倒的赞成投降。当然在这种投降行为下,实际上还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这里姑且不论。本条只是论述蜀汉集团在政治上的深刻危机,这也是后来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对于蜀中地区的统治政策是蜀人治蜀,立刻得到了益州土著士族的支持的原因所在。这也与咱们现在的港人治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刘备集团是不敢彻底得罪益州士族集团的,这也就决定了蜀汉在政治上必然存在重大隐患,因为政治上的危机,亦有经济上的危机。而魏国不存在这种问题,大家都是北方士族集团,即使有矛盾,但是解决完了,还是北方士族集团的天下,虽然期间发生过曹氏宗族、诸葛诞等人的政治军事叛乱,但是平定即使,没有带来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这是在政治角度决定了蜀汉政权必然统一不了的根源。


乾坤正法79859246

在我看来,即使是假设,在实际上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成立的~

第一:蜀汉政权的特殊性(诸葛亮以战养战)

作为外来人口建立政权的刘备,他身边紧密团结的是荆州士人集团。而始终信任的则是一直追随在自己身边的“关羽、张飞”等人。在进入蜀中之后,并没有能够及时的和蜀中士族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而是大量吸收蜀中中下层寒门子弟入朝为官。再加上他在刚刚入蜀的时候。因为战事顺利而在涪陵大宴宾客(有蜀地著名的士族以及刘璋的降臣等)。可能是由于太高兴了,以至于酒后吐真言说“今天的聚会,实在是快乐啊”这对于一向标榜“仁德”的刘备而言,无疑是自扇耳光的行为。听到刘备大言的庞统为了帮助刘备遮掩不禁劝到:“讨伐别人的国家而感到快乐的,这并不是仁德之人所做的事情”。酒醉的厉害的刘备闻言不禁大怒,痛骂庞统说“当年周武王伐纣,何尝不是大兴歌舞,大宴宾客?”他这句话在自己集团中说说固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当时那种场合之下就未免不合时宜了。首先,他暴露了自己的根本目的在于抢班夺权,占据这土地肥沃,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其他,他当着投诚的刘璋的降臣痛骂刘璋是桀纣一样的人物,这无疑是在讽刺在做的降臣都是亡国之臣。最后,他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如此一来,给蜀中士族留下了极不好的影响。在加上他卑微的出身和行政的手段。虽然有所谓刘皇叔的身份也不足以号召当时蜀中士族前来投效。这种在阶层上的貌合神离,导致了蜀中很难获得长久的安稳。

为了弥合这种先天性的政治缺陷,诸葛亮选择了“以战养战”的战略,给全国人民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通过转移矛盾来缓和国内危机,这就是为什么在明知道不可能成功的前提下依然兵出祁山的原因。这也是姜维在国事艰难的情况之下依然坚决执行诸葛遗策的缘故。也许会有人觉得夸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在姜维易攻为守之后,钟会孤军深入蜀中,成都虽有兵马却无人敢战,反而纷纷劝说刘禅投降的事情。那么也就不难理解。蜀汉集团内部实际上是分裂对立的这一现实。而在蜀汉宣布灭亡之后,司马氏实行“蜀人治蜀”的方针,动乱之后的蜀中不仅迅速平静下来,甚至在后来的“李特之乱”中依然对晋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第二:曹魏政权的特殊性(九品中正的确立)

在曹操死后,迫不及待的篡夺了汉室江山的曹丕,为了缓和与北方士族之间紧张的关系。他命人制定“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变相的迎合了士族的需求,在政治上达成了短暂的统一。而随着政权的稳固,再加上曹魏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良好的政策,曹魏的人口极具膨胀。到司马炎篡位的时候,他的人口总数443.4万人,几近于东吴的两倍。古代战争,打的无非就是人口、经济和政治。而在蜀汉末期,他的人口总数不过才108万人。连曹魏的三分之一还不到。这点人,凭什么跟曹魏干?

至于魏国后期政权的更迭,首先,是由于孤儿寡母的曹魏出现了权利真空,让司马懿有机可乘。其次,则是司马氏本身出身士族,跟北方士族的关系比曹魏而言更加亲密。再加上,司马氏的几个儿子都算是人杰,牢牢的把控着曹魏的权利,等到司马炎时期,一切不过都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而已。所以,在魏晋权利更迭的时候,除了死几个曹魏的宗室以及个别唱对台戏的,整个过程显得异常顺利而平稳。 所以说,得到了士族支持的司马氏,只要皇帝本人不出问题,国家基本上是不会发生动乱的。甚至于在“五胡乱华”之后,司马睿在北方逃亡士族和南方本土士族的支持下依然能够建立起东晋王朝。而这就是通过“利益共同体”能够带来的稳固效益。

综上所述,即使真能够像题主所说的那样,蜀汉政权努力休养生息,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经济,扩充军备。在我看来,他依然没有机会北伐中原,一统汉室。因为晋朝的乱是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的豪奢之风。晋武帝司马炎的不务正业也是在统一天下之后。同意之前的晋武帝可谓是励精图治,任人唯贤的。一旦假设成立,那么我们看到的晋朝的“八王之乱”也很可能不会发生。那么蜀汉又谈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谢谢~


狐笔春秋

依旧没有办法达成。

首先,蜀国存在结构性的根本冲突。

刘备集团作为外来户,荆州士子属于核心领导层,因为是少数,所以得联合更早的外来户,即刘焉刘璋的东州士,关陇士,共同压制本地世家的反抗,以维持政权。

以前说过,蜀汉集团真正进行修养生息的结果将是刘备集团与东州集团的末日,原本就占据土地人口优势的本地世家当然会膨胀势力,可以轻松夺取大部分权力,最终驱逐甚至杀光刘备集团。曹芳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诸葛亮姜维三人都不断向往进攻的真正原因。只有掌握北伐话语权,抓住军队,控制军费开支,才能稳固政权

其次,北方曹魏的优势

一、北方虽然残破,但农业基础还在,只要修养生息几十年,人口经济轻松恢复,力量足够碾压整个南方。

二、曹丕称帝,向世家做出妥协,用九品官人法交换。司马懿更是改良九品中正制,再次向世家做出让步。北方10州,世家各自掌握地方并获得政治收益,相对安平。

三、南方缺乏马匹,没有骑兵,冷兵器时代在先天上就缺乏北伐条件。


张勇達州

这个想法看似合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魏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无论是地盘,人口,还是骑兵质量。而且中原的耕地文明更早也更先进,发展经济更快。而且魏国先推出的九品中正制,就比察举孝廉更先进。

而对比蜀国,就发现差距不小。蜀国还有将近一半的地盘是南蛮区域。耕地少,人口少。人才也少。发展经济的速度压根比不上魏国。

而吴蜀唯一值得称赞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蜀国多山地,吴国多江河。所以魏国骑兵不好攻打。而双方统治者也是有恃无恐,所以不思进取,耽于享乐。把性命交付天意。

所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魏国发展起来。北伐的意义也正是这样。诸葛亮北伐就是抢曹魏的边境的居民。也拖住了曹魏大军,不让他们回去发展农业经济。基本上就和以前北方少数民族的劫掠差不多。

而北伐的失败,在于姜维和刘禅的君臣关系不和,姜维被迫终止北伐。屯田避祸。给了魏国喘息和进攻的机会。蜀国灭亡。吴国也是骄纵过度而灭亡。

再说让曹魏自己内耗,也是理论上不可能的事情。早在曹操曹丕时期,他们在逐步篡汉的过程中就已经杀光了不忠于他们的臣子。军政大权也交给了可靠的良将。中央的军务更是给曹家和夏侯家族。政权更是稳固。

而司马篡权,就是诸葛亮的北伐造成的。为了对付诸葛亮而被迫起用司马懿。给了司马懿坐大的机会。才会功高震主。最后导致内斗而篡权。

所以说停止北伐,司马家族不可能篡权的。


乱神虎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两点:实力差距和政治结构问题。

实力差距这个很多人都论述过了,经济,兵员等等蜀汉作为当时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这些短期内是很难和魏抗衡的。另一面就是政治结构问题,这一点上我觉得很多人考虑的都是蜀汉自身和曹魏内乱两方面问题。提一个新方向,要知道诸葛亮正史上虽不是军事方面的战神,但是军政内政都是达人。诸葛亮为什么就一定要短期内多次进攻曹魏呢?可能是因为蜀汉政权是外来户,政治根基不稳,需要兴复汉室的大旗来稳固内部,所以不得不以战自保,再者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忠于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但从更广阔的视角老看,三国自出,曹魏政权刚刚成立之时,甚至官渡之战之前,曹操的内部政策就是一个很合理的国家形势的政策,做了许多很实惠的改革,于国于民都有了很大的制度上的革新,这也是曹操根本上在当时可以称衡的资本来源。曹操晚年因为一生战事不断才显得民力匮乏,但到曹睿时期甚至在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可见其国力修养的有多快。从长远来看,蜀国就算休养生息也不可能敌得过魏国,最起码以战为守的方针尚可占据一些主动,若是拖到魏国主动攻打蜀国,那恐怕蜀国国力会枯竭的更快。我觉得诸葛亮也是想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必须频繁征伐,想依靠这样促使曹魏内部生变。


有腔调的猫

如果蜀国当时像你说的这样的话,也许会像你所想像的那样的结果。

可惜,蜀国当时没有这样的人能考虑到你所希望的那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满57782

魏国内部争权夺利,蜀国内部也有争权夺利的现象发生,魏国虽然有内斗都是仅限于内斗,当社稷出现安危的时候众大臣们还是一致对外的。但是蜀国不不行,。刘备集团作为外来户,一直对益州世族进行打压,在和平的时候内斗不断,在战争时期又不断地拖后腿。。。。如果蜀国休养生息那么会灭亡的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