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文/施祺

公使驻京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外交问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时期。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就曾提出过这一要求,结果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断然拒绝。1816年,英国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结果因为觐见礼仪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嘉庆皇帝的接见,嘉庆皇帝还发布上谕,谕令英国不必再遣使来华。

可以看出,乾嘉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公使驻京问题和清政府进行了和平交涉。但清政府囿于宗藩关系,固守朝贡体制,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连拒绝。当然此时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尚还有主动权。

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按照条约规定,英国可以派遣公使在通商口岸活动,但不能进驻北京。随后,美国、法国也先后通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取得了同等权利。当然,英、法、美三国在签约时也提出了公使驻京的要求,但在清政府的坚持下,最终以获取其他利益作为交换而告终。

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4年,英、法、美三国开始和清政府进行修约交涉,以谋求更大的利益。修约的其中一条内容就有公使驻京。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加入战火。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及其眷属可以在北京长期居住或随时往来。

消息传到北京后,许多大臣表示了忧虑,纷纷上书陈述公使驻京之弊。咸丰皇帝也意图通过牺牲其他权益来取消公使驻京要求,并对公使驻京提出各种限制,如所带人数不得超过十人、不得携带军械等等。

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咸丰皇帝)

1860年,英、法两国公使准备按照《天津条约》规定进京换约,结果在进京路线上再起争执,战火于是重新点燃,英、法两国再度组建联军,攻破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清政府被迫再签《北京条约》,公使驻京问题于是确立下来。英、法两国公使在京期间,否定了清政府选定的驻京区域,经过交涉,最终英国租用了东交民巷奕梁府邸作为使馆,法国租用了东交民巷景崇府邸作为使馆。

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东交民巷)

公使驻京问题几经周折,最终被英、法两国用武力手段强行解决了。自此,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体制开始被迫地慢慢转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公使驻京有适应近代商品经济,符合国际外交惯例的合理成分。清政府在近代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幻想对外关系依旧是以己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最终不可避免地渐落后于世界大势。

参考文献:

1、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

3、刘永生:《外国公使驻京始末》,《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3期;

4、唐华彭、潘强:《清朝“公使驻京”与宗藩制度的瓦解》,《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华 兴 春 秋

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清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主动权是如何失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