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同治十三年,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之后,让大清国从庙堂到庶民都大吃一惊,连日本这个原来远道称臣的小国都打上门来了,这还了得,而当时沙俄在新疆也是虎视眈眈,于是主持国政的恭亲王奕忻和武英殿大学士文祥的引导下,开展了一场史称“海防与塞防”的国防战略大辩论。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恭亲王的见识超过了一般的满蒙权贵

这场大辩论中,地方督抚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以淮军领袖、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他主张先海防而后塞防的,甚至提出了暂时放弃新疆的主张,他认为当务之急在海防,日本为目前心头之患,而且前几年的战败都是因为海军落后,所以要大力建设海军,他认为,在当时不加强建设海军,一旦开战,各军的海军立马可以威胁北京,但是新疆则不同,纵使失去亦难危及京师,对中国元气无伤,他的观点得到了两江总督李宗羲、闽浙总督李鹤年、江西巡抚刘坤一、湖广总督李翰章、山西巡抚鲍源深等地方大员的公开支持,其中李鸿章的大哥李翰章甚至明确提出“裁无益之兵”,以西征经费接济海防,等以后经济条件好转了,再进行西征。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李文忠公

另外一派最开始是以山东巡抚丁宝桢、湖南巡抚王文韶、文彬、吴元炳等均力陈加强塞防抗俄的重要性,而在朝中,军机大臣沈桂芬和总理衙门大臣董恂也倾向于塞防。不过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开始并没有表态。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文祥实乃一代名相,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光绪元年,清廷见“塞防”“海防”意见不一(估计满清权贵由于很多出身蒙古族,内心里还是倾向于塞防),于是发文要左宗棠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月后,左宗棠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塞防海防都不可偏废,若现在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塞防则大有所防。他认为从新疆的战略地位看,北京外有蒙古和新疆蔽卫,而蒙古与新疆又是唇齿相依,目前来说塞防更重要。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左宗棠抬棺西征,成就了自己的不世伟业

最后,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一锤定音,他认为疆蒙是京师肩背,主张火速派大军出关,先解新疆燃眉之争,待塞防基本稳定后再来认真从事海防建设,为两宫太后接受。最后朝廷一面命左宗棠西征新疆,一面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自此几个月的关于海防、塞防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曾文正公当时如果还在世,不知会持何观点

今天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海防与塞防之争,其实都没错,只不过都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首先在关于海防与塞防的关系问题上,主持朝政的文祥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于当时来说,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新疆才是燃眉之急,但是也不是不加强海防,而是先把燃眉之急解决了再回头加强海防。

但是从长远看,李鸿章好象比左宗棠看得更远一点,毕竟他所提倡洋务海防等都是新兴事物,并多有移风易俗之措施,其眼光见识远在世人之上,而塞防则是传统的陆地思维,说明左的战略眼光较李还略逊一筹,朝今天的世界来看,也充分说明李的战略眼光。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东南互保可以看出中国的元气所在

后来的结果是左宗棠抬棺西征,成就了收复新疆的不世之功,列强也大为震动,以至于左宗棠在担任两江总督时,经过上海租界,洋人清除道路,换升中国龙旗,鸣炮十三响以迎接。第四次巡视时(1884年2月),外国洋行人员和英、美、德、俄、奥等国公使均前往坐船晋谒,后来被誉为民族英雄!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而李鸿章,实际更受朝中重视,长期主持外交,由于国势不振,以至于代表朝廷签下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被国人视之为千古罪人,李鸿章自己也觉得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

清末海防塞防之争各有道理,结果一个成民族英雄,一个成千古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