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

所謂“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書法最能體現出個人修養、個性魅力和時代精神。

十卷中華至寶千年心路歷程,十卷個性鮮明的書法名帖,記錄著中國人上下五千年的心路歷程。

中國傳世書法名帖,千百年來幾經滄桑流轉有序。

漢字之美,盡在其間。

名帖之冠

「《三希寶帖》」

《三希寶帖》是現存最為古老的法書真跡,為歷代奉為無上至寶、法書鼻祖,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神品,是東晉書聖王羲之家族留給後世三件法書(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為“書聖”王羲之所書,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

不少人認為《快雪時晴帖》是僅次於他所書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又一件行書代表作。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又說:“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

此為後人臨摹版本,真跡已失,現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王獻之《中秋帖》

草書《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手卷,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王獻之是東晉大書家,字子敬,山東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書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並稱為“二王”。

此貼為臨本,後有鑑定學者判斷約為米芾所書,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範世學,洵之草聖,亦有傳焉”。

《伯遠帖》王珣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跡紙本。

《快雪時晴》為摹本,《中秋帖》為臨本,唯此帖為王珣的真跡,是晉人墨跡中最可信、最具有時代特色的法書珍品。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

現分藏於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中華“法書至尊”,它所具有的當時人所不及的技藝境界,即使其後也難的與之比肩者;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達到了登峰造極、臻於完美的境界。

它標誌著書法從蓽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堪稱絕妙的比喻。

現真跡已失傳。

唐人楷書第一

「 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書法為"初唐四家"之一。

唐初書法大家歐陽詢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夢奠帖》可謂中華楷書中登峰造極之作。此帖筆力蒼勁古茂。用墨淡而不濃,禿疾書,轉折自如,上下脈絡映帶清昕,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為歐陽詢晚年所書,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天下第二行書

「 顏真卿《祭侄文稿》」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蘇軾雲:“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來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 顏魯公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

他被後世稱譽最多的便是“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此帖是顏真卿為已侄寫的一篇祭文草稿,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這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些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都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大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家的魄力和胸懷。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強烈地震撼了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華第一草書

「 懷素《自述帖》」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懷素時人謂之“醉僧”,為有唐一代草書宗師。

《自敘帖》貴為中華第一草書,內容為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讚頌。

《自敘帖》是懷素晚年草書傑出代表。通篇狂草,筆筆中鋒,上下呼應急風驟雨,可以想見當年操觚之時,心手相師,一氣貫之的情景。全篇洋洋灑灑,如龍蛇竟走,激電奔雷,不一而足,為中華草書不二至寶。

明文徵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範。”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現真跡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華第三行書

「 蘇軾《黃州寒食貼》」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

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

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現藏於臺北宮博物院。

中華第一美帖

「 米芾《蜀素帖》」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北宋時蜀地出產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娟,名為蜀素。有人將一段織有烏絲欄的蜀素裱成長卷,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題寫。但蜀素的紋路滯澀,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因此傳了三代,竟無人敢寫。

北宋元佑三年,米芾得見此段蜀素,一揮而就,在上面題自作詩八首。筆筆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美不勝收。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侷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

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

《蜀素帖》名揚天下,成為歷代墨林至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帝王之魄

「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草書千字文》是難得一見的徽宗草書長卷,以用筆、結體的熟稔精妙乃至書寫意境而論,與懷素相比,委實伯仲難分。

這卷筆翰飛舞的墨跡,書於全長三餘丈的整幅描金雲龍箋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圖案,是由宮中畫師就紙面一筆筆描繪而出,與徽宗的墨寶可謂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這篇空前絕後的曠世傑作,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

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珠聯璧合

「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前後赤壁賦》是元代書法宗師趙孟頫楷書奇珍。元代書法,從總體上來說是一個復古為創新的時代,元代諸家以唐人楷書法為基礎,極力規模二晉,形成了一代風氣。

趙孟頫,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湖州人,官至翰林學士。

書畫詩文,篆隸正草,可謂無所不能。書法主張恢復二王法規,書風清麗圓潤,深得二王神韻氣格,對後世影響很大。學習趙字,須注意運筆的提按頓挫,切忌油滑平拖,即使在圓轉之處也要施全身之力,以腕運筆,寫出行書線條的內涵和骨力。

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不朽名篇,中國書法史上有許多傳世名帖,兩者若能合一,更顯彌足珍貴。趙孟頫書蘇軾《赤壁賦》便是這樣一件難得佳構。一位宋代文壇翹楚,一位元代書法宗師,兩人跨越二百餘年在這卷千古名帖中神思交觸。該帖用筆圓潤遒勁,盡得魏晉風流;與蘇軾文章意境妙然天成,珠聯璧合。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奇才草書絕品

「 祝允明《草書詩帖》」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中國十大名帖,無言之詩、無形之舞!

(局部)

《草書詩帖》,被譽為明代奇才草書絕品。

草書意多於法,特別是大草,縱情奔放,氣勢開張,酣暢淋漓,而其章法佈局打破了縱橫有列的格局,於參差錯落,開合鎖結,過接映帶,揖讓環抱中流露出一種強烈而震撼人心的韻律和節奏,但放逸不是不要規矩,而是一種超越於法度之外的過人膽識,這種膽識是建立在圓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之上的,當其昇華到一個自由王國的境界時,便會在創作的激情中達到心手兩忘,隨機生髮,筆態橫生,點畫狼藉“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祝允明流傳下來的草書作品,面目各異,有形不貫而氣貫的獨草,有如行雲流水的今草,亦有氣勢奔放的狂草,不論何種形式的草書,都寫得開張舒放,跌宕奇逸,筆力遒勁,點畫狼藉,看似亂其實不亂,看似散其實氣脈貫注,並不因率意而潦草,筆筆都能斷而後起,能於使轉中見點畫,故通幅視之,顯得神釆奕奕,氣勢豪放。

王世貞《藝苑卮言》評祝允明書謂:“晚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

逸。”此帖足可當之。

此貼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