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投資新經濟企業,嘉實的優勢是什麼?

戰略配售基金的推出,是公募產品的重要創新,也是普惠金融的又一次實踐。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認購戰略配售基金,成為創新龍頭上市公司的戰略投資者,未來可能實現投資頂尖科技創新企業的夢想,佈局價值顯著。作為國內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嘉實基金憑藉出色的投研實力贏得了投資者的信任,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連續排名行業第一。同時,嘉實基金還獨具跨境、科技投研基因,在跨境、科技投資領域積累了專業、深厚實力。

6月6日晚,證監會連發9文“打包”出臺CDR細則,其中包括《存託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下稱《CDR辦法》),以及IPO辦法等另外8個配套規則。

有評論稱,這一系列制度的發佈實施,為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做好了制度安排,創新企業IPO或CDR試點將進入實操階段,也意味著資本市場正式擁抱新經濟。

那麼,這些受益的企業都包括哪些?

《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下簡稱《若干意見》)指出,入圍的試點企業包括七大類,分別是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而且,這些企業必須是掌握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且達到相當規模的創新企業。

戰略投資新經濟企業,嘉實的優勢是什麼?

具體來看,《若干意見》規定,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紅籌企業,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包括紅籌企業和境內註冊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且估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或者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我們從上面的信息可以得知,新經濟企業基本上都擁有商業模式成熟、競爭優勢突出等特點,並積累了多年的運作經驗,景氣度持續向上。未來,這些優秀企業有望分批逐步以CDR或發行新股的方式在A股上市。

而這輪新經濟浪潮,作為普通投資者的您也有機會參加!

6月6日,包括嘉實在內的6家基金公司申報的戰略配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獲得證監會批文,這也是國內首次批准參與“戰略配售”投資的基金。未來,這類產品將重點投資於新經濟企業。

上述基金的“投資方法論”是什麼?

可以說,這類基金是公募基金領域的又一大創新。它們是以“戰略投資者”的角色,在企業上市融資階段優先獲得公司股票配售權。

戰略投資新經濟企業,嘉實的優勢是什麼?

這就決定了戰略投資者可以不參與網下詢價,且安排戰略配售股票的比例單獨計算,扣除該部分後才確定網下、網上發行比例。

所以從“打新”的角度來說,戰略投資者通過與發行人簽署配售協議獲得股票,而其較長的鎖定期,更是體現了重要的戰略合作意向,可以長期分享企業成長的機遇。

近兩年,A股打新的收益相當可觀。但對個人投資者而言,A股“打新”可是稀缺資源,能不能中籤基本靠運氣。

現在呢?去“打新”那些中國優質企業,個人投資者不必再去“拼手氣”,一隻可參與戰略配售的基金就足夠了。

比如,關注嘉實3年封閉戰略配售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LOF)。

戰略投資新經濟企業,嘉實的優勢是什麼?

嘉實3年封閉戰略配售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髮行分為兩個階段:6月11日至6月15日為發行第一階段,僅面向個人投資者發售,認購費率為0.6%;6月19日為發行第二階段,僅面向特定機構投資者發售,特定機構投資者中優先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髮售。

根據基金招募說明書,封閉運作期內,該基金主要投資通過戰略配售取得的股票,採用戰略配售股票及固定收益投資兩種投資策略,力爭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

具體看,該基金管理團隊將根據政策因素、宏觀因素、估值因素、市場因素等四方面指標分析戰略配售股票的投資機會,並通過綜合分析行業生命週期、景氣程度、估值水平以及股票市場行業輪動規律等因素,精選戰略配售股票。

作為國內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嘉實基金於2009年首創“全天候、多策略”投研模式,現已升級為3.0模式,目前嘉實旗下投研策略組超過25個,專業投研人員超過300人員。

出色的投研實力贏得了投資者的信任。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嘉實基金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在2016年和2017年連續排名行業第一;基金年報和銀河證券數據顯示,2017年嘉實基金旗下基金盈利達到344.2億元,全行業排名第4。

嘉實基金還獨具跨境、科技投研基因。嘉實長期致力於對前沿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投資研究,旗下多隻主動權益基金聚焦相關領域;同時,嘉實是國內最早出海的公司之一,對跨境投資積累了專業、深厚實力。

在嘉實3年封閉戰略配售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髮行期間,投資者可通過各大銀行、券商、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嘉實基金直銷中心、理財嘉App等渠道認購。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