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如何走出鑑定誤區?

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呢?又如何才能走出鑑定誤區呢?請仔細看看以下幾點:

1、以帶有真實紀年的瓷器和明確紀年的 墓葬、遺址中出土的瓷器為“標準器”,去比較不知燒造年代的瓷器,這是很重要的斷代依據 (圖 )。

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如何走出鑑定誤區?

明崇禎十二年(1639)青花人物紋筆筒

但對紀年墓出土的瓷器,不能 簡單地把墓的葬年都看成是墓中出土瓷器的 燒造年代,要看出土地點離出土瓷器的產地遠 近、器物上有無使用痕跡、墓主的身份以及我 們對古瓷斷代的經驗,來判斷它最可能的燒製 年代。因為古人常把保存或使用過多年的藝術 瓷和日用瓷用於殉葬,特別是距景德鎮千里以 外的墓中出土的景德鎮瓷器尤其如此,墓的葬 年只能反映出土物的製作下限年代。

2、文獻資料。在史籍中,直接或間接地記 述當時瓷業或評述瓷器產品的史料,有利於古 瓷鑑定。如《元史.百官志》說:“天曆元年,罷 會福、樞密院,改置太禧院以總之,二年改為 ‘太禧宗禋院’。”那麼有“太禧”款的卵白釉印花瓷的相對燒造年代當在此後不久。《樂平縣誌》記載:明嘉靖十九年因景德鎮擾攘,部 分瓷窯被迫停業,才在樂平永靖鎮、嘉興鎮一 帶建奮燒瓷。後又因“水土不佳”,不久相繼廢 棄。那麼此窯址中堆積的青花瓷片等窯業遺 物,必定是嘉靖十九年後的產品。故宮博物院 保存的清宮“造辦處”擋案資料,有關於“琺琅作”生產的琺琅彩瓷和景德鎮御窯廠生產 的瓷胎“洋彩”御器的記載,只要我們把這些 記載與收藏的御器細加對照,就可以明確某些 產品的具體燒造年代了。

3、窯址的地層資料.在窯址調查和發掘時, 往往可以在沒有凌亂的窯業遺物堆積中或某 —地層中發現有真實紀年的瓷片、窯具或已經明確了紀年的產品殘片,這時我們就要認真地 清理,全面地採集標本,做好記錄和資料整理 工作,所獲得的新資料,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 —個時代的產品面貌。1982年景德鎮紅光瓷 廠房挖地基時,在明代青花窯業堆積中出 土了一件“弘治十四年制用”底款的青花碗殘 片,與此碗共存的青花瓷殘片,產品形制、青花 料色與畫風等又與此碗一致,趟它們是同一 時代的產品。這就使我們獲得了更多的明確了 燒造年代的青花瓷,並可幫助我們認識弘治民 間青花瓷的基本特徵。

4、看官窯與民窯之間的相互影響。景德鎮 自明洪武設立御窯廠以來,官窯產品往往影響 著民奮產品,但民窯中受官窯新產品影響出現的新造型、新畫面,一般要約晚於官窯的生產時間。如 宣德、成化官窯的青花常畫香草龍紋,而成化民間青花 亦常出現香草龍紋樣(圖 )。

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如何走出鑑定誤區?

明成化民窯青花香草龍紋碗

嘉靖官窯青花 多繪雲鶴紋,而嘉靖、方歷時的民間青花也多有類似紋 樣(圖) 。

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如何走出鑑定誤區?

明嘉靖官窯青花雲鶴紋盤

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如何走出鑑定誤區?

明嘉靖官窯青花雲鶴紋瓶

宣德以來的官窯產品普遍書本朝帝 王年號款,斷代比民窯瓷容易,因此有年款的官窯瓷也 可幫助認識類似紋樣的民窯瓷的樹燒造年代。

5、考慮同時代姐妹藝術對瓷器的影響。在日用工 藝品的設計與生產中,低廉材料製造的工藝品,往往模 仿貴重材料製造的工藝品的造型與紋樣,以顯示其產 品的高貴。如宋、元的影青刻、印花瓷,有的造型、紋樣 就受到當時金銀器的影響;清康熙的瓷胎畫法琪,就是 仿當時銅胎畫茲璃而產生的。所以我們在學習古瓷鑑 定時學習工藝美術史,瞭解我國各個時代工藝美術品的風格特點,注意姐妹藝術之間的互相影響是 很有必要的。

由於我國名窯林立,各時期瓷器的花色品 種繁多,藝術風格離奇變幻,明、清以來仿古風 盛行,傳世品中真偽雜糅,所以對古瓷作出較 準確的鑑定要下很大的工夫。在實踐中,除多 接觸實物、多調査古窯址、全面掌握各個時代 產品的燒製工藝外,還要學好陶瓷史、中國美 術史,多查看有關文獻資料,掌握的材料愈豐 富,鑑定時產生的聯纖愈豐富,相比較的因 素也越多,才有可能達到鑑定無誤的目的。

古瓷鑑定的主要依據,如何走出鑑定誤區?

青花花卉紋碗碗心紋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