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政經說系列——全球貿易格局瞭望

全球貿易經濟格局

自二戰以來,全球迎來人類社會久違的和平發展時代,一方面因為民族國家基本獨立自主當家作主了,一方面因為連年戰爭經驗與教訓讓人類學會妥協共存,相對刀劍相見的熱戰更熱衷暗地裡較勁的冷戰思維。自然核武器強大威懾力也阻止了大國間明面上紛爭,而小國也得以通過靈活外交或結盟關係保全自我,甚至通過發揮各自競爭優勢在自由國際貿易經濟格局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互聯網時代,全球生產要素自由流通更加頻繁,不管是資本跨國流動,還是人才交流互訪,從中誕生一批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至此,企業互聯網化與國際化戰略日益得到重視。全球貿易經濟分工格局也逐步清晰明朗,諸如南美洲、非洲、澳洲的農產品與礦產品,亞洲的初級加工製造品,歐美髮達國家的高端工業製造品或電子信息產品。全球國家間命運聯繫從沒如此緊密,生產流程相互關聯,原材料與成品間生產鏈條將全球各大地區連在一起,可以說國際貿易極大促進全球生產要素的流動,並通過相對優勢貿易基礎,極大增進生產要素的有效率配置。

全球貿易潛在問題

全球貿易經濟背後是生產要素國際化流動與配置,按理說市場化運行結果會讓交易各方滿意,但現實中國家分界劃限會制約市場化力量,通過有意設卡掐位阻礙市場化進程,一般基於政治上面照顧弱勢群體免受市場經濟的無情痛擊。簡而言之,過大不平等局面需要犧牲部分效率,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大多數投票規則,不平等分配格局直接影響民意傾斜,民選領導人為彌合分裂民意社會也會不得不採取非市場化行政措施。此外,全球貿易經濟利益分配規則也呈現出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

其中,出口原材料與礦產品國家貿易收益波動最大,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動趨勢緊密相關,首先面臨全球宏觀經濟週期衝擊。有時往往經營成果盈虧相抵,此時國家若做不到豐年積儲以備不時之需,便難免捉襟見肘,落入拆東補西的戰略被動境地。這與能源與材料企業的經營狀況何其相似乃爾,若該類企業做不到很好防控大宗商品價格風險,便會面臨週期下行所強加於己的經營困境。這時企業的毛利率與利潤率直接同步銳減,而債務利息償付額卻未見減少,收不抵支自然會出現債務違約。

而初等加工製造國雖然擺脫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風險,卻難以擺脫微笑曲線最低點詛咒效應。技術與管理制度變革使得眾多人口從農業活動中得以解放,然後他們便只能無奈捲入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大量機械式簡單動作訓練以及日夜不分的循環倒班,如同蜂巢裡兢兢業業的工蜂,為數以億計的全球消費者生產。供應過剩的勞動人口自殺式壓低自我要價,群體組織力度最弱,導致市場談判力量最差。如此這般,他們僅足以徘徊在溫飽層面,更高一級消費需求依賴於社會涓滴式滲透。

高端工業品製造國基本坐據微笑曲線兩端高點,無論是研發設計高端人才,還是市場營銷組織手法,都是他們核心市場競爭力的體現。這些高端工業品或消費品一般繞全球製造流程一圈還會回到本國,初等製造流程全部外包第三方,本國勞動力只能選擇從事高精尖的研發設計或營銷類工作,或者從事服務業。高低社會階層收入懸殊愈來愈顯著,物價攀升導致廣大中產甚至最低階層選擇債務消費,提前抵押未來勞動價值以換取體面生存價值。經濟上受制地位只能通過政治選票來反映利益訴求,國內階層矛盾可以順利轉移到外部貿易活動,所謂安內先攘外。

全球貿易未來走向

全球貿易讓世界人民第一次有了同處地球村的感覺,互聯網時代以其平等自由共享自治精神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人類偏好變得一致化,物質消費慾望與文化交流對話同步激起。但脆弱甚至狹隘的本地民族情感與生俱來,不時間往往冒頭出來,要保存自身特有生存價值,要求得獨立生存發展機會,畢竟國家概念內涵就是民族情感。而全球貿易精神恰恰鼓勵市場化自由化平等交易,情感色彩被壓制,理性自私被鼓勵,顯而易見,兩股力量在碰撞。理性與情感,開放與封閉,多樣與單一,市場與行政,這些對立概念均安然共存在人類思維結構裡面,不時相互質疑甚至陷入二元悖反。一國利益不平等分配體制以及保障體系往往會激發國內階層矛盾,而國內矛盾之火愈燒愈旺,難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全球貿易進程可謂代表著全球市場化改革進程,全球國家集團扮演著全球政府協同政策調整,無形之手自可自在,而有形之手往往難免毛手毛腳,政不出一處,力不到一方,相互牽制離反。正因其內在利益紛繁複雜,政治化進程愈加需要妥協協調。

據前所言,全球貿易格局雖然體現出專業分工與相對優勢原則,但也無意間註定了各國風險屬性與行為模式,甚至固化了本地人命運歸宿,生來便從事某一職業至死不變,興趣怏然,一眼便可望到盡頭。不合理貿易格局雖然釋放了人類無窮精力,創造出極大豐富產品,也滿足人類物質慾望,但同時也在抑制人類精神需求,所謂愈加真實愈加不可愛,真實的市場規律造成不合意的結果。民主制度發達便會激發不合意的民意,愈加追求改變無力難堪的局面。本國政策調整在所難免,只有一個體格健康的國家才會在自由國際貿易進程中走得更遠。貿易爭端只在一時,背後卻是難得反思機會,全球市場化改革是否平衡了各方利益訴求。純市場行為往往無情,但過於有情的人為安排往往流於極端。正如市場也會走向極端,雖然市場會趨於均衡,但所需時間長短則看交易各方信息消化快慢以及隨後信心構建快慢。但無須諱言,人類追求進步與幸福,自由與平等也是永恆話題。問題背後是不健康信號,機制調整自是必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