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吃炒肝,吃法和動作都很講究,居然都不用筷子!

北京人吃炒肝,吃法和動作都很講究,居然都不用筷子!

文章摘自巴陵的新書《食全酒美》

從春秋戰國開始,北京就是我國北方重鎮,遼金元明清五代建都北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集中於此,漢滿蒙回等民族大量定居聚集,飲食文化苔革百家、兼收幷蓄、格調高雅、風格獨特,自成特色鮮明的北京菜系,有牛羊肉為主的清真菜、明清皇家傳出的宮廷菜、做工精細善烹海味的譚家菜及其他各省市傳入北京的經典菜餚等。清真菜在北京菜中佔重要地位,以牛羊為原料,有全羊席、烤肉、涮羊肉、煨羊肉等。

宮廷菜選料珍貴,調味細膩,菜名典雅,富於詩情畫意,有抓炒魚片、紅娘自配、脯雪黃魚等;譚家菜講究原汁原味,鹹甜適中,不惜用料,火候足到,有黃燜魚翅等。北京菜由各地方菜、清真菜、宮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口味濃厚清鮮,質感多樣,菜品繁多,四季分明,烹調手法有爆炒熘烤涮燜蒸氽煮等技藝,深得各菜系的菁華。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滿族人大量進京。滿族信仰薩滿教,有殺豬祭神的習俗,祭祀後有分食祭肉的傳統,將腸、肚等內臟燴成一鍋,眾人分食。滿洲王公貴族、八旗佐領等大戶人家進京後,仍按著滿族習俗每日殺豬,剩下大量祭肉及肝、腸、肚、肺等下水無法食盡,遂售給街頭小販,逐漸發展出白煮肉、炒肝、滷煮火燒等多種小吃。炒肝中的“炒”字並非漢語用油翻炒之意,是滿語“colambi”,有烹炒煎熬之意。炒肝先用水煮再熬為濃汁,餘湯極少,成透明糊狀。

現在的北京炒肝,由滿族炒肝與宋代民間熬肝融合而成,以豬的肝臟、大腸為主料,蒜為輔料,加姜、八角、蒜、黃醬、醬油、熟豬油、醋、明礬、豬骨湯、鹽等食材,澱粉勾芡做成。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三分之一。清代同治年間,會仙居做出不勾芡的炒肝,京城流傳一句歇後語: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

會仙居創建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劉永奎和妻子在鮮魚衚衕中間路南開了一片酒館,經營民間小菜和折蘿,頗受京城破落子弟和底層食客的喜愛,定名會仙居。

北京人吃炒肝,吃法和動作都很講究,居然都不用筷子!

1900年,《北京晨報》主持人楊曼青常來會仙居品飲細覓,喜食白水雜碎,後來建議劉氏三兄弟將白水雜碎去掉心肺,用豬腸豬肝為原料,加上蔥薑蒜製成醬色,再勾芡,定名炒肝。會仙居炒肝出名後,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相繼添了炒肝,聲名遠播,食客眾多。1930年,會仙居對面新開張一家炒肝店,名為天興居。

1956年,會仙居與天興居合併,掛天興居飯館的牌匾,聘原天興居經理後代沙德亮為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灶,另設洗腸車間,使天興居炒肝得以繼承、傳播。1992年,天興居炒肝評為北京十大名小吃。1997年,天興居炒肝評為中華名小吃,獲中國烹飪協會獎牌。

清代炒肝製售有兩種方式,一為鋪面經營,一為肩挑營生,鋪面經營首推會仙居。做炒肝非常講究,將豬腸用食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淨,盤成捆,用繩子紮好,將腸子從一處剪斷,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開,改用文火燉至筷子能扎透,蓋好鍋蓋使腸子熟透不跑油,撈出浸泡涼水,洗去腸表皮的油脂,切成頂針段。

豬肝洗淨,用刀斜片切成柳葉形條或菱形片,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熱放入八角、黃醬、薑末、醬油,蒜泥炒成稀糊狀,置罐中備用。熬上好口蘑湯。將豬骨湯燒沸,放入豬腸、蒜醬、蔥花、薑末和口蘑湯,待沸,撇去浮油,放豬肝及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鹽攪勻,湯沸後,用澱粉勻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豬肝分黃沙肝、油肝、豬母肝、血肝等四種,黃沙肝柔軟微黃,油肝特軟帶光澤,豬母肝粗糙較硬帶網紋根顏色帶微藍,血肝充血常有血水滲出帶微藍有腥枯。

《千金食治》載肝主明目,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者忌食,忌與野雞肉、麻雀肉、魚肉一同食用,生癰疽。《隨息居飲食譜》載豬肝明目,治諸血病,餘病均忌,平人匆食。

豬肝含有豐富的鐵磷元素,是造血的原料。還富含蛋白質、卵磷脂、微量元素等,有利於兒童的智力發育和身體發育。豬肝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常吃豬肝可以逐漸消除眼科病症。豬肝具有多種抗癌物質維生素C、硒等,有較強的抑癌能力和抗疲勞的作用。

北京人吃炒肝,吃法和動作都很講究,居然都不用筷子!

肝臟是養料貯存器官,又是解毒器官,不斷髮揮其解毒作用,經肝臟代謝後,有毒物質和解毒產物可以隨膽汁的分泌排出體外。

豬肝適宜氣血虛弱,面色萎黃,缺鐵性貧血者食用;適宜肝血不足所致的視物模糊不清,夜盲、眼乾燥症,小兒麻疹病後角膜軟化症,內外翳障等眼病者食用;適宜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食用。

我到天興居,才知道其店鋪並不大,建築面積一百平方米左右,營業面積只有四十平方米左右。幾張長條桌子,配以圓凳,窗明几淨,環境清幽。制好的炒肝放在櫃檯後,顧客隨要隨盛。我們兩人各要一碗炒肝,還要了半斤包子,以補充我們的食量。

看著服務員把炒肝盛在小巧玲瓏的二寸小瓷碗中,宛若寶盞含晶,晶瑩透徹,甚是誘人。看著晶瑩透亮的炒肝湯汁,聞著那豬肝散發出來的鮮香味,我不由得垂涎欲滴,胃液蠕動。

我們選好座位坐下來,聞到一股濃濃的蒜味,卻在炒肝中沒有找到蒜仔,服務員告訴我,那是蒜泥,已經融化在炒肝中。

北京人吃炒肝,吃法和動作都很講究,他們不用筷子和勺子。我們幾個老北京一手託著碗底,嘴唇順著碗沿轉著慢慢吮吸。我也學著慢慢喝,炒肝的湯汁濃稠細滑,慢慢流入口中,風味獨具,再佐以熱騰騰的包子,細嚼慢嚥,別有一番滋味,味道無法言說。竹枝詞《燕都小食品雜詠》雲:“稠濃汁裡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