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應對資管新規短期影響

根據央行近日公佈的數據,5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僅7608億元,較4月的1.56萬億元下降近一半;社會融資餘額的增速也進一步下滑至10.3%,為2006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妥善應對資管新規短期影響

我國金融數據持續走弱,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一方面,2018年下半年將迎來一輪信託到期“小高峰”,月均規模達4923億元。而截至2017年底,資金信託中有38.2%投向了貸款,這意味著下半年月均將有約1883億元的信託貸款到期,非標融資面臨收縮壓力。另一方面,近期部分企業也迎來債券償付高峰,且違約事件頻發,很大程度反映了企業再融資困難的矛盾愈發突出。

應該說,當前企業融資趨緊的格局,與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表外融資通道顯著收縮有一定關係。從結構上看,5月社會融資規模偏弱的主因,是表外融資大幅少增,其中,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匯票分別下降1570億元、904億元和1741億元,合計同比少增4500億元。導致在企業債券淨償還同比少減逾2000億元的情況下,社會融資規模同比仍顯著少增。由此可見,資管新規落地後,以大幅壓降表外融資為代表的結構性去槓桿政策,是導致實體經濟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這一現象已在預料之中,也是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行為、消除監管套利、整治市場亂象、加快金融去槓桿必須付出的“陣痛”,而且從長期看,此舉有利於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將資金投放給最需要支持的實體企業。但我們仍應積極想辦法,化解資管新規落地所致的企業融資困難局面,如若不然,或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較大負面影響,最終給經濟企穩回升帶來不確定性。

從當前看,要化解上述問題可從四方面著手。首先,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採取更加激進的信貸策略,站在穩定和發展經濟的政治戰略高度,想辦法創新信貸服務模式、推出切合實際的信貸服務產品,不斷提高信貸服務效率,堅決克服藉口資管新規落地發生惜貸、怕貸、畏貸、抽貸、斷貸等行為傾向,將所有能發放貸款的企業納入信貸範圍,消除一切信貸歧視行為和信貸選擇性行為,切實提高實體企業信貸可獲得性。

其次,貨幣信貸政策可進行適當調整,以消除市場對美聯儲加息可能帶來負面衝擊的擔憂,如從“穩健中性”向“穩健適度”轉變,擇機實行定向降準或普遍降準,釋放市場流動性,為市場提供較為寬鬆的貨幣環境,以滿足實體經濟正常合理的信貸資金需要。

再次,對於有發展前景、具有一定償還能力企業即將到期的債券或信託產品,可參照“債轉股”或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轉換債務,由銀行或相關擔保機構提供授信或擔保。同時,為減輕非標壓縮的影響,可發展替代性融資渠道,如將票交所的票據納入資管產品可投資的標準化產品序列,適當消減資管新規帶來的資金壓力,以減輕企業集中償債的負擔,間接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最後,積極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企業直接融資門檻,讓更多的實體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撰文 莫開偉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