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又到“蒜你输”:谁打翻了农民的“蒜盘”?

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几十倍,远远超过肉和鸡蛋的价格,“蒜你狠”的传奇在此背景下诞生。之后蒜价一直忽高忽低,长期呈现过山车行情。对于盲目跟风的蒜农来说,高价时挣得不多,低价时赔光成本已是常态。但是像今年这样几毛一公斤,蒜农一亩地就能赔上千元的情况实属罕见。

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以较早上市的云南洱源县、永胜县、弥渡县等大蒜产区为例,经历了2016年“蒜你狠”的价格高峰后,2017年下半年全国大蒜价格跌幅较大,库存压力大幅度增加,年底就有一定的跌价趋势;2018年,随着新蒜的上市,大蒜价格一路跌穿,并伴随大规模的滞销行情。据悉,去年最高可以卖到8.5元/公斤左右的丫蒜,今年价格最低时仅卖几毛每公斤;去年最高16元/公斤的独蒜,今年价格仅为6元/公斤。从全国来看,正在陆续上市的山东金乡等地大蒜价格甚至还低于云南。

目前来看,2016年以来“蒜你狠”的风头被彻底打灭了,“蒜你输”的魔咒却彻底释放出来。价格贱到这个阶段,滞销也形成,量价悖论成立,再加上各方资本进场炒蒜和中间商狠压蒜价的特殊性,难有回天之力。

在“蒜你输”的低谷阶段,全国各地的大蒜都面临“价贱、滞销”的窘况,许多农民都不打算雇人收地里的大蒜,因为这等于多赔钱。也有许多农民不得不赔钱收蒜,因为土地等着种其他作物,他们中的大多数准备收完这茬不再种了。

“价贱滞销”,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大蒜行情之所以会有这种周期性波动的情况,和游资进入农产品行业有关,和农民盲目种植、停种有关,也和农民销售方式存在问题有关。其中,游资进场属于外力,农民盲目扩种是根源,而销售环节问题是最现实的。

目前,农民卖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中间商的方式进行销售。也就是说,农民的大蒜被中间商收购后,经过加价批发给不同的销售商。农民本身并没有直接面对市场和消费者。这种销售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管农产品销售价格有多高,农民的收入并未成正比增长,更多的利润被中间商层层占有了。而一旦没有利润可言的时候,中间商不收购或压价转移风险,那地头的价格便一落千丈甚至血本无归。

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首先,从生产者视角来看,农民自身要学会理性,不要盲目追求种植热炒的品种,而是要通过市场调研谨慎行事;从政府农业部门处获取生产和销售数据,根据市场决定种植规模;农民需要学习和成长为新农民,也就是不但会种,更学会销,通过电商、网络、自建渠道等不同的形式直面市场和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农产品过山车行情发生。

其次,从管理者角度来看,政府应引导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监管。当前蔬菜滞销主要存在三方面原因:

一是组织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不畅。中国大多数蔬菜产地的生产主体组织模式落后,多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生产盲目性较大,对消费市场、销售渠道和市场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抗风险机制。蔬菜销售多以被动销售为主,与批发商、采购商未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蔬菜销售渠道不畅。

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二是种植品种单一,生产与消费需求不匹配。当前居民消费对农产品品质、质量和安全无公害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精致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滞销重灾区的一些县市蔬菜种植品种单一,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不稳定。

三是产销信息不畅通。当前,我国蔬菜产销信息服务发布渠道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强,不能高效满足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求。产业链分段明显,蔬菜从采摘、运输到销售各部分联系较少,产销信息不对称,造成产业链条各自孤立的局面。

两支救援队

政府:

防止农产品再出现“价贱滞销”的情况,各地政府应从当前大蒜滞销事件中举一反三,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蔬菜产业在调结构、强加工、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促增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同时重点抓好5项措施:

一是加强区划布局指导。根据气候、土壤特点和发展商品蔬菜潜力,建立蔬菜种植区划意见,划分适宜种植区域和适宜种植品种,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精准选择适宜种植蔬菜,以更好地适应商品性农业生产的要求。

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蔬菜流通经纪人队伍,发展蔬菜商品化处理、冷藏保鲜、仓储配送,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三是推进品牌建设。突出农产品特色,集中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努力推进蔬菜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四是探索应急促销机制。建立健全应对蔬菜等农产品滞销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省州县三级应急促销联动机制,提升信息收集和发布能力。

五是多方寻找市场。组织各蔬菜生产供应主体,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及时发布供应信息,与批发采购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电商:

日前,农业农村部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开展。会议强调把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作为大事实事,下功夫抓实抓好。对此,农业专家徐春晖指出,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销路和效益问题的重要手段。

其实不仅是在贫困地区,中国主要果蔬生产区大多都存在产销对接问题,而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触”电。

如今,农村电商正在通过互联网“改造”农村产业。农村电商有两条路,一条是“买买买”,即消费品和农资下行;另一条是“卖卖卖”,即农产品上行。与下行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相比,上行要面对的“拦路虎”多得多;同时,农产品“上行”可以将农村地区的小生产直接对接到大市场--通过电商这一连接点,将农村地区分散的小产能对接大市场需求,在供需之间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这方面又比“消费品和农资下行”多了一层重大意义。

农产品上行,一包括电商零售和大宗线上对接。社员网认为,要解决像“蒜你输”这样的价贱滞销问题,应主要在一个中长周期内持续以电商匹配大宗农产品产销信息,辅助以电商零售救场,直接助力大蒜销售的同时形成透明、全面和高效的大数据机制和定价机制,以符合市场规律的蒜价倒逼蒜农理性种植,倒逼多余中间商和炒蒜资本的退出,推动大蒜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打破像“蒜你狠”和“蒜你输”这样年复一年无休无止的周期性行情魔咒。

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中国农业新闻网粉丝突破50万。

一篇文章阅读量突破三百三十万的网站

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中国农业新闻网介绍: 中国农业新闻网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中国农业新闻网合法名称的农业专业网站。 中国农业新闻网十分重视网站保护,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com、中国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新闻网.com、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中国、农业新闻.com、农业新闻.cn等都属于我们公司。对中国农业新闻网进行了很好地保护,使那些假冒中国农业新闻网的网站无地自容。

谁有思想,谁有发展思路,谁能让企业腾飞,谁就会拥有未来。我们在农业互联网行业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们拥有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创新立项,以及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新闻网的成立(包括对所有域名的保护)足以证明我们的前瞻,中国农业新闻网不靠收取费用运营到今天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实力。2018是农业互联网腾飞的一年,农业文化产业网络媒体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正在行动~!

目前国家处于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大时代。谁都知道依靠强权,单打独斗不可能拥有未来。希望有意合作、共谋发展的有识之士,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具体方案,共同把中国农业新闻网办好,为我国农业发展出力,为我国农业互联网发展出力。

从“蒜你狠”到“蒜你输”,谁来帮帮这些蒜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