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報告稱,加密資產終將被更廣泛地採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報告稱,加密資產終將被更廣泛地採用

本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一份關於數字時代全球貨幣政策的報告,該報告解釋說,“加密資產有一天可能會減少對央行資金的需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是在IMF工作人員討論後撰寫的。該報告詳細描述了加密貨幣可能有一天會通過從“信貸貨幣到大宗商品貨幣”的轉變,降低對法定貨幣的需求。

加密資產最終將被更廣泛地採用

肯定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在有很多關於比特幣技術和其他加密貨幣解決方案的說法。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Christine Lagarde對數字貨幣發表了許多積極的言論。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展示了一幅貨幣演變的圖片,上面印著一幅比特幣的圖片,這張照片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的首頁上顯示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報告稱,加密資產終將被更廣泛地採用

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了一份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人員撰寫的報告稱:我們不能排除一些加密資產最終會被更廣泛地採用,並在某些地區或私人電子商務網絡中實現更多的貨幣功能的可能性。

數字資產可能會影響全球貨幣政策

該研究指出,全球金融危機和銀行救助“在某些方面重新引發了新的懷疑”,因而數字資產可能會影響傳統的全球貨幣政策。也有預測稱,在一些地區,加密貨幣可以取代法定貨幣,這是一種“支付轉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解釋說:“這樣的轉變也預示著數字時代貨幣創造方式的改變:從信貸資金到大宗商品貨幣,我們可能會回到我們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水平。”

經濟學家們繼續討論貨幣的起源,以及為什麼貨幣體系在歷史上似乎在商品和信貸貨幣之間交替出現。如果加密資產確實在數字時代為大宗商品貨幣帶來了更顯著的作用,那麼對央行資金的需求可能會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Christine Lagarde在2017年9月曾表示:“對虛擬貨幣不屑一顧是不明智的。”

競爭壓力和央行數字貨幣的誘惑

IMF的報告還詳細說明了銀行應如何應對競爭壓力,它們應繼續將法定貨幣作為“記賬單位”。然而,“加密貨幣”很難成為IMF的標準記賬單位,這是因為“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不太穩定的信念”,這使得大多數數字貨幣變得相當不穩定。

研究人員的論文提到,央行可以用自己的數字貨幣來抵消。它還說,在這個數字時代,銀行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機遇,但它們必須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才能繼續發揮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總結稱:“通過提供比加密資產更穩定的記賬單位,以及讓央行的貨幣作為數字經濟中交換媒介的吸引力,它們可以保持相關性。”

編譯:內參君

標題和文章內容有所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