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等。

2018年6月18日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

端午习俗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端午习俗端午习俗

端午習俗

端午习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故事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吃粽子,起源於中國漢族間,相傳與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為端午節應景物之一。傳說粽子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製作流傳的。目的是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而損壞,故將粽子作為魚餌投放。

佩香囊

端午习俗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掛艾葉菖蒲

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歎不已。

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栓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和誰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习俗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雄黃酒

端午习俗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

端午詩詞

端午习俗

午日處州禁競渡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端午习俗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

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

終身荷聖情。

石溪久住思端午

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

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

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

果然奪得錦標歸

|競渡詩.盧肇

端午习俗

祝大家

端午節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