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粽子,南北方的差异在哪儿?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端午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那么,南北方吃粽子都有哪些差异呢?

粽叶

我国南方因为盛产箸叶、箬叶,一般都用这两种叶子包裹粽子。

而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由于苇叶叶片细长而窄,因此在包裹的时候要将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口味

在口味的选择上北方人更倾向甜口的,而南方人颇喜欢咸味粽子

形状

南方粽子有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外表的玲珑先吊足你的胃口。

北方粽子个头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小于小女孩的拳头,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馅料

南方的馅料更为丰富。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其中江南的粽子名气很大,种类繁多,有蛋黄粽、火腿粽、艾香粽、莲子粽等。南肉粽里面的肉就用了好几种调味料去制作而成的

北方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

注:作为一个四川人,川味粽子的味道充斥在我整个童年回忆里, 小时候最最喜欢吃祖母包的素粽子,咬一口,又软又糯又香,时不时的吃到一粒红豆,粉粉的很好吃,回味的时候还有一些麻麻的感觉,真的特别好吃。端午节,即将来临,在这儿,文静先预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