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根源

焦虑的根源

当胎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哭泣,心理学家们赋于这种现象为胎儿脱离母体的生理性焦虑;当幼儿初上幼儿园时,大多数第一反应也是哭泣,心理学家们称这种现象是分离性焦虑,她感觉到自己要离开照顾者,缺乏安全感所致;当学子们进入考场,准备重要的考试时,心跳得特别快,脑子一片空白,甚至昏厥,这是一种考前焦虑;当您满怀欣喜,第一次与心仪已久的异性见面时,您也许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清楚,这也是一种焦虑;当您第一次向上司汇报工作时,您也许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当您第一次在讲台上做报告时,您也许感受到最初几分钟的窘迫;当您经历失眠后的第一个晚上,睡前一定在思考今晚能睡得着吗?

当您看到以上罗列的情境时,您也许发现了,人其实都经历过了焦虑,焦虑无处不在,无人幸免。也许您也发现了众多的“第一次”的出现,这确实是个关键词。一般来说,焦虑反应是人类适应环境、人类文明发展的生理条件,是人类调整自己欲望、行为方式的一种内驱力,这是焦虑的积极作用。但是,持久、严重的焦虑反应则不利于适应环境,甚至出现极端或退缩行为。大多数的失眠、社交障碍、抑郁症、高血压、胃溃疡等是由焦虑所引起的。如何认识和处置焦虑反应,是个很大的命题,也不是轻易能说得清楚的。

在当今这种经济高速发展、工作学习竞争激烈、机会与危机无处不在、权利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要求人要乐知天命、知足常乐、保持平常心,是多么困难、多么“out"了,但请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您的追求、需要真得那么重要吗?连人最基本的健康、生存的需要也能用来交换吗?

焦虑的根源

当您仅仅是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符合法规、道德水平的行为方式时,如果您仍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时,不是您的错,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施舍;不必焦虑!

当您为了追求更多的生存空间,而采取符合法规、道德水平的行为方式时,不管您获得了多少,都是努力、能力、机遇共同的结果,不奢结果,只因过程而满足,不会焦虑!

当您为了获得更多,而采取不择手段、违规、违法、违反道德伦理尺度的行为方式时,不管结果如何,注定了您的自我必然会与超我产生旷日持久、激烈无比的内战,外在表现就是焦虑、内疚、或冷酷无情。健康将离您而去、生命的长度将与斗争的激烈程度成反比,直到自我被超我打败为止。

中国几千年文明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与西方经典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不谋而合,揭示了乐知天命、知足常乐的永恒哲理。

焦虑的根源在于缺乏内省机制。心理学的内观法、佛教中的坐禅法、中医里的调息法,修炼方法无不直指内心,而后看透内心,直至豁然开朗、心无挂念、心神气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