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裡的山東記憶,帶你看齊魯大地舊時風光


圖為淄川孝婦河上的六龍橋。六龍橋初名孝感橋,建於明代,橫跨孝婦河上,是淄川地區古老橋樑之一,為舊時由西關進入淄川古城的唯一通道。大橋結構為石墩,石拱橋。15孔,為7大8小,平均跨徑7.3米,橋長98米,寬9.6米。

圖為劉公島。劉公島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內,是中國近代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就位於島上,這裡見證了清朝北洋水師的興衰,也見證了不可忘卻的甲午戰爭記憶。

圖為榮成石島,這個臨海漁村規劃的很整齊,房屋都是中式四合庭院,房屋頂上都蓋有海草,為當地所特有的海草房。海草房屋頂用特有的海帶草苫成,它主要分佈在我國膠東半島的威海、煙臺、青島等沿海地帶,特別是榮成地區更為集中。據考證,海草房從秦、漢至宋、金逐步形成並在膠東半島廣流傳。到了元、明、清則進入繁榮時期。


圖為煙臺芝罘港周邊景色。1861年根據清朝與英法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煙臺成為通商口岸後,大量洋人外商湧入這座海濱小城,圖中可見已有不少西式風格的建築。

圖為萊州城內,當時的街道也很乾淨整潔,矗立在街上的牌坊甚是壯觀。萊州古時為萊州府治所在地,這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的美譽。

圖為濟南大明湖上一艘畫舫遊行湖上。大明湖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有“眾泉匯流”之說,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自古就是濟南重要的風景名勝。

圖為俯瞰濟南城,遠處的為千佛山。千佛山是泰山的餘脈,古稱歷山,因為古史稱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開皇年間,因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為濟南著名的名勝地。

圖為青島嶗山。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是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

圖為當時的青島海濱公園的門樓。1929年我國著名園藝家葛敬應先生借其抱岸環海的自然環境, 依勢造型, 闢建而成。日本第一次侵佔期間,將此地的黑松林帶改建為曙濱公園,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稱海濱公園。1930年前後,青島市政府在此砌石鋪路,修築亭閣,闢建花畦,以時任市長之名命名為若愚公園。後更名為海濱公園、萊陽路海濱公園。 1950年,為紀念魯迅先生,更名為魯迅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