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疼痛伴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 經典案例

主訴

自幼雙下肢內翻畸形,漸進性加重。

現病史

(1)2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間斷出現左膝關節疼痛,行走明顯,多為隱痛及鈍痛,久站後加重,伴有關節腫脹不適,休息後症狀緩解。

體格檢查

(1)雙下肢肌力及肌張力正常,雙側拇背伸肌力V級。

(2)右膝輕度內翻畸形,活動度正常。

(3)左膝明顯內翻畸形,屈曲攣縮約5°。左側股四頭肌萎縮,左膝髕骨研磨試驗(+),髕骨無半脫位,浮髕試驗(+),過屈痛(+),內側關節間隙壓痛(+),麥氏徵(+)。側方應力試驗(-),前後抽屜試驗(-),膕窩未及腫物。ROM:右膝130°—0°—0°,左膝120°—5°—0°。

(4)KSS評分 右膝75分;左膝 22;KSS功能評分 70。

大體外觀

膝關節疼痛伴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 經典案例

大體外觀

膝關節疼痛伴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 經典案例

大體外觀

輔助檢查

膝關節疼痛伴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 經典案例

負重位X線片

膝關節疼痛伴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 經典案例

下肢全長X片

膝關節疼痛伴內翻畸形+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 經典案例

MRI

診斷

(1)雙下肢內翻畸形

(2)左膝關節嚴重內翻畸形

(3)左膝內側關節間室骨性關節炎

(4)左膝內側半月板損傷

(1)關節鏡手術:

(2)關節探查,內側半月板修整。

(3)脛骨高位截骨:

(4)內側開放性截骨,約17°(17mm);TomoFix 鋼板固定;腓骨截骨,植骨填充截骨間隙。

選擇關節鏡手術的原因

(1)患者年輕

(2)MRI提示內側半月板撕裂伴外突

(3)患者要求

(4)觀察確認外側間室軟骨和髕股關節軟骨情況,可同時處理關節內伴隨病變。

選擇脛骨高位截骨的原因

(1)患者年輕,農民,仍需要從事中重度的體力勞動。

選擇腓骨截骨植骨的原因

(1)患者內翻較重,需矯正約17度,截骨間隙約17mm,需植骨

(2)矯形角度較大,開口大,需要植骨可能大

(3)與取髂骨植骨相比,患者更容易接受取腓骨植骨

(4)腓骨截骨有助於改善疼痛?

手術過程——關節鏡手術

依次為:

髕股關節軟骨輕度退變損傷 → 內側半月板撕裂 → 內側半月板損傷已修整 → 內側脛骨平臺負重區中央軟骨全層剝脫 → 前後交叉韌帶正常 → 外側半月板小型撕裂 → 外側間室軟骨基本正常。

手術切口

(1)常規關節鏡前下內外側入路

關節線下方約1cm,弧向脛骨結節旁1cm,向下方延伸至最遠釘孔。

(2)切開淺筋膜

切開內側副韌帶淺層,骨膜下分離,向脛骨後方插入鈍Homman鉤。髕腱止點切開小口,足夠深入鈍Homman鉤保護髕腱即可。

截骨手術技術

(1)觸及關節線高度,向下保留足夠TomoFix鋼板近端釘孔的距離,斜向腓骨頭尖端方向鑽入克氏針。第一枚克氏針儘量靠後,第二枚平行於第一枚間距約為鋸片寬度。

(2)擺鋸沿克氏針方向截骨,後方注意不要損傷後方軟組織,前方止於距離脛骨結節約1.5cm。110度斜向截開脛骨結節,鈍頭Homman保護髕腱。

(3)截骨完成後逐個打入扁平鑿子,撬開截骨間隙,一共有四個扁平鑿子,全部插入後取出。插入撐開器,用改錐緩慢撐開到設計角度。

(4)用力線杆和C臂透視確認力線矯正達到預期目標。

(5)置入後方撐開器,放入鋼板,擰入螺釘並鎖定,完成固定。

(6)取腓骨植骨

(3)某些情況具有爭議。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TKR)

(2)適用於老年患者,對於活動量大、年輕患者並不推薦。

關節鏡手術

優點:

(1)微創,可直觀地觀察關節軟骨狀況,評估交叉韌帶的完整性,同時處理關節內其他病變。

無法矯正力線,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改變骨性關節炎的病程。

可有效地處理遊離體、半月板損傷所引起的症狀。

膝關節單髁置換(UKA)

(1)優點:與TKR相比切除骨質少,植入物少,手術創傷小,時間短,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

(2)適應症:膝關節單間室間隙破壞,無對側室和髕股關節軟骨破壞;膝內翻小於15°;韌帶結構完整;非炎症性關節炎;年齡在55歲以上,經常處於坐位或從事輕體力活動,對術後功能要求不高的患者。

(3)禁忌症:不適用於炎症性關節炎;關節內存在感染;兩個以上關節間室同時受累;嚴重畸形或關節不穩定。

膝關節周圍截骨術

(1)一度被“遺忘”的手術

(2)確定為單間室軟骨損傷引發的疼痛,且存在下肢機械對線不良的年輕患者,通過膝關節周圍截骨矯正力線,已被證實可以減輕疼痛,並減緩骨性關節炎的發展

(3)選擇正確的適應症是決定術後療效的關鍵因素

脛骨高位截骨術(HTO)

(1)適應症主要為活動量大的、膝關節內翻畸形、內側間室存在有症狀的骨性關節

(2)其它適應證還包括存留軟骨修復區的減重;為了改變矢狀位傾斜角以克服交叉韌帶功能不全(伴隨或不伴隨韌帶重建)

(3)禁忌症包括嚴重的外側或髕股間室關節軟骨損壞;三間室關節病;膝關節活動範圍<120°;屈曲攣縮>50°;感染性關節炎;年齡超過65歲

截骨技術的比較

(1)外側閉口截骨:

  1. + 穩定,短期內可負重
  2. + 癒合快,不癒合或畸形癒合率低
  3. + 增加脛骨傾斜角及發生高位髕骨的風險低。
  4. - 需行腓骨截骨,神經損傷,需要暴露神經
  5. -骨量丟失,一旦楔形骨塊被去除無法再改良矯正
  6. 若後期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將受影響

(2)內側開口截骨:

  1. + 術中調整靈活
  2. + 無需腓骨截骨,可避免相關的腓神經暴露風險及脛腓關節關係紊亂
  3. + 髕股關節功能不受影響
  4. - 不穩定
  5. 有脛骨後傾的傾向
  6. 不癒合率更高

HTO vs. 單髁膝關節置換(UKA)

(1)兩者的適應症存在重疊和爭議

(2)HTO和UKA的臨床效果相當

(3)Broughton等人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UKA獲得良好臨床結果的概率有76%,而HTO只有43%。

(4)Dettoni等人的另一項研究顯示,開口-楔形HTO和UKA的臨床效果及影像結果都相似。

(5)Spahn等人的Meta分析中發現,9-12年的隨訪結果,HTO生存率84.4%,UKA生存率86.9%,兩者在臨床結果相當,併發症發生率無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