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中的“兩伊是指伊拉克和伊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打了長達八年的戰爭,主要是由於伊拉克為了取得海灣地區的霸權與伊朗開戰。戰爭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伊拉克入侵伊朗戰爭;這一階段,伊朗處於戰略防禦,伊拉克處於戰略進攻階段。1980年9月22日持續到1981年9月18日。伊拉克由於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致使開戰之初就勢如破竹的佔領了伊朗西部達到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伊朗軍隊在開戰之初,由於動員遲緩且邊境防線佈置倉促,再加上,在伊斯蘭革命期間大批有作戰經驗且久經沙場的軍官遭到清洗 ;使伊朗軍隊無法真正地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強的戰鬥力。故而,在開戰之初,伊拉克軍隊在戰場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伊朗軍隊損失十分嚴重。

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戰爭

伊朗與伊拉克位置

不過,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兩伊雙方逐步陷入了戰略相持局面;然而,打破第一階段整體局面的關鍵一戰那就是1981年9月18日進行的阿巴丹會戰,1981年9月18日凌晨6時14分,伊朗軍隊集中4個師,300餘輛坦克,1200餘門火炮,120輛自行火炮和120餘架戰機的強大兵力向包圍著阿巴丹市外圍的伊拉克軍隊進行全面反撲;由於伊拉克軍隊隨著戰爭的伸入而迫於戰線已經拉得很長,後勤補給難以跟上;再加上,伊拉克本國人口要少於伊朗人口總數;徵召新兵員的困難重重,故而,不得不在接下來的戰事過程中適當的收縮兵力以圖保證其積蓄能量後準備今後的戰鬥。然而,由於伊拉克軍隊沒有把戰略重心從攻城略地轉向殲滅伊朗軍隊的有生力量上,這便給了伊朗軍隊喘息準備戰略反攻的機會。使得今後的作戰越發的處於被動的局面。阿巴丹戰役就是兩伊戰爭第一階段的轉折點,正是這場戰役標誌著兩伊雙方將要陷入一場持久作戰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阿巴丹戰役伊朗軍隊用5萬餘人傷亡的代價,重新控制這座在伊拉克軍隊包圍下的重要城市;此戰將伊拉克軍隊打回到了兩伊戰爭爆發後兩週左右的戰線上。而之後的胡耶沙赫爾(霍拉姆沙赫爾)戰役(1982年4月20日)則是徹底逼退伊拉克軍隊於伊朗領土的作戰行動。1982年6月29日伊朗軍隊在基本解放本土失地後,為了讓伊拉克政府徹底的無條件接受投降停戰而將戰火燃燒到了伊拉克境內。然而,薩達姆堅決不屈服於外敵的性格又讓他與伊朗的戰爭恩怨又延續了6年。

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戰爭

薩達姆

第二階段

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6月19日是伊朗將戰火燃燒到伊拉克境內的階段。伊朗霍梅尼政權在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和談破裂後,於1982年7月13日凌晨3時集中10個師的兵力大舉越過扎格羅斯山脈向伊拉克方向開進,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會戰。為了應對伊朗軍隊的貿然行動,薩達姆迅速集結國內的重兵與從兩伊戰場上撤下來的部隊進行整編;準備依靠本國特殊的國家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一場自衛反擊作戰。很快兩伊雙方便又開始了新一輪大規模的較量。不過,經過了多次的邊境拉鋸戰,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

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戰爭

霍梅尼

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及其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的戰略威脅。伊拉克軍隊為迅速將伊朗軍隊逼退出巴格達以東地區,前後組織了7次大規模的反擊作戰,將伊朗軍隊成功地阻擋在邊界一帶。戰事至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邊境攻勢,伊拉克軍隊也展開了成功地反擊作戰,基本守住了原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進攻伊拉克境內目標的第二階段戰事基本結束。然而,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又採取了“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軍隊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鬥中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伊朗軍隊官兵和民兵力量的大量傷亡。與此同時,伊拉克空軍還利用其空中打擊的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戰爭

戴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第三階段

到了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重新陷入激烈膠著的狀況,戰爭也進入到第三階段。伊朗一反常態地改變過去打消耗戰的作戰方針,力爭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1986年2月初,伊朗方面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位於法奧半島南部,伊拉克海軍駐地烏姆蓋茨爾軍港便位於此處)。與地面戰場相互呼應,打開了一定的局面。到了1986年,兩伊之間的“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就達到106艘左右,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國內各港口的船隻遭到了襲擊。

第四階段

從1987年7月20日至1988年8月20日之間,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1988年2—4月之間,兩伊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133枚飛毛腿導彈;伊朗向伊拉克發射了125枚霍克導彈),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戰略相持過程中,伊拉克軍隊漸漸佔據戰場的上風,又一次奪回戰略主動權。至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大規模攻勢,經過了兩天的激戰,於4月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闢了道路”。伊朗方面則被迫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殘酷的狀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佈,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伊拉克軍隊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迫使伊朗坐下來進行最終的談判;兩伊雙方實現了最終的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裡,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或持久戰。至1988年7月底,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也幾乎全部喪失。

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戰爭——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佔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

交戰雙方軍事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戰爭結束後兩國都宣佈自己勝利。這樣的戰爭是沒有勝利者的,受傷的永遠是無辜的平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