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一代更勝一代,父母唯有這樣做!斬斷不正確育兒觀念的沿襲

每週送孩子上興趣課,都會遇到個一年級孩子的媽媽,有次聊天,她和我抱怨:“孩子每晚理書包,書雖理好了,但鉛筆從不知道卷一下的,導致第二天筆頭太粗,寫的字難看,被老師批評。”

我說:“一年級就能每天自己理書包,而且沒有遺漏書本,已經很不錯了。”

這個媽媽撇了撇嘴,不以為然,但隨即,她帶著驕傲又興奮的表情和我說:“我小時候,都是自己來的,家長哪裡會管這些,那時候還要用刀片削鉛筆來,也都自己削,而且我媽還要求我必須削成那種長長的,特別漂亮的造型,我都能做到!”

此時,孩子下課過來,她讓我跟孩子談談關於每天卷鉛筆的事。

過了一週,又遇到這個媽媽,我問她現在孩子卷鉛筆了嗎?

她脫口而出:“還是老樣子,說不聽的!”

站一旁的孩子聽了,大聲反駁:“這個禮拜我明明每天都卷鉛筆的!”

沒想到媽媽聽了孩子說的,反而更大聲的訓斥道:“你還好意思說!每天卷個鉛筆要卷那麼久!”

孩子:……

要想一代更勝一代,父母唯有這樣做!斬斷不正確育兒觀念的沿襲

卷不卷鉛筆,和廢時或磨蹭,是兩件事。其實我問現在是否卷鉛筆時,我內心的設定是:但凡孩子在這一週內捲過一次,便是進步,便要表揚。

而從媽媽的話語中,我能聽出,孩子現在非但卷鉛筆,還堅持了整整一週,這不正是大力表揚孩子,正強化好習慣的大好時機嘛。

但很可惜,這個媽媽顯現並不滿足孩子的這點進步,卻把關注點完全放在孩子新產生的問題上。

人生而在世,就是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永遠不會消失的,不能因為有新問題的產生,就看不到,或抹殺之前的努力。

要想一代更勝一代,父母唯有這樣做!斬斷不正確育兒觀念的沿襲

經常有孩子說,父母永遠有更高的要求,永不滿足,自己做的再好也沒用。

父母對孩子要求的無止境,恰恰代表著對自己的不滿和不自信,是一種無法達到目標的憤怒和羞恥感。

那個媽媽會脫口而出“你還好意思說……?!”,作為一個旁觀者,很難理解這句話在此時出現的邏輯,孩子確實做到了每天卷鉛筆,有什麼不好意思說的。

我們通常理解“你還好意思說”這句話的語境是:沒有做好一件事,卻想獲得由這件事產生的利益,帶有“厚顏無恥”的潛臺詞。

在這裡,媽媽認為,孩子沒有做好卷鉛筆這件事,但卻想索取表揚,就用了“你還好意思說”。

顯然她不記得最初,她對於卷鉛筆這件事的要求,只是要孩子每天卷好而已,沒有提更多。

而她脫口而出的這句話,顯示了她潛意識中認為,孩子應該知道,父母提出的要求不只是語言上的這麼多。

有句俗語“我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說的就是,人只能理解聽到的、看到的,語言層面的信息,對於他人腦海中的想法,是很難清晰瞭解的。

這麼淺顯的道理,但這個媽媽似乎不懂,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應該知道要求背後的要求。

那麼這種不合邏輯的想法是從何而來呢?

要想一代更勝一代,父母唯有這樣做!斬斷不正確育兒觀念的沿襲

很可能是這位媽媽自己童年經歷導致她有這樣的思維,以及育兒模式。

從她話語中,可以知道,一年級的她,除了自己理書包,削鉛筆,還被要求要把筆削的好看,而在達到所有要求後,很可能仍沒獲得父母的表揚。

能把童年行為,如此細緻的描述出來,是很想獲得別人肯定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童年時,父母充分表揚過,那就不會有如此大的渴求。畢竟任何人的表揚都比不上父母對自己的表揚。

由此,目標永遠完不成,肯定和表揚永遠遙不可及,便根植於心中,到自己有了孩子,這種育兒模式便順理成章的延續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呢?

在這裡我們談“可能”,是因為,任何一種境遇,在不同人身上造成的後果是不同的,但在這不同中,又總會有些大概率出現的狀況,我們這裡談的就是大概率。

過高的、永無止境的要求,本身就讓人灰心,如果沒有輔以階段性的肯定、鼓勵、調節,更容易令人喪失動力。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很可能越來越沉默,同時,漸漸對進取、努力、付出等積極行為失去興趣,自卑而逃避。

當然,孩子也不會甘於沉淪,每個人活著都有追求自身價值的本能需求,因此,這些孩子很可能通過叛逆、打遊戲、早戀、甚至做一些邊緣行為,來刷存在感,展示自己的“優秀”。

要想一代更勝一代,父母唯有這樣做!斬斷不正確育兒觀念的沿襲

家庭育兒理念如果不夠科學,對孩子是有傷害的,而且這種傷害很可以延續下去。

那麼如何切斷這種延續呢?

要想一代勝過一代,父母唯有:

保持對自己的覺察,分清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的需求;

關注孩子的行為,真誠且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

孩子犯錯,正面批評,孩子進步,及時表揚。

—End—


處處有心,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對兒童及青少年、家庭、婚姻方面的心理諮詢有長達10年的工作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