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他是清代末科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編修等職,是北京郵電學院、北方交通大學的創始人,又是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北師大前身)的校長,王國維是其故交好友。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王國維藝術像

兒子與周恩來總理是南開中學同窗、民國財經界名人,周恩來總理曾譽其子為“名父之子,名子之父”,親家公是北洋政府總理。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左二章以吳、右三週恩來、右二章文晉、右一章梅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章梫親家、民國北洋政府總理朱啟鈐全家合影

長女是民國國民政府立法委員,長女婿卻是民國北洋政府外交顧問。

孫子是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駐美大使,與“趙四風流朱五狂”的趙四小姐從小長大、仿若姐弟,與朱五小姐是親戚並稱其“姨姨”。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章梫之孫章文晉像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趙四小姐趙一荻像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朱五小姐朱湄筠像

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張辛教授曾評價他:“北大歷史上的名書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羅復堪、沈尹默等寥寥幾人而已”。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章梫像

他就是章梫,一門三代,歷經三朝風雨,屹立風霜。

誰又能想到他榮耀的背後,是對滿清滿滿的哀思,乃至後半生用印都用張勳復辟時溥儀授予的偽職“學部左丞”之印。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學者收藏家邵楠先生提供章梫信件原稿影印件 ‍

這是章梫1918年元月所寫的一封信札,收信者應為同為“淞社”(清朝遺老組織,王國維、程頌萬、胡嗣瑗等均為該社社員)中人的晚清兩廣總督張人駿或清末兩江總督、“辮帥”張勳,信中所提及的“晴初前輩”系胡嗣瑗,前清遺老、歷任翰林院編修、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總辦,又曾充當直隸總督陳夔龍的幕僚,1917年參與張勳復辟,出任內閣左丞,後隨溥儀到東北任職終老;“章吉臣”即章錫光,系章梫同科進士,亦是淞社成員,前清遺老;周夢坡系晚清秀才、實業家,後以附貢授永康教諭,例授直隸知州,均未就任,為南潯鉅富。

信札原文如下:“制軍夫子大人尊鑑。年內承寫示和晴初前輩同年和詩。諷誦已熟欽佩。可知晴到家,詩已寫來。此必欲和而仍未成篇,絀純至歉去冬感時等詩,梫以絀作和韻一首。交淞社同人周學博夢坡慶雲湖州人閱承,夢坡隱於此間,不忘本朝,迴非口是而心者者。開春必有新詩可寫讀否。梫因章吉臣觀察同年寄來除夕見懷詩,答贈二首,別紙另教。年內小病不斷,兼殤一幼男。今幸寓內平安,稍暖即擬走說,助請尊安,受業章梫謹啟,戊年正月初八日。”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張人駿像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張勳像

此信寫於1918年正月,雖為一封報安信件,卻深深烙刻出章梫對清朝的留戀,如當仍稱信中人前清官銜,如制軍大人(前清總督別稱)、觀察(明清四品道員別稱)等等。在此信寫就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對章梫而言,是頗抑鬱的,他最小的兒子因病不幸去世,自己身體也總是多病,最重要是1917年6月“辨帥”張勳的復辟失敗了,幾番變故,給老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故章梫在信中借周慶雲之口說出“不忘本朝”之語,可見章梫對前清感情之深。

章梫對清之愚忠,從另一件事也可見一斑。

章梫長女章以保女士,思想進步,在清末是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天津起義期間,章以保曾任北方革命軍交通部副部長,並於1928年被南京國民政府聘為立法委員。對於這個敢於離經叛道、反抗清朝的女兒,章梫的舉動著實令人驚訝,怒不可遏之際,他竟然拿著女兒的照片跑到巡警廳,要求巡警將章以保捉拿歸案、送上刑場,恰好接辦巡警頭目同情革命,轉手就把照片交給了“通緝犯”章以保,終保得民國女傑一命。後,章梫被章以保贍養,不知此時的他心中又是何等的百感交集。

身居女子大學校長,有孫官至部級,卻欲將親生長女送上刑場

▲ 清末北京巡警

1949年,章梫迎來了又一個革新的歷史時刻和自己人生最後的一段時光,當他的孫子章文晉與孫媳婦身著解放軍軍服、帶著勝利者的榮光去看望他時,對於這個“背叛”兩代家族的新生代,章梫的內心不知又是如何思緒萬千?當年,章梫去世。

改朝換代之際,君臣之義、道德操守對於舊臣來說,是人人都面臨的實際問題和重大考驗。晚清遺老是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雖說是自遺於世,卻又很難忘情於現實和對先朝的追戀。渴望恢復故朝的中興情結是他們下半生追求的夢想,卻又成了縈繞他們在“新朝”揮之不去的夢魘。章梫雖渴望復辟,但沒有走上鄭孝胥之流的漢奸之路,終給他留下了不錯的歷史評價。

且借章梫1930年見溥儀後自提詩作為本文乃至其一生的終語:臣心老去仍如水,史筆飢來亦代田。冠蓋於人成異國,繁華與我似荒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