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在母親面前容易情緒失控?

小社工的腎移植生活

兒童的前額葉和連接邊緣系統的神經迴路尚未發育成熟。前額葉控制大部分情緒和人際關係的神經元,一直要到開始成年才完全成熟。而且在兒童身上,皮質與邊緣系統之間傳遞信息的連接才剛開始發育。

這就讓我們明白,為什麼幼齡孩子容易陷入情緒風暴中,做出衝動的攻擊性行為或者逃避。這些都直接源於古腦和情緒腦的運行方式。

小紅和小明都是三歲,兩個人在同一間屋子裡玩耍。小紅正在看他最喜歡的書,小明則從玩具箱裡找出一匹漂亮的紅色小馬,他馬上騎上馬,開心的大喊大叫。小紅立刻扔下手中的書跑向小明,推搡他,把他推到在地。一場爭鬥開始了,小明非常憤怒,哭喊著猛打小紅。

對於三歲的孩子,這樣的場景很常見。高聲表達自己的快樂,也同樣高聲表達自己的渴望和憤怒。做到理性、冷靜的應對所遇之事,是需要成熟的心智的,孩子將在學習中逐漸成熟。

小紅無法剋制想要騎馬的慾望,他不會對自己說,我讓小明先玩,我耐心等待輪到我的時候。而小明也無法控制他對小紅的憤怒,反而去回擊他。他不會對自己說,我知道他也想玩這匹馬,我會告訴他,我心中的想法,但我不會去打他。如果大人等她們安靜下來後,能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們,剛才不該那麼做,孩子或許能夠聽進去。不過此時此刻,小紅想要騎上那匹馬的渴望,以及小明的憤怒,完全壓過任何理性。即使當時屋子裡有大人在,也難以避免小紅的跌倒,他們的反應實在是太快了。

我們是芝麻育兒,專注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芝麻育兒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崔春玉:

每個人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孩子也一樣。一般來說,孩子在家庭中,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不論是高興還是憂傷,興奮還是苦悶,都會隨時隨地地表現出來。

孩子表達自己情緒和情感的方式很直接,不高興是發脾氣,有高興的事情首當其衝的是針對母親,因為他們認為與母親的關係最親密,在母親面前不設防。

孩子在嬰兒時期,就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就形成了最初的社會聯結――依戀,是嬰兒與母親的相互交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母嬰互動關係。嬰兒通過哭鬧來達到自己的願望,而此時母親總會溫柔的安慰,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扮演著給予接收的角色。給予孩子成長需要的精神上和物質上需求,無條件接收孩子各種情緒和情感。這在孩子的稚弱的認知中就會形成一種定勢,母親是他(她)成長中最堅強的依靠。高興的事情與母親分享,在別處受到委屈和挫折,會因為母親的一個無心之舉瞬間爆發出來。

不良情緒只有及時發洩出來才能不影響身體的健康,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即使有再大的委屈也不敢發洩。家庭是孩子避風的港灣,母親是孩子始終的依靠,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只有在最親密的人面前才會有心理不設防,給孩子寬容的空間,做孩子強大的依靠。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孩子跟別人在一起,懂事乖巧,可是在媽媽的面前卻百般胡鬧,常常亂髮脾氣。

媽媽們非常納悶,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孩子在尋求你的愛與肯定。

心理學家把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分三種類型:

●一是安全型依戀:嬰兒將母親視為安全基地,母親在場使兒童感到足夠的安全,能夠在陌生的情境中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母親離開和陌生人進來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多數兒童都屬於安全型依戀。

●二是迴避型依戀:母親在場或離開都無所謂。自己玩兒自己的,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之間並未形成特別親密的感情鏈接,被稱為無依戀嬰兒。這類嬰兒佔少數。

●三是反抗型依戀:這類嬰兒缺乏安全感,時刻警惕母親離開,對母親離開極度反抗,非常苦惱。母親回來時,既尋求與母親接觸,又反抗母親的安撫,表現出矛盾的態度,這種類型叫做矛盾型依戀,也是典型的焦慮型依賴。少數,因而屬於這類依戀類型。



母親的離開與歸來,對於幼小的孩子每一次都可能是一種衝擊,孩子要通過試探你的底線來確定自己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母親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就會有信心去嘗試各種事物。

孩子哭了,鬧了,撒潑打滾了,母親都能夠接納她的情緒,做孩子的情緒回收站,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放,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如果孩子在你面對情緒失控,我們就以母性的寬大胸懷去接納他,這才是給到孩子最好的愛。


妞媽育兒記

孩子在母親面前,會更加肆意地表達自己。可能白天奶奶姥姥看著很乖,一看到媽媽,就開始各種折騰甚至哭鬧,情緒不穩定。這是為什麼呢,媽媽又怎麼處理呢?

1.孩子想尋求媽媽的關注,想確認下媽媽是否依舊那麼愛他,媽媽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這樣情況出現,可能很多時候是有和媽媽分離的經歷。這個時候,可能會通過哭鬧來尋求媽媽的關注和愛,確認下是不是媽媽依舊愛著自己。媽媽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在媽媽這裡,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顧及更少,所以更傾向發洩自己的情緒。

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媽媽耐心地對待孩子,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比如抱抱,牽手之類的。先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會慢慢放鬆下來,就不會再那麼無理取鬧了。

2.媽媽可以多和孩子做遊戲,做到高質量陪伴

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了,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和成長,媽媽可以充分利用遊戲,從而達到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們喜歡各種各樣的遊戲,信手拈來,不用刻意準備什麼,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遊戲中不斷的笑聲就說明孩子在收到愛的信息。

比如123誰也不許笑,這種眼神對視的遊戲,特別容易建立情感連接。比如和幾個玩偶一起過家家,再或者媽媽和孩子角色互換,媽媽誇張地表達孩子的一些情緒,孩子會看到自己的樣子在媽媽身上出現,是非常好玩的。

在這些笑聲裡,孩子會釋放分離的恐懼和不安,接受到媽媽全心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充滿安全感,相信媽媽是愛他的,就不會總找麻煩哭鬧著。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心靈課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母親是孩子第一客體,一般來說,母親與孩子在早期的撫養中是承擔最重要的角色。為什麼會容易失控,這還要看具體母子的依戀關係如何,幼時是否及時滿足孩子?是否及時體驗到孩子的情緒?是否給孩子包容的環境?母親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的?是承擔了轉化孩子不能承受的情緒的功能,還是把自己的焦慮等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


惠瀾心理

別說是孩子,大人也一樣。因為他們跟父母的感情是最親密的,中間沒有防備的心裡。同時也是最脆弱的,所以在父母面前時他們更容易宣洩情感。跟外人最大的不同是,父母打他一巴掌他可能哭了,但不會還手;外人就不一樣,外人打他一巴掌,不但不哭,他可能還你兩巴掌。


小螞蟻推倒大象

個人覺得母親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母親面前會展示最真實的自己,包括低迷的情緒或者暴躁的脾氣,透過直接的情緒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擔心母親會記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