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透明、套路贷、征信混乱,消费金融会不会被监管死

需要钱的地方就有江湖,乱象也随之显现。

信息不透明、套路贷、征信混乱,消费金融会不会被监管死

对囊中羞涩的人来说,这样的广告一定令你心动:“0首付、0利息”“分期付款,月付99起”“分期购车,轻松无忧”……通过分期付款,不仅能上培训班,还能买手机、摩托车、家电等消费品,用较低的成本撬动消费,看起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9.7%,对经济的贡献率从去年的58.8%提升至77.8%,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消费金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乱象调查

业务员 “指导”大学生分期贷,线下商户和业务员一起“设套”

去年刚刚上大学的石鹏(化名)一直想买手机,今年3月,当他路过扬州市一家手机店时,被门口“0首付0利息,比网上还便宜”的广告词吸引进店,在挑选了一部小米MIX 2后,为他办理分期的捷信分期业务员才告诉他,首付还是有的,需要400元,尾款分10期付款,每月还款359元,石鹏同意了。

等到实际还款时,石鹏才发现自己要还382元,“多了22.39元,名为灵活保障服务费,再仔细一算才发现,我的小米MIX 2总价是4220元,但官网同样的机型和配置只要2999元。所谓的0首付0利息在哪里?价格比网上优惠在哪里?”石鹏觉得自己被广告骗了。

河南的李乔则被线下商户和马上金融的业务员一起“坑”了。

去年,他在一家电动车行买了一辆组装电动车,标价是2498元,车行老板说,只要付1498元就行,剩余的1000元,只要李乔在车身上贴一年广告就可以抵掉。本以为是好事,可在李乔拿出身份证和银行卡后,驻店的马上金融业务员却立马给他办理了马上分期业务,给车行发放了贷款4255元。

李乔发现不对劲并提出质疑后,业务员却说这只是走流程,每期的还款会由车行来还。

开始的四个月,车行确实在还款,2017年12月车行关门,还款自然也没了下文,李乔身为贷款人,开始被催收,征信也受到了影响,“客服在电话回访时承认是业务员违规操作,借款4255元,月供493.32元,分12期一共要还5919.84元,车行只还了4期,现在我已经帮车行垫付了第5期贷款。”如果继续还下去,最终,李乔要为这辆电动车支付5444.56元。

2017年被誉为消费金融的风口,由于线上P2P、现金贷监管趋严,线下有实际消费场景的消费分期金融,因为能够满足未能获得银行服务的长尾市场用户的金融需求,生意变得日益红火。

线下分期沦为套现工具

“线下分期成本高,风险也大。”一位消费金融平台从业人士告诉《IT时报》,推广线下分期的成本有商户佣金、销售佣金,销售代表难管理,进而滋生了套现。

今年 5月,依然在继续还款的小戴在多个渠道投诉捷信,用他的话说自己是“被骗套现”。2017年12月20日,因为急需用钱,小戴拨打了小广告上的贷款中介电话,却被中介从温州市带去瑞安市的一家电动车店办理了捷信分期,“我说我是办贷款不是办分期,业务员说贷款都是这么操作的,后来才知道这种方式叫套现。”

通过“分期购买”一辆摩托车,捷信业务员为小戴办理了8000元的贷款,中介收取1200元中介费,业务员收取2000元押金,小戴实际只拿到4800元,业务员解释说只要小戴按时还款4期,就可将押金退回。

今年5月,小戴还满4期后,希望要回押金,却发现电动车店已经关门,中介和捷信的业务员也都把他电话拉黑。

在小戴的捷信App里显示,这款“被购买”摩托车总价12800元,首付4800元,贷款本金为8000元,小戴需每月还款518.65元,共还24个月,这意味着小戴最终需要还12447.6元,可他实际只到手4800元,相当于259.3%的年利率。

不管是线上QQ群还是线下小广告,“套现”都是高频词,不少线下分期店甚至沦为非法套现的“乐园”,就连花呗也不胜其扰。

身份证信息错误一样能贷款

按照贷款流程,消费者只需出示身份证和储蓄卡即可,“捷信和各大银行都有合作,只要身份证查下来你的征信报告没有问题,哪怕储蓄卡里没有钱也能贷得下来。”

漏洞百出的贷款申请表

“分期公司不是做慈善,当然要收利息赚钱,1000元以下没有利息,也无首付,但电瓶车没有1000元以下的。”

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从野蛮生长到强监管推动下的合规发展,P2P、现金贷转型的主流道路是大额分期、线上分期商场、线下消费金融等。

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就能申请消费分期属于行业发展早期的粗放型模式,通过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平台对于风控的环节比较弱甚至是缺失的,但随着行业发展成熟、监管要求细化严格,这种模式一定会在市场上逐渐消失,而线上线下也并非完全割裂,可以利用线上的技术和信息化帮助线下服务更加标准化和透明化。“这样既便于业务的拓展和管理,也利于行业的有效监管。”石鹏峰说。

“我们与商户间有严格的合同条款,对于办单人员也有约束规范,发现违规绝不留情。”在捷信官网也确有0首付0利息的“006”产品,该产品的贷款金额为1000元,首付最低0元起、0费率、分6期还款。

36%是条红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 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根据21CN聚投诉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投诉量爆发式增长,全年共计2.7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2.4%,成为2017年第一大被投诉行业,而解决率仅37.3%,行业排名倒数第3。

站好风口,不要被“吹歪”

5月28日,上海银监局开出罚单:中银消费金融因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被上海银监局予以警告,并罚款138.68万元。去年以来,监管机构加大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力度,多家公司被处罚,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便因分别违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被人民银行罚款39万元和10万元。

消费金融公司是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长尾用户,解用户燃眉之急本是好事。很多创业型公司,也将自己创业的领域锁定在这片蓝海。

有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消费信贷总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如果住房按揭等中长期消费贷款需求占比维持稳定不变,按短期消费信贷占总消费信贷比例保持在21%-22%区间内,预计2020年短期消费信贷将接近10万亿元。

万亿的市场自然受资本青睐,2017年底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增资,先是捷信获批注册资本从70亿元增至80亿元,之后招联获批增资至28.6亿元,中邮也获批注册资本由10亿元变更为30亿元。4月26日,马上金融发布公告,计划增资20.04亿元,增资后马上金融的注册资本为40亿元。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平台在和商户合作时,将目光盯在获得更多客户和更多收入上,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消费者成为这个链条最弱的一环。

对于分期贷款中的“隐形收费”,上述人士指出,隐形费用都有不同的服务主体,比如,金融机构只收取利息,服务费则给地推公司。这些会在合同中表明,但更多时候,业务员不介绍,用户也不知道要看条款细节。

随着市场渐热,投诉、维权不可避免会出现,当这些人群越聚越多时,消费金融也很可能像校园贷、现金贷一样,监管由点到面逐步从严,“暴利”将一去不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