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十年浮沉 大浪淘沙始見“真金”

從2007年起,幾乎每一年都被人冠以某個主題的元年,一個新的紀元就在業內人士的會議上、對專家的採訪中、在媒體對數據的解讀中匆忙確立了全方位紀元,因為行業新生事物紛至沓來。

2007年,陽光私募結束了草莽英雄時代。曾經的公募明星基金經理為陽光私募帶來了公募基金規範的運作理念。並從此拉開了經理人公奔私的序幕。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陽光私募經歷了史上最為慘烈的淘汰過程。清盤對部分私募來說正式從理論走向實踐。

隨著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在2010年推出,做空機制改變股票市場單邊市行情,使中國資本市場得到完善。股指期貨推出有望成為私募基金的投資利器,使私募基金真正成為理想中的“對沖”的基金。

2011年,A股市場持續不景氣,私募基金面臨業績大滑坡。而在“股弱債強”的背景下,私募基金打起了債券型產品的主意,並通過產品結構化設計和正回購操作放槓桿,獲取可觀收益。

2013年,國內開始有私募機構拋棄基本面專做量化。一些在海外從事量化投資的人陸續回國加入這支新的隊伍。

2014年基金業協會成立,私募基金髮行實施備案制,可以自主發行私募,陽光私募借道發行的時代終結。從2014年到2016年間,國內私募管理人和私募產品數量雙雙呈現爆發式增長。

2015年,私募產品滿天飛,曾經的一年一隻今天是一天十隻。令人眼花繚亂。FOF產品具有分散風險、組合管理等特點,可以滿足投資者對多樣化產品的需求,也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2015年6月以來,私募FOF基金數量開始翻倍增長。

2016年前後中國基金業協會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辦法和指引,對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進行規範,使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2018年,嚴監管的風暴刮到了私募基金領域,其他類私募基金機構備案的難度在顯著提高,除對股東背景有極高要求外,審批時間長、業務模式的整頓也讓原本衝著賺錢獲利去的投資管理人的日子開始變得難過起來。

綜上所述:我國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很快,但是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就股權基金而言,有一個重要指標叫PE滲透率,它是指一個國家當年的PE投資額佔GDP的比重,主要用來衡量股權基金在一個國家發展成熟度。

以2017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PE滲透率還不到0.3%,而英國是1.9%,美國是0.8%。雖然看著差距不大,但如果考慮到GDP如此大的基數,那麼即使只差0.1%,其規模增長空間也是十分可觀的。而證券投資基金在未來剛兌型產品消失,資管行業重新洗牌的背景下,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一)證券投資類如何契合後剛兌時代的理財需求?

從整個行業來說,資管新規的下發與實施將使資管行業經歷剝皮削骨的陣痛,但從長期來看,這是一次打亂行業格局、規範資管行業發展路徑的重要時機。

以往的資管發展,在剛兌、資金池等運作與經營模式下已經逐漸畸形化,低風險偏好的形成讓國內的股票等高風險的產品類型一直停滯不前,大眾與機構看似獲得了短期的收益,但實際上這背後是國家信用的支持與背書。

在後資管新規時代,現在100萬億資管規模背後映射的理財需求還是會持續,且不斷壯大。但不同的是,在剛兌產品退出歷史舞臺後,其原始承接的理財資金需要重新再另尋產品與渠道來滿足其財富保值增值得目的。

對這些資金來說,在尋找剛兌產品的替代品過程中,會有三大考慮,一是產品的契合性;二是產品的可獲性;三是產品的信任度。

第一,產品的契合性上,在短期裡,剛兌似破非破時,人們還會懷念往昔理財保本保收益還有相對高的收益的時期,這個時候,人們會瘋狂去尋找有類似特徵的產品。比如說類貨基或現金管理類產品。

我們在券商資管、銀行理財展望時也建議這些機構去設計這些產品來應對。但對於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我們並不鼓勵。因為私募機構的優勢在於其投資與合規的靈活性,在於其良好的激勵機制能夠吸引優秀的投資經理,具備創造出高收益率的能力,而不在於做現金管理類的產品。其盈利模式也不僅僅在於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做大規模。

所以與其與理財、券商資管這些具備現金管理類產品優勢的機構競爭,不如利用好自己的優勢,不必去盲目跟從。

但人們的這種需求不可不重視,私募基金事實上可在FOF和MOM上發力。一來私募在FOF和MOM上與公募比,相對來說偏松,其選擇性與品種種類也多,風控與投資靈活性強,具備做好FOF的條件;

二來如果FOF和MOM產品做的好,真正做好了大類資產配置,做好的對沖,分散系統性風險,那麼是可以做到產品淨值穩步上升,較少回撤的現象的,所以是可以滿足人們在後剛兌時代的理財需求的。

第二,在產品的可獲得性上,私募基金依據當前的法規,仍然無法公開宣傳,由於其高門檻且又沒有線下的實體渠道,因此對於銀行私行、第三方理財機構及線上的網商渠道有很強的依賴性,這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裡,都是難以改變的事實。要想提高產品的可獲性,便要在三大渠道上下功夫。

對這三個渠道而言,其看重的無非是兩點:一是代銷收入;二是產品的業績質量。前者直接決定了其利潤,後者則既與前者相關,但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未來,看重其建設起來的代銷平臺的信譽與流量的維持甚至擴張。所以,要打開這三個渠道,首先產品業績是必然的,這個我們馬上會說到,這裡著重說一下代銷費用的問題。

代銷在未來肯定是資管行業的重要一環,不少中小銀行由於缺乏主動管理能力,或者成本過高,可能會直接選擇轉型為代銷平臺,這對於代銷市場來說,能起到增加供給,增加競爭的作用。

但這不一定意味著代銷費用會出現回落,因為當所有產品都是淨值型時,渠道的建設被放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銀行理財為保住規模可能會優先選擇自己的產品,對其他機構的產品代銷力度會下滑,除非能夠提供較以往更高的代銷費用。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最終會在供需中達到平衡。

第三,在產品的信任度上,主要取決於風控合規及產品的業績。我們前面所說的兩個特性,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都和這一點有莫大的關係,如果沒有投研能力,做不出優秀的業績,那麼其他兩點的壓力會大的多,即使花了一大堆力氣,最後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平平。

要做好產品投研,一個是需要良好的激勵機制吸引人才,一個是需要願意付出一定的成本,建設投研團隊,要給客戶形式與實質上的信任感。

在後資管新規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是淨值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誰的業績好,誰就能掌握百萬資管業務格局洗牌過程中的先發優勢。

我們經常能聽到在嚴監管環境下,業務怎麼難做,負債怎麼難找,錢怎麼難拉,但實際上,在這些負面聲音的背後,我們依然能看到有良好的投研能力,有確切突出的業績表現的機構,其生存發展的依然很好,我們也經常能看到市場上出現爆款的基金或其他產品。

(二)私募股權基金與其他類基金的潛在業務機會

在三種類型的私募基金中,我們相對更加看好股權類基金與其他類基金中的個別類型。對證券投資基金而言,未來的淨值型產品的競爭是各類金融機構都會橫插一腳的紅海,且對金融市場的走勢有著密切關係,要從中脫穎而出難度較大。

而股權類基金,雖然在資管新規下,資金募集難度明顯增大,多層嵌套等不合規的交易模式也有待清除,但在如今宏觀去槓桿政策之下,發展資本市場、發展股權融資是未來的一大趨勢,看準產業,看準企業,一級股權投資與創業投資將有顯著的發展空間。

但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往往只是提供融資,對於被投企業後續的發展參與不足,在後資管新規,股權投資期限拉長,對退出成功率要求更高的時代,這種老派的做法顯然是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的。

至於其他類基金,我們認為在非標受到嚴格監管的情況下,傳統的非借貸性質的債權類業務不缺資產,且收益較高,短期內還有一定的窗口,但隨著去槓桿緊信用的持續,信用風險將進一步發酵,投資者會更加慎重,資金荒的問題會越發嚴重。

現在這個時代,缺的不是錢,而是能力。我們靜待後期的發展和變化!投資就像品茶,入口苦澀回味甘甜。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可以堅持到底的人不多。盈虧就像坐過山車,有高峰,也有低谷,在投資的路上,希望能夠成為你的良師益友。

私募基金十年浮沉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