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到底是不是愛情?

首先解釋一個心理現象——追星。

我們最常見的追星族多是處在青春期的女孩。

對於這個群體,我想要較個真。為什麼是青春期?又為什麼是女孩呢?

青春期是每個人個性塑造的最高峰期,表現個性化也是每個人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是一種心理需要。其實人們常說的叛逆就是個性化表現的一種。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都迫切地渴望自己變得跟身邊的人不一樣,無論是穿著打扮,或是言行舉止。而這種個性化的追求往往被現實規則所壓制。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幾乎都是在校學生,而我國的校園環境是抑制個性化的。學校希望統一化,上一樣的課,穿一樣的校服,做一樣的活動。學校不允許學生過多的展現個性,從教育的角度講是有道理的。但個性化的需要一旦被壓制,就勢必要從另一個途徑尋求彌補,於是投射就產生了。

渴望個性化的少年們將自己內心期待的自我形象投射到了青春偶像的身上。潛意識的聲音是這樣的:“我想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但現實不允許我變成那樣,所以我通過追捧這些人,來代償我的需要。他做的事,就是我想做的,他的形象,就是我想擁有的。”

當然,內心期待的自我形象還有一個方面——顏值。每個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想把自己變得更漂亮,因為漂亮也是個性化的一種。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被很多人追捧的偶像們都長得很漂亮。因為他們是粉絲潛意識期待的,且無法達成的自我形象。

那麼為什麼女孩更容易追星呢?因為女孩對個性化的需求更高,被壓制後投射也就越強烈。

女生表現個性化的途徑大多在外表。青春期女生表達個性化的手段比較單一,幾乎都於外表有關。穿著、裝扮、髮型……甚至一個精緻的小掛墜、一個可愛的包等等。

而男生在外表個性化受到壓制時,會選擇其他的途徑表現個性化,比如:叛逆行為和運動。許多男生都喜歡在學校裡搞點事情,跟老師對著幹,接個話茬,遲個到,曠個課什麼的。這是非常強烈的個性化表現。可女生的性別角色與道德感,不允許她們像男生那樣做。所以,女生們只好用投射來解決個性化的需要,於是,她們更容易崇拜或者追捧偶像。

搞清楚了追星心理,我們回過頭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追星到底算不算精神出軌。我給出的結論是不算。儘管看起來追星跟愛情很像,但心理動機卻完全不同。根據上文的解釋應該很容易理解。另外,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如果說追星含有愛情成分,那追捧同性偶像怎麼解釋?總不至於粉絲都是同性戀吧。

這個女孩說的“我愛吳磊”可以這樣來解讀:吳磊與我潛意識裡期待的自我形象相匹配,是我個性化的投射對象。

這種定位跟榜樣或者英雄崇拜更像,而並非愛情。

當然,還有另一種特殊情況,完全出於愛情的追星,這個要另當別論。而視頻中的這位女孩已經有了男朋友,已擁有自己的愛情,所以並不屬於這類情況。

其實視頻中的這位男生完全不必自卑或不舒服。因為你的女朋友並不是真的愛吳磊,她連吳磊本人都沒見過,沒有過丁點交流,怎麼可能是愛情呢?吳磊在她的心裡只是一個標準,一個投射自我個性化,自我期待的標準。

追星到底是不是愛情?

追星到底是不是愛情?

你只是輸給了她潛意識裡期待的“男友”形象,而不是真的輸給了吳磊。這個形象只存在於她的潛意識裡,這個形象可以不是吳磊,可以是王磊、孫磊、張磊…… 只要符合她的期待,偶像可以是任何人。這個形象是完美的,是她的夢,所以,當然是你不可戰勝的。

但是,你一定是你,你才是她的男朋友。是真實存在於她身邊的人。你的形象不是別人可以替代的,你才是她的愛情。

擴展一下,為什麼粉絲看到自己的偶像被人侮辱時會勃然大怒?根據上文理論也可以很好的解釋:攻擊我的偶像,就等於攻擊我潛意識裡期待的自我形象,這遠比直接攻擊本人更容易激怒一個人。因為每個人內心裡期待的自我形象都是完美的,是他們想要成為的樣子,否定這個形象,就等於否定了整個人的存在。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個性化的需要越來越低,潛意識裡也越來越能夠接受自我的現實形象。於是,追星的行為就會隨著我們的成熟程度,漸漸地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