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過後到二戰結束之前,為什麼一些國家沒能擋住倭寇?

楊哥說歷史

這個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不然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喊“坂上之雲”呢?國家大勢,正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人並不是一個低能的民族。相反它們很勤勞、聰明、勇敢,中國人如果不能通過自己的智慧、文明、武力壓住他們,還有誰能鎮住邪呢?

關於1894年到1945年,日本為什麼沒有被其它國家擋住,我總結了以下一些原因:

1.日本提早完成工業革命,國力一日千里,又從與中國的戰爭中獲得了鉅額的金錢,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相比之下,亞洲國家當時全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僅有的大國中國已經被打趴,根本無人能夠掣肘日本。

2.西方列強對遠東的利益原則是“利益均沾,瓜分中國”,故而只要日本按照遊戲規則玩下去,不侵犯到列強的根本利益,他們是無所謂多出一個新“列強”日本加入俱樂部的。相反按照遊戲規則,他們還會做出“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這種事。

3.俄羅斯本該是日本在遠東最強大的敵手,但當時的沙俄已經日薄西山,國內封建體制比日本還落後。據說直到一戰前德國小毛奇策劃施裡芬計劃時,東線的沙俄軍仍有大批在使用綁刺刀的木棍作戰。落後的沙俄顧及不到遠東,國內又陷入混亂,日俄海戰更是繞了半個地球還打輸了,“祥瑞”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水兵駕船逃脫,路上購置武器,回去沒多久就發生了著名的“攻打冬宮”事件。

4.二戰前,整個亞洲地區受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比近代更加落後,日本卻通過連年對中國的搜刮與戰爭,轉嫁了國內矛盾,不斷提升國家文明水平。

5.二戰時,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由於綏靖政策後院失火,自己一通亂戰,被偉大的元首收拾得狗血淋頭。亞洲的殖民地瞬間喪失了管控,成為“真空地帶”,日本人的“南向政策”直指這些區域,迅速的以“共榮”為名,得到了一些當地土著的幫助,趁機消滅了原殖民地軍。

6.中國方面,二戰前正處於軍閥混戰中,經濟崩潰、工業垮臺,雖然有所謂的“黃金十年”,但國力仍比清朝末年還要衰落的多。再加上奉系軍閥918事變時面對日軍採取了窩囊廢一般的“不抵抗政策”,令日本關東軍的戰爭豪賭成功,更是刺激了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開始策劃對中國“以戰養戰”式的進攻。國府面對這些亂局,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有效應對,仍然是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樣。

7.實際上蘇聯擋住了日本,在諾門坎一戰,日本精銳部隊在朱可夫的狂轟濫炸之下遭遇重創,從此簽訂條約後一直都老老實實。


王司徒老百科

明治維新前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對內走封建統治的老路,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政治、經濟和軍事還十分落後。甲午戰爭後到二戰結束前,日本的空前崛起稱霸亞洲和東南亞。

美國是開戰之初被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後來美國人緩過神來,日本人就完了。沒能擋住倭寇是對於亞洲和東南亞的國家而言,這也是有各方面因素的:

一、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

日本腐朽的幕府統治被明治維新推翻後,開始積極、大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在政治上開始施行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上,結束了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在文化方面,逐步推廣傳統和西式文明開化式的教育體系;在軍事上向西方學習,培養新式現代化的軍隊,改革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效。這是日本後來稱霸亞洲、橫掃東南亞的最根本的基礎。


二、日本鑽了世界大戰的“空子”

二戰時中國戰場,國民黨軍隊雖然也在改革,但起步晚於日本,除了裝備了幾個精銳的德械師外還未完成整體的軍事改革,陸、海、空軍整體素質遠遠落後於已經正規職業化的日軍了。

在東南亞,日本的對手是英國、法國和荷蘭,法國和荷蘭本土已經淪喪,英國被德國折磨的焦頭爛額,英、法、荷自然沒有多少兵力對日作戰,基本都是殖民地的本土軍隊在和日軍較量,戰力和作戰的意志可想而知。


三、日本相對強大的實力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致力於“西學”,大力發展教育,大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政府不惜代價投資發展重工業,積極擴充軍力,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反觀亞洲和東南亞國家,大多還處於封建半封建或殖民統治中,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落後,已和日本拉開了很大的距離。落後就要捱打,再加上日本準備充分,所以難於抵擋日軍的強勢。


以上綜述就是甲午戰爭後到二戰結束前,一些國家沒能擋住倭寇的原因。


幸福是簡單

總結起來就2個要點,

首先是中國的賠款足夠多,1894年7月25日日本為了能夠將朝鮮從中國清朝的手中搶奪過來,作為自己西進大陸的跳板。

日本海軍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執行任務的中國“濟遠”、“廣乙”兩艘艦艇進行猛攻,打響了中日甲午海戰。

戰爭期間由於以西太后和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官員完全不想打仗,因而中國高層上下從始至終都未能下定決心死戰到底。

直接結果即為,中國前線指揮官在可能“和談”的藉口下,接連臨陣逃跑,譬如旅順地區總指揮龔照璵,在日本人猛攻旅順的關鍵時刻,丟棄萬餘部下逃了,直接造成“旅順大屠殺慘案”的發生。

最終甲午中日戰爭是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背景完結,中國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朝拿出二萬萬兩白銀和臺灣島,換取日本不再進一步軍事行動。

而在此後的實際操作中,日本還各種“巧設名目”的從清朝身上刮油,不完全統計日本從中國身上拿去了約2.3 億兩庫平銀,約合3.5 億日元。

而1896~1898年的日本財政總收入才約2.7 億日元,簡單點說就是中國一口氣送了日本4年稅收,為日本的進一步發展提速了4年。日本拿著中國人的錢,開始直追歐美國家,進而完成工業化的歷史。譬如日本曾經最大的礦石工業——官營八幡制鐵所,即使用中國賠款興建起來的。

再而是俄羅斯送背書,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完勝中國,使其成功取代中國成為歐美國家爭先拉攏的亞洲盟國,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原因,日本始終未能達到跟歐美諸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所以在絕大數國際利益分配的事上完全沒有日本人什麼事,因而那時的日本急需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盤踞在中國的俄羅斯,由於勢力範圍是東北,跟日本控制的朝鮮直接接壤,不可避免的成為日本的目標,1904年2月8日午夜,日本海軍向旅順港發起試探性進攻,拉開日俄戰爭的序幕。

戰爭之初,由於俄羅斯頭頂歐洲大國的身份,它是非常瞧不起“日本”,指揮官在佈局戰術時是非常隨意,自認為“閉著眼睛也能打贏”。

譬如鴨綠江防線,俄國將軍扎蘇利奇明明率部2萬餘人佈防1個月有餘,但是當日本大軍壓境之時,俄羅斯就挖了一條簡易戰壕,全軍完全暴露在日本的炮火之下。

俄軍的如此作戰態度,換來的結果可想而知,1905年9月5日俄羅斯承認自己戰敗,簽署了《樸次茅斯條約》,將俄羅斯在亞洲的絕大多數權力,全部移交給日本。

此戰之後,日本人用拳頭向全世界宣佈,自己有資格跟列強一起探討怎樣瓜分世界。歐洲列強也從戰爭中看到了日本確實已經後來居上自己。

所以出於利益均沾原則,日本在亞洲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未再遇到強勢的對手,成為了“亞洲王”。而當日本再一次有對手之時,就是我們熟知的二戰了,此戰日本是以慘敗告終,自己統治亞洲的美夢被徹底擊碎。


永亨辦公傢俱

這個問題包含的層面很多,簡單的說一下,希望大家多多糾正。

1.兩種思想的不同,日本是在向當時先進的西方全力學習,大步跟上時代的發展,迅速發展工業基礎建設,經濟改革力度很大。而其他東亞各國,閉關自守,唯唯諾諾,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掉隊了!走走停停,大部分人是向後看,雖然也有改革方案,但力度遠遠不夠。導致和日本的工業基礎的巨大差距。

2.封建思想的慣性。日本雖然也有,但是比較小,在明治維新以後,向資本主義過度的比較深入。而中國和東南亞各國要麼是殖民地,毫無發展的可能,要麼封建思想嚴重,皇權思想的勢力極大,雖然,也在學習改進,但阻力巨大,真正的改革力量一直非常微小,無法形成系統的工業體系,貪腐嚴重,內鬥劇烈。整個社會亂成一團。更別提一致對外了。

3.各種思想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給了日本可乘之機,各國的力量互相交織,在整個東亞互相爭鬥,更加讓社會發展退後,力量薄弱。而日本發展迅速,開始對外侵略,各國更是無法發展進步,形成了力量懸殊的局面。無法在戰場上取勝。

4.隨著日本侵略,各國開始更加深刻的警醒和反思。各種力量和思想開始反思整合,當然這個過程非常殘酷和痛苦。而日本在隨著侵佔土地逐步增大,思想開始變的極端和狂妄,自己的工業力量和兵力開始出現不足。這樣又形成兩種力量的轉變,日本的力量隨著佔領地的增大和軍民反擊,力量開始薄弱,而被佔領區的軍民在戰鬥的鍛鍊中力量開始精煉進步,思想也開始結合和統一。但力量還是不足以打敗日本。但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

5.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竟然開始向東南亞進軍,這樣就和美國,英國的利益產生了衝突,把戰場更加擴大,結果美國直接停止了物資和石油供應,軍力更加不足以支撐戰場需求。更加想不通的是,日本又開始打擊美國本土,即珍珠港戰鬥,想著把美國打一下,就能把美國嚇住!繼續供應它物資和石油。誰知道美國不認它這一套,直接宣戰了!這就加快了二戰的結束!

總而言之,日本迅速發展工業和大力改革,迅速發展了綜合國力。其他國家,危機意識淡薄,封建意識嚴重,貪汙腐敗更是達到了極點,錯失了發展的時機!國力積弱!思想意識沒有統一,內耗嚴重!這是無法短時間擊敗日本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自己一己之見,很不全面!希望指正。


風信102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就脫亞入歐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已成為一個近現代化國家,反觀當年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維新變法同時起步,清朝卻失敗了!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元氣大傷,已處在風雨飄搖,加上閉關鎖國,錯過了兩次歐洲工業革命發展的大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