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與汝南天中山的故事

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與汝南天中山的故事

北出汝南城2公里,有一高約3.6米的小丘,這就是人們所稱道的“天中山”。相傳這裡是周公測量日影的地方,古有“聚土壘石,以標天中”的說法。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許,自古考日影、測分數以此為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個下土上石的小丘,原名天台山,既沒有層巒疊嶂,也沒有綿亙千里,卻因為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它改名的一段往事而久負盛名。

安史之亂期間,唐王朝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遂設淮西節度使,治所就在蔡州懸瓠城(今汝南)。不料,事與願違,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舉兵叛唐。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唐德宗問計群臣,宰相盧杞獻計,說李希烈年輕氣盛,只有勸降。《新唐書·顏真卿傳》載,盧杞說:“顏真卿四方所信,傳諭之,可不勞師旅。”

原來,吏部尚書顏真卿,學識淵博,性格剛正,遭人嫉妒。他因得罪奸臣盧杞,被改授為太子太師。盧杞多次想把顏真卿排擠出京城,置於死地而後快。

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與汝南天中山的故事

李希烈叛亂,使盧杞找到了陷害顏真卿的機會。忠奸莫辨的德宗皇帝,聽信盧杞之計,宣顏真卿為淮西宣慰使前往勸止李希烈。詔書一下,滿朝文武大驚失色。明知凶多吉少,76歲的四朝老臣顏真卿只說了一句“君命難違”,便毅然前往。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顏真卿到了李希烈佔據的許州(今許昌),與李相見。那時李希烈正野心勃勃,對顏真卿的勸說置若罔聞,卻用高官、厚祿勸顏真卿投降叛軍。在被顏真卿嚴詞拒絕後,李希烈把顏真卿扣留,在院子裡挖了一個一丈多深的坑,曰“顏坑”,說要活埋顏真卿,而“真卿怡然不介意”。

與此同時,唐德宗詔令各路兵馬討伐李希烈。兩軍交戰,李連連失利,被迫退出許州,回到蔡州老巢,也帶走了顏真卿,把他軟禁在北泉寺。顏真卿自知必死,自作遺表、墓誌、祭文,指著居室的西壁說:“此吾殯所也。”

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李希烈聽到弟弟李希倩被殺的消息後,怒不可遏,決定殺害顏真卿。《資治通鑑》第233卷載:“八月,壬寅(三日),遣中使至蔡州殺顏真卿”,把顏真卿縊死於北泉寺。一代偉大的書法家就這樣殞命,終年77歲。

顏真卿遇害後,三軍將士為之痛哭,皇帝追贈“司徒”,諡號“文忠”。300多年之後,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宋高宗趙構御賜顏真卿廟額為“忠烈”,尊其為神。

相傳,顏真卿在被李希烈扣留期間,曾走遍蔡州,留下了一些題字。他看到當地的天台山,說是周公曾經測量日影、計算歲時節候的地方,便題寫下“天中山”三個字,交給北泉寺的僧人保管。有人曾評價說,顏真卿一個“中”的改動,或許表達了他那時盼望平息戰亂、國家統一的心願。

33年後的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蔡州終於平定。僧人把寫有“天中山”三字的顏真卿墨跡上交官府。據稱官府當時就勒石為記。從此,天中山的名字傳播開來。

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與汝南天中山的故事

天中山下,在一個磚砌的碑亭中,立著一通2米多高的碑石。該碑歷經風雨剝蝕,損毀嚴重,碑文字跡非常模糊,只有“天中山”三個斗大的字,飽滿沉著,氣勢不凡。仔細辨認,碑石的右側,刻有“周公營洛,建表測景,豫為九州之中,汝南又為豫州之中”的字樣,另有150多字的隸書小字跋文,已漫漶不可辨。

顏真卿一生忠烈,被人敬仰,他的書法作品更為世代推崇,被稱為“人如其字,剛正威武有氣節”。顏真卿擅長行、楷,開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學者劉建平說,碑上“天中山”三字正是顏真卿當年所書,有“金剛瞋目,力士揮拳”之氣魄。人們敬仰顏真卿的人品,喜歡他的書法,之後多次刻石。他考證稱,這通碑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刻,碑文是依據明正德年間的士大夫何景明的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