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一说起清朝,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且会总结出一大堆的原因,“闭关锁国”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清朝真就完全的闭关锁国吗?非也,历史的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闭关锁国,主要针对的是清朝的海外贸易政策。而然,在近三百年的清朝历史上,海外贸易政策并非铁板一块,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完全不同。

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第一阶段,是从顺治初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这段时间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便多次颁布禁海令,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并将沿海居民迁往内地,史称“迁界”。当时海禁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来沿海多贼寇,出于百姓安全考虑;二来是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势力,孤立据守台湾的郑成功。

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第二阶段,是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次年的七月,康熙便下令开放海禁了,设海关,定关税,海上贸易一片繁荣的景象。不过期间曾有过短暂的南洋贸易之禁,主要是在康熙五十六年,由于“愚民私聚吕宋、噶喇吧而盗米透漏”,害怕本国商人出南洋勾结海盗,所以这才又实行海禁的。

不过禁令虽不准本国商人出海,但还是允许外商来华的。一直到了雍正五年,禁令才重新被解除。这段时间内,清廷的国门是较为开放的。

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第三阶段,就是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后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决定停止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的贸易,洋船只允许在广东停泊交易,不准再入浙江海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志着全面闭关锁国政策时代的开始”。此后一直到道光一朝,又陆续出台了很多这方面的禁令,对商品交易、商船出海和洋商活动等都加以了限制。

所以,有专家就指出,清朝初年所采取的海禁政策,其实只有短短的40年,仅占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统治时间的25%左右。而反观明朝,其海禁政策则要占据整个统治时间的72%左右。而大家对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评价,却明显有褒明贬清的倾向。

这其中估计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鸦片战争失败的缘故。

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朝中国对外开放的港口数量曾一度达到100多个,对外贸易长期活跃,商品出口数逐年增长,贸易额比宋代、明代都要有所发展。

除了列入官方记载的贸易情况之外,清朝的民间贸易也十分的发达。中国东南沿海历来有“船不通则财用竭,米不足民多菜色,故忧在外洋”的说法,即便是在康熙海禁时期,闽粤各省的沿海百姓为了生计,“走险窃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开海之后,贸易更是络绎不绝。

清朝是否闭关锁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广州一口通关的认识。确切地说,广州并非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所谓的“洋船只允许在广东停泊交易”,其实主要针对的是欧美各国。

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乾隆二十年以后,英国等外国商人逐渐“舍粤趋浙”,希望避重就轻,停泊宁波,就近交易。乾隆担心宁波会变成第二个澳门,所以这才慢慢从限制到不许洋船停泊浙江。至于南洋其他国家,清廷依旧还是准许其在闽、粤两省贸易的,另外,“只许在广东停泊交易”只是限制外国商人进来,中国商人依旧还是可以从四个海关出海贸易的。

不可否认,清朝在对外贸易中一些限定中外商人贸易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比如“本国商人出洋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只许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禁商贩米出洋,鼓励洋米进口”等等,但这并没有减弱清代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18世纪中国的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主要依赖白银的大量输入才得以正常运转,平均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约在180-768万两。这些白银主要来自于拉丁美洲,大量使用拉美的白银,使得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经济。

清朝当真闭关锁国?非也,历史真相要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有关学者指出,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引起了全球白银供应量的减少,白银减产进而刺激了印度鸦片对中国的输入,再加之中国茶叶、丝绸等在世界市场的萧条,最终导致清朝爆发银贵钱贱的危机,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

最终,酿成了中国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