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之間 陰陽之妙

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長河裡,中華民族的祖先以靈巧的雙手、聰慧的心靈,創造了無數巧奪天工的非凡技藝,留下了眾多妙造自然的文化遺產。當我們走近這些遺產,探尋手藝的奧秘,會感悟到源自祖先心靈的溫度和人性之靈光。每一門手藝的背後都有著充滿神奇的動人故事,都隱藏著諸多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謎。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老手藝在傳承人的堅守下默默地傳承著,還有些則在歲月的風煙中漸漸被湮沒,面臨瀕危失傳的困境。作為中國傳統木作技藝精華的榫卯技藝,就是在歲月流轉中急待重光的一項。

榫卯之间 阴阳之妙

榫卯是中國傳統木作行當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一凸一凹之巧,一陰一陽之妙,凝聚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沉澱著如梭歲月中工匠精神的複合傳承,折射出勤勞祖先匠心獨運的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智慧。而在那些古代經典傢俱上則表現為外觀流暢優美、整齊勻稱,內力牢固含而不露,極盡巧奪天工、暗藏玄機之奇。每一款經典的樣式都能演繹出一段美妙的歷史,每一榫每一卯都能講述出一個神奇的傳說。就如同那把有著千年歷史,看似簡單卻難以琢磨的“魯班鎖” ,在不用任何釘子、繩子、膠水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可將六根木條交叉固定在一起而牢不可破。這是多麼神奇的空間想象力、多麼聰明的組合方法。這就是神奇的榫卯、絕妙的創意、精巧的工藝,靠的不僅是頭腦裡的智力,還要有手上的工力。倘若榫卯之間稍有密合不足則會影響其穩固度,而縫隙過大又會影響其柔韌度。因此必須做到榫卯結構之間的恰到好處,既“可丁可卯”又“嚴絲合縫”“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瘦” 。那座榫卯結構經典之作的山西應縣的遼代木塔,雖距今已千年之久,但由於設計合理工藝精細,即使歷經了數次大地震的衝擊而今仍能安然無恙、完好無損,足見榫卯之奇、工匠施技之妙。

“京作”明式硬木傢俱是榫卯技藝的經典之作,其工不溫不火,亦俗亦雅,化“蘇作” “廣作”為己用,融百工巧思而集大成,極具內涵而有張力,盡內斂又顯霸氣,極富簡捷流暢之美,彰顯王者風範,充分體現出京作紅木傢俱的含蓄內斂之美。如今,能夠“原汁原味”全面繼承京作傳統工藝的匠人當數“國家級京作硬木傢俱非遺傳承人”種桂友和他的徒弟劉巖松。看著他們製作的這些觸手可摸、愛不釋手的木作精靈,也許人們會問:這些明明是“物質”的器物為什麼會是“非物質”的文化?答案就是,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件的背後,隱藏著像種桂友和劉巖松這樣的一代代能工巧匠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榫卯技藝和手工秘笈。正是靠他們的慧心和巧手使京作硬木傢俱這門古老的技藝擺脫了簡單的物質的存在,而成為一項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一門手藝,榫卯手藝與許多手藝不同的是,除了手上的工夫之外,它還是一門心靈和心智的手藝。要想達到心手相應、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境界,也許要耗盡一生的心性和心血。更何況如果沒有天生的巧手和妙悟的基因,即使熬幹了心力也難如人願。因為這門手藝有著太多的歷史積澱和太多的前人智慧和經驗,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內涵豐富“玄而又玄”的“眾妙之門” 。因此這類“非遺”技藝基本上可以排除“自學成才”無師自通的可能。

京作硬木技藝的榫卯手藝自有史以來就產生於極為個體的工藝實踐中,並通過師徒之間而代代相傳,通過不斷積累的過程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定的範式、口訣、秘笈等行業規範。自明以來就有著一個有條不紊的發展脈絡,在歷代的傳承中都會出現因人而異的現象,使有些技藝得以不斷髮展而有些技藝則有所失傳。如果把榫卯手藝放在學術的語境中,這種技藝的傳承則可視為“隱性知識” ,這是相對於“顯性知識”而言。所謂“隱性”即指其傳承不是通過文字、圖表及數學公式等進行表述,而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有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徵,其中許多知識和技能僅存於個人的頭腦之中。正如《營造法式》中所說:“有定式而無定法。 ”因此,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具有天然的封閉性。所以,每個傳承人頭腦裡和手指間都似乎有著一個記憶豐滿和技藝成熟的“黑匣子” ,且很難從外部觀察到。

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許多在人們腦海裡留下難忘美好記憶的老手藝都在淡出人們的視線,離今天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甚至面臨著“人去歌息” “人亡藝絕”的境地。榫卯技藝的傳承也同樣要面對機器化時代所帶來的挑戰。我們應如何對榫卯這座神秘豐富的記憶寶庫進行科學而有序的發掘和整理?社會的發展不會逆轉,想回到過去的時光裡已不可能,要解決傳承困境和時代難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打開那些神秘的“黑匣子” ,讓更多的人瞭解榫卯的奧秘,方可讓榫卯在新的時代土壤中不斷開出新的花朵。

面對神秘的榫卯所帶給我們唯美的京作古典硬木傢俱,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懷舊的情感上慨嘆時代給這門手藝帶來的傷害和擠壓,也許對榫卯的傳承並無實際意義。令人欣喜的是,種桂友和劉巖松把凝聚了京作藝人無窮智慧和京作榫卯技藝的所有要旨以及他們在實踐中的所知、所思、所想、所得,傾其所有地歸納總結出來並寫成了一本書。對榫卯這項玄機重重、神秘莫測,非傳授難得其法、非經驗積累難入其道、非心有靈犀難解其妙的手藝而言:這本書就相當於交給了我們一把打開榫卯“黑匣子”的鑰匙,從而使榫卯的手藝秘笈得以保全和傳承下去。這本書叫作《榫卯》並已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由於有了像種桂友和劉巖松這樣傳承榫卯技藝的初心和恆心,一代代京作硬木的傳承人才能不斷為京作紅木榫卯技藝注入一縷縷靈動的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