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強監管”政策可能持續數十年,銀行人應該早做準備!

我國的銀行改革近幾年的特徵很明顯,就是“強化監管”,定位“金融服務實體”。這樣很多以前“擦邊球類”的業務停擺了,例如:銀行的部分通道業務,部分投行業務,部分金融衍生創新業務等等。同時銀行業受到“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科技”的衝擊,很多基層服務崗位,例如;銀行櫃檯崗位,銀行pos機類崗位,銀行ATM機具等崗位逐漸消失。

一時間,銀行員工很迷茫,很難以適應新形勢。飛刀專門寫這篇文章,希望讓銀行人看清未來數十年銀行監管政策,早做準備,早轉型,以適應新的形勢。

銀行業“強監管”政策可能持續數十年,銀行人應該早做準備!

1、“強監管”一定是一強到底,持續數十年

有的朋友認為,強監管就是強一陣子,過了風頭就行。還用“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來安慰自己。等待監管放鬆,再做一些“擦邊球”創新業務,來獲得利潤。

這種想法很錯誤,我國銀行業一個重大不可逆變化是“對外開放”,全面引入外資了。國外金融業的強項在於公司業務,在於各種衍生創新。這種創新有積極的一面,也蘊藏巨大風險(美國次貸危機就是明證)。為了控制整體金融風險,“強監管”必定持續下去,不僅僅是監管內資,更是為了監管外資。

“強監管”對於內資銀行是一個很好的保護,使得大家都在一條起跑線上。無論你跳舞能力多高,帶上幾百斤的監管鐵鏈,直接拉平了差距。

銀行業“強監管”政策可能持續數十年,銀行人應該早做準備!

2、互聯網衝擊是暫時的,但有的崗位必定會消失

網上有個新聞,似乎是一個小偷偷了三家便利店,只到手200元,因為店裡都電子支付,沒有現金。我們在感嘆蠢賊的同時,很容易推斷,現金社會已經遠去,銀行的現金類崗位可能也要永別了。

但是徹底的把銀行營銷人員消除,用“無人銀行”來體現“金融高科技”——這是一時的“譁眾取寵”!營銷學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營銷”,不是簡單的“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客戶”。一旦銀行競爭加劇以後,銀行線下營銷團隊會進一步強化和擴充。——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現在互聯網巨頭都開始佈局線下。

3、銀行“高利潤”,“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金融民工”時代到來

以前銀行賺大錢的根本在於巨大利差,因此有巨大的利潤。這種利潤實際是老百姓低利率存款的讓渡,也是國企利潤的再次分配。利率已經市場化了,巨大利差已經消失,因此銀行躺著賺錢時代徹底結束了。

如果還想通過金融“偽創新”“打擦邊球”來繼續躺著賺錢,這種想法絕對不可行。銀行低收入的時代要來臨,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收益,“金融民工”時代到來了。

4、銀行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銀行未來重要的出路

很多人理解“服務實體經濟”很膚淺,認為是一句口號。

中國的經濟特徵與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的老百姓重視積累,重視儲蓄,天生具有致富動力。這就產生了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近年的個人貸款,民間貸款,P2P爆發就是證據。銀行需要充分理解“實體經濟”的內涵,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體現價值,獲得收益。

銀行業“強監管”政策可能持續數十年,銀行人應該早做準備!

飛刀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2018年以來,建行和工行明顯開始重視為小微企業,小微客戶,工薪階層服務。恐怕不是簡單的為了獲取更多的收益(利率市場化首先衝擊的是小型銀行),更是深刻掌握了我國銀行發展的大趨勢,提早佈局,未雨綢繆。

作為把銀行當做家,立志一輩子做銀行的銀行人來說。看清形勢,找到目標,理順自己的職業規劃,努力拼搏,未來擁有的不是迷茫,是更多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