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山头郑村,坐落于天台县南屏乡,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宋代开基建村,清末近代到达兴盛时期,村中的百年洋房、千米老街,保留着民国年间的文化与生活符号,因而被称为“民国年间洋房的博物馆”;而那依山而建的村舍、四周的万丘梯田所造就的天然田园风姿,让它成为了无数都市人向往的桃花源,他们隆重又深情地赋予它“最后原生态古村落”之名。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So,还等什么

听一听山头郑的故事吧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山头郑建村历史

千年前村落始建之时,住在这里的人家姓朱,称山头朱村。而关于后来山头郑村的形成,在当地人口中,以及《郑氏宗谱》上都流传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宋末元初年间,东阳县窈川郑姓孟五公游猎到此,随身背着一尊木雕的猎弹将军,当他行至此地休息,便将木雕放在地上,再启程时,那木雕如同生了根一样不走了。孟五公觉得这也许是天意希望他留在这里,于是他就在溪边搭建了茅屋,在山坡上开垦了几畦菜地,并娶了山头叶的一位女子为妻,从此安居于此,也由此有了山头郑村。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村中的一条老街,建有一座神龛,其内供奉的便是猎弹将军。神龛两旁有一幅楹联:“荥阳郡孟五开基昌万代,通德里裔孙发迹布全球。”两行字,写得明的是山头郑的由来和兴旺,述不尽的是千百年积淀的家学文风。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因为这个传说,山头郑也形成了“山头郑人痴哄哄,正月初一拜墙孔”这一地域风俗。每年大年初一,郑氏村民都会端着五味粥,来到神龛前,祭拜猎弹将军,缅怀祖先孟五公,祈福新年。

千米老街(瑞屏街)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神龛所在的那条街名叫瑞屏街,现更多人称它做千米老街,老街就与山头郑村前的那条瑞溪平行而立。因为山头镇是当时南山区乡公所所在地,所以这条街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南山区最繁华的一条街。街两旁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汇聚,从这里走过,街上不仅售卖南北货物,就连当时城里人追逐的洋货也同样有售,更有当铺数家,也因此被称为“小上海”。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百年光阴匆匆而过,如今的瑞屏街成为了老街,每逢农历三、八依然十分热闹。老街不过千米长,从西到东有桥头、樟树下塘、大门前、三角、大路上这五个地段,其中大门前最是热闹,当年此地立有一座节孝牌坊;樟树下塘往前数十米,有一座过街楼,墙上原有“半月拱秀”四字。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在百年后走在老街中,尽管曾经的人声鼎沸早已不在,但山头郑人依然为保持它的生活本色而竭尽全力。茶楼里端着茶杯的人,路边上招揽客人的小贩,还有清亮高亢、穿街走巷叫卖小吃的喊声...

选址风水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与水的匠心组合,是山头郑得以传承千年的原因之一。山头郑村的选址很有讲究,百里九龙山绵延至此,殿后山抱于东,横山抱于西,前山一字如案,笔架山为朝,瑞溪环绕有情,有“三岗四屏风世代出贵人”之说。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所谓“人杰地灵”,山头郑村山水相拥,舒朗开阔,这是地理之势,而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才是山头郑人才辈出的制胜法宝。

通德书院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村里的山坡上,曾经有一座郑氏宗祠,后被拆除修建成为当时学校的操场,其建筑之宏伟,后人早已无从知晓,只能通过老人口述遥想当年风华。就在祠堂的旁边,有一座通德书院,建于明清时期。郑氏子弟在书院中学习知识,读书明志,并且允许女子入学,这在当时是全县最早。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正是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山头郑村虽居于大山但人才辈出。民国年间闻名于乡间的有抗日战将郑思翰,开明乡绅郑仁山等。此外,郑氏子弟的书法也值得一提。相传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曾隐居南山兴教寺达四年之久,与郑氏先祖是挚友,经常来山头郑吟诗练字,后来便成为了孩子们的老师,郑氏书法家学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现村民亦有家家习书法的传统。村民郑秉昌,一字千金,天台山山门、高明寺“庄严”都是他的墨宝,八十年代曾写出人类文化史上最美的一个字——“秀”字。

书院旧址仍在,从古旧的院墙下走过,朗朗书声和摇头晃脑读书的姿态其实早已不存,但它成立的意义以及为教育做出的成绩却是值得后人敬仰深思。

百年洋房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通德书院的学风,成就了不少山头郑人物之名,而他们,也在后来的岁月里造就了山头郑的文化底蕴,洋楼建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项。

曾任职江苏和苏州等地方法院的郑少卯当年所建的小洋楼依旧保存完整。这座洋楼为三合院格局,采用中西结合设计,门头的开阔最显气势,二楼的走廊则是典型的民国风格,在建国之后,它成为了区卫生院用房,后又作为乡邮电局营业场所。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伫立在瑞溪北岸的“听泉楼”是另一种风格洋楼。这是一幢三层高的楼房,面阔三间,青瓦盖顶,独具风韵,它是郑氏村民郑少泉所建。郑少泉曾在绍兴和湖州等地方法院任职,年岁到时,选择回到山头郑安度晚年,由此修建了听泉楼。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郑仁山故居四层小洋房上的水泥阳台,是天台最早的水泥阳台之一。不过无论是水泥阳台还是郑仁山的名字都只是它在一众建筑中得以出众的原因之一,洋楼的巧妙设计亦为它增色不少。小洋房为四层,主楼其实只有三层,因地处山坡,所以东边的一侧为四层,宅院坐北朝南,大门就开在院子的东侧,西侧有一水泥阳台。故居民国年间就安装使用了自来水,使用了明亮的玻璃窗,还建了瞭望台、机枪孔等安保设施。

村口古树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山头郑内除了洋楼、老街,最古老的还是村口的那棵800多年的老樟树,树根从高高的村路上一直扎到几米之下的瑞溪中,向阳的山坡上,阳光总是最先照到这里,穿过浓重翠绿的层层树荫落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忽明忽暗。树下有几张石凳,村里的老人总会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忆着当年故事,岁月在此时又多了几分慈悲,生活在这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宁静平和。

七彩梯田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走过香樟古树,最原生态的风光便是那梯田了。在山头郑周围梯田从海拔几十米的平地一直叠加到近千米的高山之巅,梯田的色彩随着四季作物的变化而变化。山头郑村后的东岗岭是赏梯田最佳的位置。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站在东岭岗上,可见方圆几平方公里群山间的梯田,其面积之广,一双眼竟望不到头。油菜花是七彩梯田的重头戏,梯田有100多层,每一层都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高低错落有致,又恰好赶上春天百花盛开,这梯田周围山间的桃花、梨花等相映成趣,红的、白的、粉的、黄的全都汇聚在方圆之间。便是与那素有盛名的婺源油菜花海相比,也绝不输分毫。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时间终将化为历史的灰烬

然而那些曾经动人亦或美好的故事

也终会随着时间世代传承

或口口相传,或文脉延续

或被镌刻在古村的一砖一瓦间

今日互动

小伙伴们

你们眼里的山头郑村是什么样的呢?


欢迎留言分享哦~

天台竟然藏着一个“小上海”,你知道是哪里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