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那麼多昏君卻被說成明君?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平時並不關注清朝歷史,關於清朝故事的來源主要是評書、武俠小說。第二種可能是故意這樣提,其目的通過各答主的論證來澄清清朝皇帝的具體狀況。

實際上,拋開清軍入關後發生了濫殺事件來說,清朝的皇帝真的找不到昏君。清十二帝可以一一枚舉。

一、清太祖努爾哈赤,提出了“七大恨”,組建了八旗軍,統一了關外,建立了後金國,歷史上沒有幹過什麼荒淫無恥的事情,一位終生征戰的開國之君;


二、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繼位之後,加強集權、國內改革、屢敗朝鮮、統一漠南,出奇兵繞開寧錦防線,攻入北京城下,離間袁崇煥,讓崇禎自斷手臂殺袁。拿下錦州,降服祖大壽。為清朝下一階段攻入明朝統一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清世祖福臨,在多爾袞的輔助下清軍入關,建都北京,在位期間,禁止滿人權貴跑馬圈地,勤於理政,關心民間疾苦,放鬆逃人法。大興漢學,重用漢臣,加強民族融合。

四、清聖主玄燁,殺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葛爾,在雅克薩打敗俄羅斯,修建承德避暑山莊,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的外番朝覲制度,確定了一個強大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

五、清世宗胤禛,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和反腐敗倡廉,設立軍機處和密摺制度,加強集權,並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裁撤土司,改為中央任命的官員,加強中央對少數民族的控制,雍正在位期間,西藏與青海正式納入大清版圖。雖然發動文字獄是他的汙點,但是站在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很難說他那是昏庸。

六、清高宗弘曆,以寬猛相濟的理念施政,先後平定大小金川、新疆,蒙古,設置伊犁將軍府,正式將新疆納入帝國版圖,延續了康雍乾盛世。不足之處是文字獄,好大喜功,寵幸和珅,致晚年吏治敗壞。終其一生,還是勤政愛民,精心治國。

七、清仁宗永琰,查辦和珅,充實國庫,推出“鹹與維新”的施政方針,意圖扭轉乾隆晚年造成的大清頹勢。但是從小接受保守教育的他堅持了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對外來的事務仍然採取盲目排斥態度,使得中國與現代文明越來越遠。永琰雖然資質平庸,但終身勤勉,屢下罪己詔,但是天下亂象已現,白蓮教、天理教橫行,平亂乏術,甚至讓天理教打進了紫禁城。


八、清宣宗綿寧,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即位之初頗有振作之意,先是平定了西域浩罕汗國張格爾叛亂;隨即痛下決心禁菸,與其父嘉慶的紙上談兵不同,道光的禁菸令進行的相當徹底,委派林則徐為禁菸欽差大臣前往廣東。道光帝例行節儉,龍袍上都打了補丁。然而道光帝天性懦弱,在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沒有果斷的以舉國之力與英軍作戰,左右搖擺於戰和之間,指揮禦敵乏術,使得清軍在原本火器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多次貽誤戰機,最終割地賠款,開始了清廷賣國的時代,道光自知愧對祖先,鴉片戰爭後急怒攻心,憂憤吐血而亡,死後未立功德碑。

九、清文宗奕詝,在位之時立志重振朝綱,提拔敢於任事的曾國藩,肅順,革除道光朝的一些投降派,然而咸豐朝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入侵,使得這位皇帝所面臨的局勢困難程度遠遠超過了其個人能力所能應對範圍。面對著英法聯軍的入侵,咸豐帝跟父親一樣戰和不決,一步被動,步步被動,最後遠逃熱河。


十、清穆宗載淳,在位期間發展洋務,開始向近代化邁進,史稱“同治中興”。但是因為西太后慈溪垂簾聽政,同治帝一生未能掌握實權,憂憤中尋花問柳,傳說得花柳病而死,歷史上說是天花。不是昏庸無道,實為未及掌權,成為慈溪戀權的傀儡。


十一、清德宗載湉,光緒即位之初發生了中法戰爭和收復新疆戰爭中的大獲全勝,湧現出了以左宗棠和馮子才為代表的外戰名將,尤其是中法戰爭甚至激起了法國政壇的動盪。然而慈禧主導下的清廷居然主動求和,釀成了不敗而敗,令人惋惜。其後歷經中日戰敗,八國聯軍入侵,對外戰爭中是勝也敗,敗也敗,割地賠款達到了極致。光緒一生,勵精圖治、還冒險開啟百日維新,但是朝政在慈禧把控下,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最後被慈禧幽禁瀛臺,鬱鬱而終。


十二、清遜宗溥儀,三歲繼位,清朝已經在慈禧太后的折騰下病入膏肓,迴天無力。尚未成人,便被逼遜位。其長大後,還心心念念不忘祖宗榮耀,“歷史使命”,復辟失敗後,被日本人利用,成立偽滿洲國。解放後,接受勞動改造,後被共和國赦免,成為文史研究員。

諸君,清十二帝一生,雖然能力有強有弱,但是沒有一個是胸無大志,不理朝政,殺害忠良的,而且個個都是充滿了危機感,一心要振興大清江山。雖然站在現在的角度那是開歷史倒車,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但是作為他們所處的歷史地位和政治立場,卻絕對不是昏君。


謝金澎


因為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定都北京繁衍二百多年,客觀來說,當今上層社會多有一些滿清後人,輿論上造勢頗多,清宮劇火爆多年就是一個例子,而清宮劇都是歌頌清朝盛世的,負面影響閉口不提,造成大家沒有全面瞭解清朝。

評價一個朝代,要綜合皇帝的文治武治全面來看,而不是隻看勤政與否,明朝皇帝雖多怠政,有著很多負面影響,但是也沒有清朝如此之多的割地賠款,而清朝後期割地賠款無數,卻被後世有心之人包裝成為勤政有為之君。

在康乾盛世中,所謂的康熙大帝在東北通過平等的尼布楚條約讓給沙俄140萬平方公里土地,雍正帝在西北割35萬平方公里讓與沙俄,道光起,更是割地賠款割的手軟賠到傾家蕩產,這樣的朝代皇帝被稱之為明君,天大的笑話。

清朝康熙起開始大興文字獄,之前朝代雖有文字獄不過都是小範圍的,而清之文字獄延綿康乾盛世一百年多年,管控人民思想,歷代之最,影響惡劣,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可以叫你身死族滅,在那種環境下,舉國上下歌頌皇帝,過分吹噓,也是後世史料上為什麼清皇帝多明君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時風氣開化,廣開言路,言官以罵皇帝為榮,雖有負面影響,但是其積極意義也很大,西遊記諷刺朝廷都無事,當然現在有很多謠言稱其西遊記在明朝是禁書,其實是沒有的事。

現在有相當部分人將清朝的割地賠款責任推給封建制度,推給儒家思想,真是無稽之談,客觀上封建制度的確有它的缺陷,但是封建社會家天下帝王不作為不是更大責任?

明朝時對西方兩次海戰,屯門海戰與料羅灣海戰,皆勝,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發現西方火器先進以後,馬上仿製學習,清朝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至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十幾年,竟然什麼都沒有做,被打的一塌塗地卻沒有清醒過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帝都破,咸豐帝病死熱河,才開始洋務運動,固步自封如此,你給我說清朝多明君,笑掉大牙,而所謂的洋務運動也是花架子,甲午戰爭中被晚幾年明治維新的日本打成狗,何其可笑。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清宮劇的美化盛世,終究會隨著時間而消逝,留給後人客觀的歷史。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1


清朝的昏君很多嗎?未必。


雖然清朝的皇帝說不上多麼明,比方說道光以節儉聞名,穿衣服都穿有補丁的,但是每個補丁的造價20兩銀子,算是奢侈版的乞丐裝了。


比方說嘉慶,一輩子活得平庸窩囊,死都死得稀裡糊塗的。


但是說這些皇帝是昏君,也不太對。他們還是在努力做事情,希望這個王朝在自己手裡變得好些。


清朝的康乾盛世曾經達到了帝國時代王朝的頂峰,和此前各個皇朝的盛世相比不遑多讓。


盛世的一個具體表現是人口增長,經濟繁榮,杜甫詩中寫開元天寶盛世: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但是中國各個王朝中,所謂盛世,人口一般都在2000萬到6000萬之間,我們喜歡的三國時代,更是人命賤如草,據統計三國時的人口只有一千多萬。所以在亂世如果你是牛人,你會活得很肆意,但是你如果是草民,在亂世會很痛苦。


在帝國時代人口過億是個坎,一旦人口過億,就會引發饑荒,饑荒帶來戰亂,比方說明朝的滅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口增長,又恰逢小冰期引起了全國性饑荒。


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人口創紀錄的達到了三億多,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這固然是由於玉米紅薯的引進,解決了糧食問題,但是也和康熙雍正乾隆的刻意經營不無關係。


把清朝放到歷史中各個朝代中去看,入關後的九個皇帝也算及格,他們工作認真,沒有什麼大的人格缺陷,不會饑荒來臨時讓百姓去吃肉糜。


清朝皇帝們真的算不上昏君,即使像親自去紅燈區所體驗生活的同治,也只是荒唐遠遠沒有達到荒淫的地步。


2


但是清朝皇帝們的悲哀恰恰在於,一個老大帝國,一頭撞入現代化的世界,而不自知。


今天我們可以開上帝視角看到在康乾盛世的後期,在乾隆皇帝為了十全老人而努力奮鬥的時候,世界卻悄悄的發生著變化。


乾隆四十五年,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


乾隆四十九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


乾隆五十年,瓦特改進了蒸汽機,工業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


乾隆五十四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總統,兩年後,美國通過《人權法案》。


乾隆五十八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


世界在悄悄的改變,但是乾隆皇帝和他的帝國卻渾然無覺。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在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大清王朝還為這位蠻夷使臣要不要演禮下跪而扯皮,那一年當了58年皇帝的乾隆大帝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天朝統馭萬國,撫有四海,蠻夷來納貢跪自己理所應當。


很多年後,孔飛力在他的《叫魂》一書中形容這時候的乾隆帝國,用了馬克吐溫一部小說的名字鍍金時代”,表面光鮮亮麗,但是內裡卻已經開始變質腐壞了。


乾隆六十年科舉時,參加會試者的80歲以上的老人有116人,各地把這當成一樁功績向乾隆上報,當很多人從紅顏到白髮皓首窮經的研究八股文時,西方的工業革命已經啟動,四十五年後他們將再次造訪大清這位老大帝國。


其實清朝很多皇帝算不算昏君?


我覺得不算。


只不過他們大多運氣不好,遇到了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他們想靠著祖宗成法來穩固自己的帝國,卻被降維打擊,毫無還手之力,他們的每一次應對才顯得笨拙、可笑。


當變化來了,卻不知道變通,大約除了走向滅亡也就沒有別的路了。


============

文/ 薛白袍

薛白袍

反問一句,清朝哪個皇帝昏庸?和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漢民族建立的王朝相比,清王朝的皇帝們絕對是勤政的楷模。不要因為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就整天滿腦子“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論殺人,中國歷史上的漢族皇帝們一個比一個厲害,暴君比比皆是,而清朝的皇帝們哪個是昏君,哪個是暴君呢?

當然,首先還是應該把清朝的皇帝分一個類,因為有些皇帝在位時間不夠長,不能以他們短暫的還未親政的執政期來評價他們是不是昏君。比如同治皇帝和宣統皇帝,一個19歲就去世了,一個只當了3年皇帝,清朝就滅亡了。而其他的皇帝雖然建樹程度不同,但在中國歷史上都堪稱模範皇帝。

康雍二帝堪稱清代皇帝勤政典型中的典型。康熙皇帝在年輕的時候常常在辰時就結束了早朝,而辰時相當於現在的早上七點,這個點皇帝完全有理由躺在被窩裡面睡大覺。明朝的萬曆皇帝睡了三十年,明朝豈有不亡之理。

雍正皇帝就更誇張了,他堅持每天讓軍機大臣到御前領旨,每天長期只睡四個小時,堅持自己批閱奏章,這是常人都無法體會的。

康雍之後的清朝皇帝都師法康雍二帝,不敢怠政,嘉慶帝,道光帝雖然開創不足,但是此二帝並無任何瑕疵或者緋聞流傳。

咸豐帝可能是其中一個個案,因為縱觀整個清朝,真正沉溺於聲色犬馬過的只有咸豐帝一個人,但是咸豐帝自我沉淪也是在逃往熱河之後才發生的事情,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咸豐帝無計可施,他又極度反對洋人進北京,因此在熱河縱慾過度,最終31歲就駕崩了。

光緒帝則更是明君的代表,沒有光緒帝的努力,我們也可能看不到清王朝後來的政治變革。


青年史學家

題目就有問題,我很好奇提問者的智商是否有問題。

首先,清朝一共十二代帝王,把同治這個短命鬼以及溥儀這個小孩子去掉,清朝還真無昏君。而且我很好奇這十二個君主是如何產生“那麼多昏君”的。尤其是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那都是不世出的明君,尤其是康熙,都做到傳統君主的極致了,就連比較頑固的明朝遺民黃宗羲都稱讚“今聖天子無幽不燭”,甚至稱讚康熙統治之下“拭目以觀太平”。雍正和乾隆也不必說,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對於緩解社會矛盾、合理朝廷稅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乾隆自不必說,一輩子以他爺爺康熙為標杆,蠲免力度為歷史之最,而且在乾隆統治下,中國疆域達到了極致。

其次,晚清時期嘉慶、道光雖然不如前面的幾代賢名,但是總體上還是中規中矩。咸豐雖然不咋地,但是在用人上也比較高明。後期的同治、光緒兩代實際統治者是慈禧,慈禧以個人能力給清朝又續了幾十年的命,同時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開端,雖然得罪了洋人導致庚子國難,但是慈禧仍然能夠在戰後跟上世界潮流開啟了憲政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之所以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不過是民族主義心理作怪,畢竟他們心目中“光偉正”的漢族人被清朝征服,因此產生了極度自卑的心理,再加上他們死鴨子嘴硬的特點,自然會極力否定清朝,來達到他們逃避事實的目的。


北洋海軍陸戰隊

兩點,第一是培養模式。第二是勤政。

清代的君王選拔和明代完全不同。明代屬於嫡長子繼承製,整個明代都沒有跳過這個圈,即使在萬曆時代,皇帝為了將福王扶上皇位,和朝臣鬧到那樣一個地步,最後都只能退讓。嫡長子就是嫡長子,連皇帝都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挑選候選人。這就使得明代的繼承人穩如泰山,不需要如何出色。這就變成皇帝壓根就沒好好的培訓,我們仔細想想明代君王的名單,除了開國的朱元璋,造反的朱棣以外,也就明孝宗很優秀,還有哪個是正常的皇帝。而藩王就更坑了,由於明代對藩王的防範,藩王根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明代兩次繼承人斷層,換上來的藩王(嘉靖和崇禎)都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而滿清則不同,首先滿清的太子爭奪戰非常激烈,甚至殘酷。從努爾哈赤起,到咸豐皇帝登基(同治是獨苗,光緒,宣統都是憑藉和慈禧的關係),哪一任皇帝在登基之前不是認真學習,勤勉做事?哪一個皇子認為自己一定就是下一任的君主?而且皇家無親情,在滿清生在帝王家是幸運,也是不幸,當年四大貝勒爭位,九王奪嫡的歷史歷歷在目,不是說你不想做皇帝就可以任意妄為。阿奇那,塞思黑(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去除八阿哥,九阿哥的王室地位,處死,改名滿語豬,狗)的名稱誰想給自己來一個?所以必須不斷充實自己,辦好皇帝父親給自己的一切差事,這不僅僅是爭權,更是保命。而在這種近似於養蠱的培養方式下,滿清的皇帝素質和明代那種僅憑身世就可以輕鬆坐上皇位的太子有著本質的區別。

而這樣培養方式下的皇子坐上皇帝寶座之後也自然會延續皇子時期的習慣,加上滿清一些變態的祖制,比如早上四點上早朝,比如嬪妃不得在皇帝身邊過夜,甚至房事的時間都有了控制。這些祖制實際上使得滿清皇帝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勤政是必然。明代皇帝不勤政雖然有言官罵,但只要臉皮厚點,當看不見就沒事。滿清的皇帝不勤政,太監那關都過不去。

當然,滿清那上千個不平等條約是不爭的事實,而明代以氣節著稱,應該不至於這麼噁心。但實事求是,也是因為滿清碰到了五千年未有之變局。滿清的局面給明代,我估計明代也好不到哪裡去,要麼亡國,要麼和滿清一樣。

文中我多次提到實事求是,我認為歷史研究就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過多的摻雜個人情感,雖然我也不喜歡滿清,但在君王能力上,滿清遠勝於明代,這就是事實。


雲在藍天8480

我本人對清朝並不反感,畢竟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中國版圖,但是受不了清吹的太過了。

清朝吹的皆明君才國祚二百七十六年,明朝被噴皆昏君同樣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前期康熙雍正還稱得上明君,尤其康熙帝的功績感覺只比始皇帝,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四帝稍次一點。雍帝論勤政在歷代皇帝排得上前五。

但是後面的幾位皇帝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錯,只能算得上平庸。評價一個人不能由於他不是一個壞人,就說他是一個好人。這世上佔最多數的是平庸的人。(當然我們小時候總會認為自己自命不凡)。

明朝皇帝也稱不上昏,舉個例子明朝敢跟皇帝直接在朝堂叫板的錚臣有很多,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怕死,而是他們瞭解皇帝不會殺他們。但是清朝哪個大臣敢直接跟皇帝叫板?甚至敢罵皇帝?

然後某些人會說清朝被亡是因為外力。難道對當時的明朝來說努爾哈赤,皇太極不算外力嗎?明確實亡於李自成,大多數的原因明朝無論皇帝還是官員一直沒有重視李自成,對農民起義不屑一顧,把重兵全部用來防禦後金。

最後我想說,請正確看待歷史,別為了抬高某一朝,而貶低另一朝


一葉飛塵

角度不同,就會看到不同的答案。

首先我們看個人素質。

滿清入關時,大約有20萬人口,5萬左右的軍隊。卻要管理一個月左右的漢族人,清朝統治者高層內心還是有比較強烈的憂患意識的。

他們明白,稍有不慎,漢族人就會跳起來,把滿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就連孝莊皇太后也明白這一點:如果北京城守不住了,天底下就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了,就算回到東北老家,也會被漢族人追到那個地方給殺死。

因此他們培養接班人的時候就比較嚴格。要求自己的皇子們,要認真學習滿文,要練習騎馬射箭,要學習四書五經,要學習治世攻略,要學習前朝典藉。

當阿哥稍稍年長後,就要外出歷練辦差,提高實際辦事能力。瞭解社會上的複雜情況,學會和朝中大臣,權貴知識分子博弈。

清朝並沒有立嫡立長的制度,在皇子們經受過歷練之後,皇帝會從中選拔一個當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

這種繼承製度比前朝的要進步得多,選拔出來的太子一般水平都高於平均線。

因此清朝的皇帝個人素質確實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高。

然而我們還要看另外一個問題,單純一個皇帝是很難決定一個國家的走向的。

一個朝代的政治制度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清朝之前,基本都實行的是內閣負責制。也就是說有皇帝組成一個內閣,有內閣對日常事務給出處理意見,最後交由皇帝最後裁決。內閣會對皇帝的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和制約。

清朝的軍機處不過是皇帝的附庸和奴才,清朝的皇帝,把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皇帝的能力又是有限的,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社會動盪。

而在皇權專制時代,真正確定一個國家走向的是地方權貴和知識分子集團。只有取得他們的支持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清朝最後的滅亡就是清朝的皇族和地方權貴知識分子的利益訴求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並且產生了激烈衝突。

也就是說,清朝的政治制度並不好,甚至可以說,還沒有明朝的政治多好。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更重要的東西,就是皇帝的格局。

對於一個立志做大事的人來說,能力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格局。

格局決定了一個人做事的整體思維和控制能力,確定了你能走多遠做多大。

明朝的對外開放,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先進的,其中和世界各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聯繫。明朝末年的孫元化是一個基督教徒,曾擔任兵部尚書。他從國外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武器,用來抵抗滿清的侵略。

也就是說,明朝的皇帝還是比較重視外來文化的。甚至在宮廷中還有一些外國的傳教士,在教他們學習知識。

清朝的皇帝普遍目光短淺,格局比較小。他們把目光死死地盯住漢族人,把防範漢族人造反放在第一位。他們忘記了世界很大,中國此外還有許多國家。

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關於兩國交好開展貿易的建議,對英國的先進技術不屑一顧,對英國的槍炮更是非常蔑視,他說這些還不如清政府的騎兵刀槍。

吳軍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件事決定你能走多遠。

清朝皇帝的這種見識,決定了清政府的捱打是不可避免的,也導致了中國上百年的屈辱。

從這三個維度都來分析,我們不能據此認為清朝的皇帝就是明君不昏庸,相反,我們可以認定,清朝的皇帝們鼠目寸光,毫無政治遠見性。


新知傳習閣

看了一圈幾個回答,發現沒幾個靠譜的。

問題的核心不是“清朝皇帝昏庸卻被說成明君”,而是中國古代的所謂“明君”,特別是程朱理學確立的所謂“明君”標準,是很有問題的。

我們來看看這個理論體系下的明君有那些標準。

1.勤政。


中國古代的明君,必須自己親自徹夜伏在案頭硃批御旨,日日上朝,若是不上朝或者不批奏摺?昏君!

這方面,雍正皇帝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說是活活累死在批奏摺的案頭也不為過。

2,節儉


中國古代的明君,一定是要節儉的,最好的是吃穿用度能省就省,袖口有補丁?還不快山呼萬歲!什麼?修行宮?什麼?豪華出遊?昏君!

這方面,道光皇帝不說排第一,怕是也是古代皇帝裡前十名了吧?

3,寡慾


這個最主要就是不近女色了,不僅要剋制自己對女色的渴望,就是皇后妃子的家人親戚這些“外戚”也不能太靠近,不然就是放蕩……

這方面清朝皇帝的規定幾乎反人類了……

所以用咱們古代那一套標準,說他們是明君真不過分。

可大家都不服,為啥?除了他們觸碰了大漢族主義那些人的G點,最關鍵的還是他們做的確實不咋樣……

為啥明明符合古代聖君的一切標準的清朝皇帝執政卻糟糕透頂呢?我們來看看這套標準背後的一些細節。

1.勤政反害民


這部電視劇應該不少人看過……

剛剛執政的乾隆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決定廣收天下餘糧,存於糧倉,以備饑荒之時應對災情。誰料狀況百出,收糧時有人以次充好,放存糧時有人狸貓換太子,放糧時有人假公濟私。你也許會怪這些貪官把好政策變成了惡政,可實際上情況是由於廣收餘糧,讓百姓自己獨立抗災的能力被剝奪,反而讓許多不至於釀成大災的自然災害死了很多百姓……

細看歷史上很多公認的“賢君”都有這個問題,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比如漢武帝的北伐,宋太祖的出幽州,王安石的變法……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西方也有這樣的例子,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就是這樣的例子。相反,很多史書裡被罵的狗血淋頭的皇帝,比如明嘉靖帝,十年不上朝,反而民生安樂……。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顛覆普通人理解的政治理論,即自治於集權哪一種方式是更有效的行政方式。依中國古代的經驗,自治類似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各級行政指令都是由最瞭解基層情況的底層專業官僚鄉紳做出的,自然更貼近實際操作需要。而集權的政令是由遠在深宮,對民間基本情況只能靠官員層層反饋來了解的皇帝做出的,自然很容易出現“三拍”(拍腦瓜,拍大腿,拍桌子,形容一時衝動,沒有經過思考和驗證)決定,實際執行起來自然問題重重。不過集權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實力膨脹威脅中央,所以皇帝們更喜歡用集權方式治理……

因此,在集權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狀態下的明清二朝,皇帝怠政百姓富足,皇帝勤政百姓貧苦也就不足為奇了。

2.節儉?節儉的了嗎?



清朝光緒皇帝每日要食四枚雞蛋,自幼長於深宮的他一直以為雞蛋是價格不菲的奢侈品,吃得起雞蛋的人非富即貴,宮外的平民百姓人家一定吃它不起,因為御膳房報上來的賬目明細上清清楚楚寫著:雞蛋採購價是“每個三十四兩銀”。

那麼,清代雞蛋的市場價到底幾許?資料記載,不過每個三、四文而已,也是尋常百姓家常吃之物。三、四文一枚的雞蛋進了宮怎麼就身價暴漲?是誰膽大包天,敢吃皇家回扣?原來問題出在負責內廷採購的內務府身上。內務府利用他們手中握有的特殊權力,硬是將雞蛋的市場價格提高了數百倍。一個微不足道的雞蛋背後竟有如此複雜的利益輸送鏈,這裡面的貓膩大家都懂,只是沒人敢說破而已……


而且皇帝們的節儉,說白了只是做做樣子,該講究的排場一樣不能少……袖口有補丁就是節儉?別以為皇帝不會作秀,你咋知道道光不是故意的呢?

這還只是日常的吃穿用度,一旦遇到殯葬大婚,祭天祭祖的大事,皇家的排場更是一分錢都不能少花,在這上面摳門,輕是被文武百官看笑話,重可就是不孝的大罪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光緒皇帝勒緊褲腰帶也要給慈禧修園子了。也看大權就要到手,在這種花錢的事上掉鏈子?

也就是說皇帝們的節儉,不僅不是什麼聖君的標準,反而變成了一個皇帝“演技”的體現。要是節儉真是聖明,那崇禎怎麼亡了國呢?

3.寡慾?雙刃劍!


圖片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任,也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一位伊麗莎白女王。

很多人奇怪我為什麼要把一個西方君主放到這裡來說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要說,其實姻親和女色在王權時代可不是什麼下半身的衝動,而是一場權力的遊戲。這位伊麗莎白女王就是用她未婚的身份,把整個歐洲的君主玩弄於股掌之間。

中國文人給皇帝下的“遠女色”這個標準,其實不是害怕皇帝貪戀女色疏於國事,而是擔心另一樣東西……

外戚。

畢竟枕邊風一吹,帶給朝政的衝擊可不是鬧著玩的。

遠女色,確實可以有效防止外戚干政,但也同時阻止了政治聯姻這一權力的遊戲中重要的環節。清朝皇帝雖然也收秀女,可到了皇后這一級別的女性幾乎清一色是滿族人。而作為權力的遊戲中重要的玩家,漢族的士大夫不能通過聯姻進入權力的核心,就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進入。而其他的方式,又顯然不能達到姻親這樣穩固的效果,所以清朝皇帝同漢族權貴階層的離心力是一直存在的。等到辛亥革命前,皇族想收回自從太平天國之後散落到漢族權貴手裡的權力,整個大清國就瞬間土崩瓦解了……

所以說清朝各個皇帝在當時的風評都很好,可實際執政的結果是稀爛的也就不足為奇了……標準出了問題,結果自然就是錯的。

其實所謂的明君,和什麼品德胸懷沒有一毛錢關係,真正偉大的君主,需要且最需要的,是長遠的眼光,以及保持自己不被權力的力量蠱惑,幻想自己無所不能的品質。滿足了這兩點,即便是私生活或品德上有些瑕疵,也是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千古一帝”的。


Domybest157079748

縱觀清一十二帝,為什麼其中有能君,賢君,嚴君,去沒有昏君,暴君。如有異議,容我慢慢解析。

明末,宦佞當道,百姓民不聊生。君臣上下各懷心思,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關外努爾哈赤已統一部落日益增強,崇禎皇帝多疑善變自斷臂膀。實為大明氣數已盡。然,新一代闖王李自成振臂高揮,紛紛響應。農民軍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終,直搗京師。末代皇帝自縊煤山。

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為新主子鞍前馬後,征戰沙場。勒死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清廷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

清軍入關之後頒佈了“剃髮令”。之後發生了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史料記載是張獻忠屠川有爭議)。為什麼網友老拿這個說事呢?其一是因為本來這就是違反人倫,臭名昭著的。其二因為異族屠殺的本族。其三就是很多盲目跟風的跟風了。

縱觀華夏曆代王朝更替有幾個不是血淋淋的屠人史。先有三國時期餓殍滿地,屍骨積山。因為戰亂三國時期華夏僅有一千萬人。後有黃巢起義的以人為糧,更是喪盡天良。蒙古軍隊的屠城細菌戰(把屍體拋人城內,引發瘟疫)。

清廷為外來之族,在華夏大地恩威並施。為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清前期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雖然功過都有但並沒有荒誕,暴烈的君主。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宣統。都是資歷比較平庸之人。屬於有心無力,雖然垂死掙扎,耐抵不住歷史潮流。終將被歷史淘汰。類似爭議已經熟的不能在熟了,就不一一細數了。

清末,在當時的情況下不論任何民族,統治者。都是這個結局。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根深蒂固。當時國情不適合君主立憲制。中國太肥了。列強早已垂涎三尺。誰人不想分一杯羹。只能改天闢地,才能拯救中國。

歷史證明我們努力了,並且做到了。雖然一路上坎坎坷坷,摸索前進。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我實在不理解清吹之人是什麼心態,也沒怎麼在網上見過。但盲目的詆譭清朝,抹黑清朝其實就是狹隘之心。一方面不承認清朝,另一方面缺裝作看不見清朝的貢獻。清朝,再是滿族人統治的也是我們華夏兒女一起生存,奮鬥過的時代。也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過的時期。

清帝的確無昏君,因為他們在不斷總結前朝滅亡的經驗下前進,也害怕被打回到他們的老家。所以他們的統治者不得不努力,其實在清中期除了上流社會滿漢人已經是平等對待的了。不論那個民族用武力征服漢族人民,但終被漢族星光璀璨的文化所征服。直到完全漢化同為一家,所以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與之武力並驅的還有文化侵略。正因如此我們現在才要牢記恥辱,發憤圖強,振興中華。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弄清誰才是真正的敵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復興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