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来自深圳潘老师的来稿,在赣州游玩后,他有感而发,书写下他眼里的赣州城......

"

文章精彩摘录

我不自量力,步其原韵,并斗胆反义而为,得如下文字,名为《菩萨蛮·赣州古浮桥》:

建春门外清江水,

而今不入行人泪。

何必望长安,

巍巍三百山!

青山遮不住,

径向鄱阳去。

江晚遣诗余,

桥长听鹧鸪。

"

正文:

《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本文提纲

1.周文王“造舟为梁”

2.浮桥,以征服为乐

3.赣州的奢侈与自豪

4.相映生辉的宋城

5.冒昧步韵辛弃疾词作

周文王“造舟为梁”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上图:雾色苍茫)

《诗经·大雅·大明》中有载:“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注:止,语气词。 子,姑娘。 俔,好比。

妹邦,这里商朝都城朝歌。

梁,为水上桥粱。

不:通“丕”,大。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用今天的话,上面的诗句是这么说的:“文王嘉礼将举行,大邦有个好姑娘。大邦有个好姑娘,好比天女降妹邦。下文定聘呈吉祥,文王亲迎渭水旁。建造木舟为桥梁,大大显耀真风光。”

诗句说的是周文王的爱情故事,与本文最相关的句子是“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文王在渭水上将一叶叶小舟并联成一体,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直达对岸,去迎娶心上的姑娘。

文王所建造的,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即使不是事实的第一座,也肯定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

浮桥,以征服为乐

浮桥,顾名思义,浮着的桥。

表面上看,浮桥总是贴在水面上,不如固桥那样高大雄伟,但实际上呢?它内骨子里却满溢着高贵。它不屑厮守沟渠,那是固桥的事。沟渠,大体水浅,正因其浅,固桥才敢于立足其间;当然,固桥也有跨越深水的,但那水面一定很窄,窄得像条小小的巷子,只需要岔开两条腿踏足于两边岸基上,就成了桥,不必顾虑水流的折磨。可是,如果又深又宽呢?固桥可就望洋兴叹了,不敢涉足了。而浮桥,天生的就是要征服那些深不见底且宽而无际的水域:你深你的,我自浮于你上,还怕你淹死我不成?你再深,对我只是个零;你宽你的,我一舟连一舟,无限绵延,你宽到哪里,我浮到哪里,还怕驾驭不了你!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所以,浮桥,以降服大江大河为乐。早在公元前541年,秦公子锻就在黄河上架设了一座浮桥;晋武帝时,杜预又在孟津附近的黄河上架设了一座浮桥,并且持续使用了数百年;宋太祖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的长江上也架设了一座浮桥。此外还有其它大型浮桥若干,不必一一列举。可是固桥呢?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白塔山黄河铁桥是1909年建成的,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它们比周文王在渭水上建的浮桥可是晚了三千年!

大江大河的“大”字,硬生生地遏制了固桥的脚步,却成就了浮桥的辉煌。

赣州的奢侈与自豪

是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

而赣州于水,实在是得天独厚。

由两条支流汇成的章江自西向东,由七条支流汇成的贡江自东向西,它们在现今的赣州城区八镜台处汇合而为赣江,然后浩浩荡荡,一路向北,经鄱阳入长江。章江+贡江=赣江。三江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倒置的"Y"。这是大自然的垂青,这是上苍的偏爱。山环水绕,万物滋生,春来花开遍野,秋至佳果飘香;天上百鸟翱翔,两岸牛彘徜徉,水中鱼虾游弋。于是,不知在几千几万年前,来了一群“赣巨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又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年,一位北方的皇帝看中了这里的山水和勤劳的人,于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县,叫赣县,那个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那年是公元前201年。再后来,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源源不断,一路南下,当到了这肥美之地,就再也不愿意继续颠簸,纷纷在此扎下了根。于是,在这大大的“Y”的怀抱里,人烟阜盛,商贾云集。到了宋代,这里已经成为“水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赣州已经是全国著名的经济重镇、文化重镇。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上图:打渔)

事物都有两面性。水系发达,让一个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河流便会成为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堑壕。赣州的先人不但是勤劳的,更是智慧的。早在宋代,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宽阔的章江和贡江上一连架设了三座大型浮桥,分别是东河浮桥、西河浮桥、南河浮桥。这可是绝对的奢侈,奢侈至极。一千多年前,当绝大多数地方还从没有见过浮桥长的啥样的时候,赣州,一眨眼间就冒出了三座。试问天下谁能敌!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赣州。可以想象得出,这三座浮桥给古赣州带来了什么,出行便利,商业繁华,经济腾飞,市民自豪,政绩飙升……应该是怎么说都不为过。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三座浮桥寿命几何?告诉你,他们生命力极强。其中的西河浮桥和南河浮桥,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因附近的江面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公路大桥,于是,在自身还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它们让贤了。不过,聪明的赣州人,深情地挽留了东河浮桥,于是,我们今天还可以欣赏它的英姿。

东河浮桥,又名东津桥,铺设在贡江之上,而贡江位于章江之东,故名。又因桥南紧邻建春门,故而又名建春门浮桥。不过,外地人大多叫它“赣州古浮桥”,这样称呼带有行政区划的定位,对于外地人来说,更方便;赣州当地人,现今大都只叫它“古浮桥” 。当地人这样称呼,并不是表明赣州还有一座“今浮桥”,究其心理,我觉得,既有他们对浮桥岁月久远的自豪,也有对刚刚离他们而去的西河浮桥和南河浮桥的深深的纪念与怀念,因为,它们都是赣州人心中引以为傲的“古浮桥”。

有人说它是浮桥的标本,我觉得这“标本”二字还不足以标明它的分量和价值。标本,只是供科学家研究用的,或者再供游人参观。但这东河浮桥一直还在坚持着它的本职工作,可谓初心不改。每天,除了大量的游客,更多的是当地百姓。有挑着菜担子的,有骑着铁摩托的,有席桥而坐钓鱼的,有欢蹦着上学的,有坐在桥侧沉思默想的,甚至还有三五好友,乘着落日的余晖在那里打牌下棋……当然,也有很多游人,扭捏出各种造型,给古老的浮桥增添了妩媚。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以缆绳和长条木板相连而成。江水从小舟与小舟之间的空隙流过,于是,江面上便生出一条又一条的浪涌,向着下游奔去。有位妇女提来一只塑料桶,小半桶水,水里几条小鱼,置于桥的边缘,后退一步,立定,向着桶,也是向着汹涌而去的江水,双手合十于额前,默无声息——也许她口里还小声念叨着什么,只是因行人的嘈杂和江水的喧哗我听不见。这明显是个祈祷仪式,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就不得而知。我想问她,但怕冒犯了她心里的神灵,只能作罢。桥的两头更是热闹,簇拥着一些船家,在那里做一些小生意,干鱼,腊肠,鱼鳔……挂满了一根根的竹竿,任人挑选。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上图:一位妇女在桥上祈祷)

相映生辉的宋城

贡江南岸有道古城墙与浮桥相映生辉。它就是宋城。建于北宋嘉佑年间。长3664米,保留了城门、炮城、垛墙,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唯一的北宋砖墙。城墙上保留了数以万计的铭文砖,内容主要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最早的是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是民国四年(1915年)。城墙和江水结伴而行,江水直,城墙直;江水弯,城墙弯。而江上的浮桥,像是城墙伸出的长长的臂膀,挽着流水,于是贡江便也温顺而柔情起来。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上图:宋城一角 古老与青春同在)

城墙和浮桥一样,是不收景点费的。城墙及其两边,除了浮桥外,还有很多可去之处,包括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八镜台、龟角尾(章水与贡水交汇处)、寿量寺、文庙、灶儿巷等。

冒昧步韵辛弃疾词作

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时留下了传唱千古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括号内为注释):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长安,西安古称,常代指京城)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鹧鸪,其鸣似语“行不得也哥哥”)

(三百山,贡江发源地之一)

(诗余,诗体的一种,词的别称)

桥长听鹧鸪。

(弃“闻”用“听”。听,主动欣赏)

以上相关图片,均为潘树森拍摄。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潘树森眼里的赣州城」江晚遣诗余,桥长听鹧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