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联合外族、杀父上位的周平王,各诸侯为什么会承认其正统地位?

历史小知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到“平王东迁”建立东周,这期间其实隐藏着一段很少为人所熟知的历史,而随着《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的相继问世,才为我们揭开了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原来,根本没有所谓的“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不过是一场王族内乱罢了。

西周灭亡不过是王族内乱,少有人知的“二王并立”历史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亡国,这种观念可以说早已深入人心,若不是《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的相继问世,恐怕这场王室内乱的故事仍然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

△“烽火戏诸侯”或许并不存在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根据《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的记载,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周宣王去世之后,年仅十三岁的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此时的西周早已动荡不安、国力日衰,而继位后的周幽王又重用佞臣虢石父,反而将劝谏的大臣褒珦关押了起来。褒族人为了营救褒珦,便将褒姒献给了好色的周幽王。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简直惊为天人,果然将褒珦释放,同时立褒姒为妃,而褒姒则为周幽王生下一子伯服。后来,在褒姒的蛊惑之下,周幽王废除了王后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同时下令废掉申侯的爵位。

此后,为了彻底消除太子宜臼的威胁,褒姒又蛊惑周幽王处死申氏和宜臼,两人只得逃至申国。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周幽王出兵包围申国,要求申后之父申侯交出废太子宜臼,申侯不从,自负不是周幽王对手的他,于是联合缯国及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和褒姒之子伯服均被斩杀于骊山之下。犬戎攻入镐京,大肆劫掠一番,这才俘获褒姒而去。

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则在携地拥立周幽王之弟(另说其子)姬余为王,是为周携王,从而导致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联合外敌弑父的周平王,是如何夺取正统之位的?

周平王因背负着弑君杀父的恶名,因此虽然得到了申侯、缯侯、许文公等诸侯的支持,但却并未被其他诸侯认同,因而各地诸侯并不朝见周平王。与之相反,周携王应该是作为正统才对,但为何周平王最终却又夺取了正统之位呢?

晋国作为姬姓诸侯大国,从西周之初到西周晚期,晋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周王室始终视晋国为肱股,晋国对周王室也始终忠贞不二,那么晋国为何最终又背叛了周王室呢?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早在周宣王时,双方的关系已经产生了裂痕。

一方面,周宣王在位之时,因听信谗言而杀了很多女子,大臣杜伯劝谏反被周宣王所杀,而杜伯的儿子隰叔则逃到晋国当了士师,虽然周宣王对于误杀大臣极为懊悔,但后果却已经无法弥补。另一方面,晋穆侯去世之后,其弟弟殇叔篡位自立,太子姬仇被迫出逃,然而周宣王和即位的周幽王都没有帮其夺回,因而姬仇重新夺回国君之位后,与周王室的关系已经疏远。

此外,周携王乃是虢国所立,虢国结果趁此做大,而晋国作为虢国的邻国,这自然引起了晋文侯姬仇的不满。而想要削弱虢国,自然也就不能承认他所立的周携王。于是,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姬仇亲自前往虢地,杀死了周携王,

当周携王被杀之后,其他诸侯国,有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转而支持周平王,例如郑国、秦国,有的则作壁上观,例如卫国、宋国、齐国,只有一个鲁国曾经和郑国大战了一场。不过,周平王虽然是最终的胜利者,但由于其有杀父弑君的恶名,因而已经失去了实权。

同时,或许正是由于周平王继位不正,为了挽回声誉,这才贬低抹黑周幽王,从而有了“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久而久之得以广为流传,最终被司马迁收录进《史记》之中。


香茗史馆


正所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的周幽王。

褒国在被周幽王攻打时,把褒姒献给周幽王,用美人计求得自保。周幽王本就昏庸无道,褒姒可能心存故国,也可能是天性使然不爱笑。周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多次点燃烽火,以各诸侯急忙来救的壮观景象博得褒姒一笑。

此后又听信谗言,废后黜太子。立褒姒为后,她的儿子为太子。且不说当时的宗法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也得考虑一下申侯的势力影响吧?不考虑就不考虑吧,居然还要把前太子杀了,这就激怒了申侯。

申侯联合鄫国、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不久,镐京被攻陷,周幽王身死。

周幽王昏庸无道诸侯尚可忍受,毕竟眼不见为净。但是以烽火戏诸侯就有点作死,直接导致了镐京的救援不力,可见影响之大。

二王共立,诸侯争利

杀死周幽王后,申侯立自己的外孙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石父拥立周幽王的兄弟余臣,史称周携王。周携王的政治能力优于周平王,治下逐渐稳定繁荣。周平王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依靠郑国治理天下。

“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 竹书纪年

因周王朝迁都后对拥立的诸侯大肆封赏,以至于实际控制的土地减少,实力衰弱。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开始了不间断的兼并战争。晋文侯见有利可图,便袭杀周携王。至此,周平王成为了唯一的天子。

在申侯拥立周平王时,各诸侯国肯定都经过了利弊权衡:一者,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儿子,虽然是废太子;二者,周平王有申侯支持,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再有,当时二王并存,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是后来周平王势微,控制不了诸侯国,诸侯国见有利可图,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


5有5


历史上很多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向来就有同情弱小的一面,所以哀兵必胜在华夏特别常见。当年,周平王为太子时,孤儿寡母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肯定有很多诸侯对其有恻隐之心。再加上人家本来就是太子,他爸爸的做法也为很多族内族外的诸侯看不惯,不算他姥爷舅舅族的申国,其中表现最为其抱不平的就是血缘关系最近的郑国和晋国和秦国。

而且我们还有理由怀疑,犬戎一股不值一提的强盗能够闯过秦晋那一关,给王都淬不及防的一击,本来就有猫腻,到底谁放的水,不得而知。

总之,只要有人拥护就会有希望。

另一方面,周携王虽然得到很多诸侯的拥护,但是他太强势了。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日益强大的大背景下,怎样保住既得利益,一位好操控的幼主自然比一个独立强势成熟中年人要方便的多。

越是有机会的后起之秀就越渴望发展壮大。老牌诸侯在周携王的支持下压制新兴诸侯,但是周平王却答应新兴的诸侯夺取更多的利益。一边是虎视眈眈的年轻人,一边是因循守旧的老家伙,胜负之势已然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但毕竟拥有大多数老牌诸侯的周携王的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来一个霸王硬上弓,趁新诸侯还未成长起来就逐一讨伐,成功的希望还是蛮大的。

但正是这种优势让周携王太自信了,他居然天真地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威望和德信可以不战而臣服天下。

所以当他信心慢慢地巡视晋陲之时,被突然发难的晋文侯一举拿下,可能他到死也没有想通,为什么先祖传承的以德服人这一套突然不管用了。

这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正是这一个偶然事件,使得老牌诸侯突然群龙无首,再找头头来主持大局却是谁也不服谁,可不是嘛,再加上大家都是元老,地位都差不多,凭什么听你的?

就这样老牌联盟瓦解,新兴诸侯开始疯狂扩张,尤其是郑国,迁到中原以后急于扩张领地,一不小心就成了春秋小霸,这让周平王又喜又忧,喜的是他终于站稳了脚跟,忧的是,他这个天子再也掌控不了天下的局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