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初識—藥酒的起源與發展

藥酒初識—藥酒的起源與發展

所謂藥酒,一般是把中藥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以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乙醇、白酒、黃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後去除渣滓而製成的,也有一些藥酒是通過發酵等方法制作的。

藥酒,在中醫史上稱“酒劑”,是祖國醫學方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祖國傳統醫學養生健體和防病治病的又一獨特醫療方法。具有製作簡單、便於存放、使用方便、內外可用、安全可靠、見效快、療效高、副作用少等優點,因而易於接受,採用者日益增多,深受人們喜愛。

藥酒之所以有保健祛病作用,是因為酒是中藥的良好有機溶劑,中藥中所含有效藥物成分能充分溶解在酒液中,藉助酒溫通血脈、改善循環的力量作用於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從而更快更有效地發揮藥效作用。

酒的發明,在我國已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對世界釀酒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般認為,人類社會進入舊石器時代後期已能打製出許多用於獲取自然物的石頭工具,對於食物的好惡也就有了選擇的可能性。據有關史料記載:大約在採集經濟時代,那時的農業尚未興起,野果和蜂蜜則成為可供人類釀酒的理想而又容易得到的原料。我們聰明的祖先在勞動過程中就注意到至野果和蜂蜜中含有發酚性的糖分,一旦接觸了空氣中的真菌和酵母就會發酵成酒。由於經自然發酵的野果好吃而受到了啟發,併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他們開始有目的地將野果採摘並儲存起來,讓其在適宜條件下自然發酵成酒,這可以說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早的釀酒了。

殷商時代,釀酒業已更加普遍,而且當時已掌握了麴櫱釀酒的技術。曲是用含有豐富發酵微生物的穀物製成,蘗就是發了芽的穀物。用現代科學觀點看,穀物中的澱粉是不能直接與微生物作用而發酵成酒的,澱糊必須經過水解變成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糖化過程後才能酒化,用曲釀酒可以使糖化和酒化的過程連續交替進行,這又叫做複式發酵法,是我國古代首創的特有的釀酒方法。

藥酒初識—藥酒的起源與發展

兩晉南北朝時期,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則記有桃仁酒、豬胰酒金牙酒、海藻酒等治病藥酒。北魏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雖為農業專著,但對藥酒的釀造方法,特別是對浸藥專用酒的製作,從曲的選擇到釀造步驟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在卷七還總結性論述了當時的制曲酸酒技術、經驗及原理。同時期的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提出“酒可行藥勢”,尤其是對藥酒的浸製方法論述較詳,提出“凡漬藥酒,皆經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數日,視其濃烈,便可濾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渣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並指出有71種藥物(包括礦石類藥物9種,植物類藥物35種和動物類藥物27種)不宜浸酒。這一時期對藥酒的製法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到了唐代,是藥酒使用較為廣泛的時期,記載最豐富的數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卷七“酒醴”,卷十二“風虛雜補酒煎”,書中共收有藥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內科、外科、婦科等方面,並對對酒與藥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針對當時一些人因嗜酒縱慾所引起的種種病證,研製了一些相應的解酒方劑。《千金翼方》還對藥酒的服法提出了具體要求,“凡服藥酒,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達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全醉及吐,則大損人也。”這是我國現存的醫著中,最早對藥酒的專題綜述。

宋元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藥酒也同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種類和應用範圍均有明顯擴大。《太平聖惠方》中設有藥酒專論達6篇之多,連同《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因方》《本事方》等書中的藥酒方,計有數百種,對藥酒的功效也逐漸從臨床應用上升到中醫理論的高度。《聖濟總錄》中指出:“藥酒長於宣通氣血,扶助陽氣,既可用於祛疾,又可用其防病。”“酒性酷熱,立行藥勢,所以患者素有血虛氣滯、陳寒痼冷、偏枯不隨拘攣痺厥之類,悉宜常服,皆取其漸漬之力也。又古法服藥,多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氣而已,亦以養陽也。”在藥酒的製法上,一是盛行以藥材制曲;二是均採用隔水加熱的“煮酒法”,這樣可以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強藥酒的功效。元代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部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食療專著,該書從食療的角度記錄了10餘首具有較好滋補保健作用的藥酒。這一時期的藥酒具備了一個特點,就是補益強身的養生保健酒漸多,且口味純正,成為宮廷御酒及適合中老年人的養生保健用酒。

藥酒初識—藥酒的起源與發展

明代的醫藥學家在整理和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創制出許多新的藥酒方。在明代醫學書中,如方賢的《奇效良方》,陳夢雷的《醫學全錄》,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等,均記載了大量的藥酒配方,既有前人的傳世經典之作,又有當時醫者的創新之舉。僅《本草綱目》就記錄了各類藥酒配方200餘種。此外,明代吳昆的《醫方考》載藥酒7種,吳受的《扶壽精方》載藥酒9種,龔廷賢的《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載藥酒近40種在明代宮廷中建有御酒房,專造各種名酒,尚有“御製藥酒五味湯、真珠長春酒”。在當時名噪金殿的“滿殿香”就由白朮、白檀香、縮砂仁、藿香、甘香、木香、丁香等各種藥物,合同白麵、糯米粉等釀製而成。明朝民間作坊也有不少藥酒製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另外還有一些老百姓自釀自飲的酒,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陽節的菊花酒,都成為人們常釀的傳統節令酒類,其中有不少就是藥酒

藥酒初識—藥酒的起源與發展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百業不興,藥酒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進展不大。

藥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還進入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藥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藥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