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电商中场战事:流量之困与刷单“乌龙”

“6·18”电商中场战事:流量之困与刷单“乌龙”

如果“双十一”是电商一年一度的年终大考,“6·18”大促也从京东一家的大促演变成了电商巨头全力以赴的年中战场。

眼下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纷纷晒出漂亮的“成绩单”。但亮眼成绩的另一面是平台流量遭遇瓶颈,消费者审美疲劳等无可回避的现实。荣耀、小米“刷单抢榜”乌龙事件更将电商屡禁不止的刷单推到前台。

在一年到头连绵不断的促销中,从线上转向线下挖掘增量的电商,需要正视流量瓶颈和刷单带来的假面繁荣。

“成绩单”背后

目前公布的“6·18”成绩单,各家强调的重点都不尽相同。

在业内人士看来,各家公布的成绩单是各取所需:京东这两年开始公布具体交易数字,着重表现与阿里的差距缩短;阿里则从2016年开始淡化交易额,将公众视野引向线上线下共同驱动的新零售。在披露具体类目上则是各方竞争较为激烈的战场,比如家电、3C历来是京东、苏宁争夺最激烈的部分,服饰则是天猫一贯的强势类目,阿里也正在将服饰扩张为服饰时尚,以此扩大优势半径。

流量下滑?

线上流量出现瓶颈早已是电商界共识。

各大电商无可避免的卷入争夺流量的战争。一边是流量少,互联网整体增速变缓,竞争成倍增长。另一边是,线上流量成本一直在涨。

曾经在神州专车负责市场的杨飞在《流量池》一书中披露,早期神州专车和某新闻APP合作,刚开始投放的广告效果很好,转化率也高,获客成本能控制在30元以内。三个月之后,用户也对各种广告产生免疫和厌烦情绪,流量质量明显下降,获客成本上升到50元左右。不论是展示广告、点击付费广告还是分成付费广告,仅在2017年行业价格就上涨了20%~30%甚至更多。

“6·18”期间亿邦动力披露,有商家称“流量下滑让人始料不及,其今年‘6·18’的销售业绩至少跌去20%”。有多位淘宝C店店主发帖表示,从5月29日开始,店铺流量就在持续下滑,最严重的情况,店铺销量和流量直降三分之二。

不过无论成绩单多么漂亮,电商面临的共同现实是流量增速放缓,成本持续走高。从尽享流量红利到流量成本飙高,电商将进入一个高投入期,必须想办法提升流量转化和效率。据一位接近电商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某第二梯队的电商平台每年光买流量就要花掉几十亿元。

不得不刷的单

流量之困只是硬币的一面,刷单阴影却常年如影随形。

“6·18”期间荣耀和小米爆发的榜单乌龙事件,把刷单再一次推到前台。6月18日当晚荣耀在10点多售罄后被小米反超成为“6·18”销量总冠军。但是到6月19日早上6点,荣耀又回到榜单第一。6月19日18:41据京东官微战报公布,荣耀夺得京东“6·18”手机品类单日销量和累计销量双冠。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长期跟踪观察,电商行业刷单现象由来已久,手机行业的销量撕扯现象更是激烈。

不过据上述接近电商内部人士透露,厂商刷单只是其一,平台对刷单也有依赖症,比如大促期间对员工的KPI考核不仅是销量,也要结合毛利等多项指标,迫于业绩压力平台可能对刷单睁只眼闭只眼。为了完成业绩,一些平台内部也会找二级经销商接盘,通过大批量走货来提高所谓的销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