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中观宝鬘论 学习分享07

文: 静怡苑•心灵乐园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己四

宣说法器之法相

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

彼谓具信者,定胜妙法器。

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

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

那么,堪为法器的具信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具慧者又是怎样的人呢?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法器,就是能够承受正法的人。堪为法器的具信者和具慧者的法相是怎样的呢?

这里提到的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由于贪图肉、皮等而进行杀生等抛弃正法,是以贪心或欲望而越法;

我们应尽量不因贪心而不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做伤害众生等违越正法的事情。越法,就是违越正法。

诸如,由害心等驱使而杀生,是以嗔心而越法;

因为家仇国恨等各种各样的害心而杀生,属于因嗔恨心而做违越正法的事情。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害怕国王的惩罚而舍法是以怖畏而越法;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灭佛”、“禁佛”运动,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国王的惩罚而舍弃佛法。

秉持诸如为了父母等杀生无有罪过而舍法,即是以痴心而越法。

在二十四孝中,有卧冰求鲤,这都是由于痴心而杀生。为了父母而杀生,不仅对自己不好,对父母也不好。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类似的借口。比如,拿着公家的钱去捐款,嘴里却口口声声地说这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但实际上是舍不得自己的钱。

任何所化众生,远离以上四种越法后不以欲望、嗔恚、怖畏、愚痴而违越正法并对业果等诚信不移,这种人称为具信者。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话,平台君是不够资格的。虽然不至于杀人,但还是会对蚊子、苍蝇、跳蚤、老鼠等众生心生厌恶。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也曾很多次想过,如果被强迫在碎玻璃铺的路和唐卡铺的路之间二选一,自己会怎么做?恐怕无论如何,自己也无法下定决心去走碎玻璃铺的路 ,而是很不要脸地想:“我内心不舍弃三宝,念一个缘起咒,然后从唐卡上走过……保护好肉体,我还可以偷偷修行。”其实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太重,害怕身体受到伤害。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对国王惩罚的怖畏吗?

有很多修行人为了正法,哪怕被杀也不愿改变自己的信仰。但是反观自己,暂时来说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如果被人以死相逼,让我们放弃自己的信仰,或许嘴里真的会说:“我不信了,因果轮回都是不存在的。”心里再悄悄地补一句:“在胜义谛当中。”

“三宝也是不存在的。”心里依然悄悄地补一句:“在胜义谛当中。”

是不是很孬,是不是很孬?我们善于给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掩盖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慢、疑、恐怖等,不愿示人的那部分东西。其实我们在行持正法的时候,到底有多真诚?能不能堪为法器?这都是能够看出来的。

我们抱怨上师不给我们传更高的法,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根器尚未成熟。所以,平时常拿着这四条标准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堪为法器,如果不堪为法器,就算上师给我们传了非常殊胜的法,我们也无法做到稳稳地接住,滴水不漏。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正由于此人能逐渐被引向解脱,因此堪为决定胜的殊妙法器。在讲到“不越”之时,诸如,为了谋求食财的皈依,虽说也没有离开四种越法,但也可以称为“具信者”。

任何人认真全面观察自己身口意的善、不善、无记状态后,断除一切不善与无记法而奉行善法,完全回向无上菩提以成办众生之利,了知这是对自他二者今生来世有利之事后持之以恒地进行取舍,就称为智者。逆行倒施者纵然通达五明也不称之为智者。

总之,明确三士道的次第,进而如理如法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就叫做具信者与具慧者。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弘扬佛法,却会执著于平台粉丝多少、阅读量多少、转发率多少,甚至还会忍不住和其他平台进行比较,因为是“我”办的平台,所以依然会有我所执,一不小心,又成了捆缚我们的执著。打着弘扬佛法的旗号,干着增长我执和我所执的勾当却不自知,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我们要跳出我执和我所执,哪怕从一部分的执著中跳出,也算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解脱。我们应该不断观察身语意三门,看自己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发心如何,是否堪为法器。注意,千万不要轻描淡写、浮皮潦草地说什么“我不堪为法器”就算了,一定要深入分析,狠抓灵魂深处一闪念,包括“修加行是不是为了让自己的修量小组第一?还是为了进密法班?”“这么认真的发心是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怎么样?”

真正堪为法器的佛子是啥样的?看看你达标了没

观察以后,还要为了让自己成为法器而努力。说话、做事都要问问自己的发心和目的,如果能为众生带来暂时或究竟的利益,哪怕在别人看来不太好,也要鼓励自己去做。如果自己的发心不好、不纯净,哪怕在别人看来很好的事,也不要去做。

要知道,表面上的闻思修和表面上的行持六度万行,不一定就是好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控好我们的心,不要让心囿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而是要随时随刻提醒自己发起菩提心,所缘的对境,从自己开始,扩散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再扩散到所有众生。并且,不要仅仅停留在爱的层面,这是人天福报的因,这是增上生,而不是决定胜,发心的细微差距,会导致果报有天壤之别。就算不为了果报,我们也应该随时随刻监督自己的内心。

如果忘记发心,就赶紧补上:“之前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补发菩提心,之后所有的善业都发菩提心,现在也要为了让一切众生解脱而发誓成佛……”这样一来,就在这个时间点,之前所行持的善业和之后将行持的善业都没有被浪费。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很机智了,这对经常忘记发菩提心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