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讀書筆記:影響力

經典讀書筆記:影響力

影響力武器

為什麼無人問津的東西,價格乘以2以後,反而被一搶而空?

為什麼房地產商在售樓時,會先帶顧客去看沒人會買的破房子?

為什麼汽車經銷商在顧客掏錢買車之後才會建議顧客購買各種配件?

動物可能會因為看到某種顏色的羽毛而變得具有攻擊性,或聽到某種叫聲就對自己的天敵呵護有加。動物這種愚蠢可笑的機械反應在人類身上也有,當某一個觸發特徵出現時,我們會不假思索地做出相應的反應。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被難以覺察的影響力武器擺佈了。

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東西好。這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固有的觀念,每一次,構成相似模式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順序發生的。“價格貴=好東西”已經形成了一個觸發器,形成了巨大影響力,有些逐利的奸商也模仿觸發特徵,激起我們的自動相應機能,從中漁利。類似於此的影響力武器有很多,他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這種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種近乎機械化的過程;二是隻要掌握了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人們就能從中漁利;三是使用者藉助這些自動影響力的武器,這種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讓另一個人乖乖就範。

互惠

為什麼超市總喜歡提供“免費試用”?

為什麼我們明明不喜歡某個人,卻對他提出的要求無法拒絕?

為什麼精明的政客會讓連普通人都能看出來的愚蠢的“水門事件”發生?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回報。如果人家施恩於你,你就應該以恩情以報之,而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報德。於是,我們身邊這一最有效的影響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了。

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償還人情債的義務感戰勝了一切,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它迫使接受了對方讓步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由於接受了讓步的人有回報的義務,人們就樂意率先讓步,從而啟動有益的交換過程。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所圖,那我們就置之不理。

承諾和一致

為什麼一些二手車經銷商在收購舊車時,會故意高估舊車的價格?

為什麼像保潔和通用食品這樣的大公司,經常發起有獎徵文比賽,參賽者無需購買該公司任何產品,卻有機會獲得大獎?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離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前後一致是一種很好的為人特點,不具備這一特點的人,會被視為浮躁、多變、優柔寡斷、糊塗、欠缺穩定;具備這一特點的人,則顯得理性、自信、可靠、值得信賴。一旦做出主動承諾,自我形象就要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因此,當我們要向一個困難的目標發起進攻或決心要改變一個不良的行為習慣時,我們最好做出公開承諾,眾多的測試案例顯示,公開承諾過的比未做公開承諾的行動達成目標的概率將提升300%以上。公開承諾能讓人當場順從,但不可能帶來長期的承諾感,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時,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地負起責任。

先給人一個甜頭,誘使人做出有力的購買決定。然後,等決定做好了,交易還沒最終拍板,賣方巧妙的取消了最初的甜頭。類似“拋紙球”手法引導當事人做出了一個糟糕的選擇,卻還覺得挺搞興。儘管保持一致一般而言是好的,甚至十分關鍵,但我們必須避免愚蠢的死腦筋。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中了套兒、被迫遵從了一個並不想答應的要求,我們的胃就會警鈴大作。一旦出現此類的反應,我們就要果斷的拒絕或走開,否則只會給自己留下公開承諾兌現而令自己難受的尷尬境地。

社會認同

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什麼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為什麼圭亞那瓊斯敦的910名教徒會集體自殺?

為什麼當自殺事件廣為報道時,報道所覆蓋地區的自殺事件反而增多了?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一來,偏波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會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影響力強的領導者是那些知道怎樣安排群體內部條件,讓社會認同原理朝自己有利方向發揮作用的人。

利用社會證據的人總能成功地操縱觀眾,哪怕這些證據是赤裸裸地偽造出來的。面對明顯是偽造的社會證據,我們只要多保持一點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護自己:首先,我們似乎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並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誤的,因為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採取行動,而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做出反應。人絕對不應該完全相信類似社會認同這種自動導航裝置,哪怕沒有壞分子故意往裡面添加錯誤信息,有時候他自己也會發生故障。

喜好

為什麼狂怒的球迷會在比賽輸掉以後殺死運動員和裁判員?

為什麼特百惠公司的家庭聚會能讓每天的銷售額超過250萬美元?

在審訊嫌疑犯的過程中,為什麼“好警察/壞警察”搭檔的方法能夠奏效?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根據關聯原理,倘若我們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們的居住地)讓自己跟成功聯繫起來,我們的公眾形象就會顯得光輝起來。我們展示積極的聯繫,隱藏消極的聯繫,努力讓旁觀者覺得我們更高大,更值得喜歡。影響好感的途徑多種多樣,逐一設計反擊策略毫無必要,指望這種一對一的策略把每條路都堵死簡直不現實。此外,一些導致好感的因素,如外表魅力、熟悉感和關聯,都是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的,我們不太可能找出一種合適的防禦措施。一旦我們覺得自己對順從專家的好感超出了該場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喚出防禦機制的時機了。不去壓抑好感因素產生的影響力,聽憑這些因素髮揮力量,然後用這股力量反過來對付那些想從中獲利的人。這股力量越大,其反作用也就越明顯,對我們的戒備防禦也就越有幫助。

權威

為什麼行騙高手們總是以換裝作為一種行騙手段?

為什麼受過正規培訓的護理人員會毫不猶豫地執行來自醫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在履行職責的時候,會願意向完全無辜的其他人施加多大的痛苦?打從我們出生之日起,社會就教導我們:順從權威是正確的,違抗權威是不對的。我們知道判斷一個行為正確與否,跟它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危害、公不公正、符不符合通常的道德標準沒有聯繫,只要它來自更高的權威,那就是對的。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一旦我們意識到服從權威在多數情況下是有好處的,就會很容易不暇思索地服從。

頭銜、衣著和身份標誌比當事人的本質更能影響他人的行為,一旦如此包裝自己,對方順從的概率就會立刻大大增加。通常我們會認為權威大多是專家,那麼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我們反而要問自己: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這個專家說的是真的嗎?我們也知道即使是專家,他們會偶爾說些有違自己利益的話。每一次,人們都嚴重低估了權威的影響力。

稀缺

青少年反叛的根源在哪裡?

為什麼在拍賣場裡,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不停舉牌?

為什麼面值一元的錯版紙幣,其價值遠遠超出了面值的幾百倍?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我們基本可以根據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就價值。機會越來越少的話,我們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保住既得利益的願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對於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阻撓著眼於損失所做出的明智決定,要比阻撓著眼於收益的決定困難的多。

我們不光在物品稀缺時更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競爭時最想要。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有著強大的刺激性。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一旦我們覺得自己在短缺的影響下產生了高度的情緒波動,我們就應該把這種波動當成暫停的信號。

即時的影響力

正常情況下,促使我們做出順從決策的幾個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決策時頻繁、機械地使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原理的原因。每個原理本身都能夠極為可靠地提示我們,什麼時候說“是”比如說“不”更加有利。但現實中,大量的,極易偽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們藉此引誘我們做出機械的反應並從中獲利,我們不得不防。

產品會&MVP影響力中心,是為了產品經理及產品相關核心職場人事提供的社交圈,社群成員認同“做最小可行性產品”和“做最有價值的人”的核心思想、理念及價值觀,加強互信,互幫互助,共同成長。這裡有最前沿的產品資訊、科技潮流、實戰經驗、人脈資源,在這裡大家可以共同學習、交流,成長,提升專業認知,培養職業素養和擴大自我影響力。目前社群在全國已發展1200餘人加入,歡迎有志之士加入,共同成長進步!QQ群:1407103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