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久攻不破的城池为什么不能绕过去?

扶南先生

以朱棣发动的靖难战役为例:


前期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天时地利人和都向着这位即将继承皇位的真龙天子汇聚,屡战屡捷。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山东,英勇善战的王爷折戟济南城下。


史料中记载: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朱棣,并没有想要争夺天下。而主要是画疆自守,那么就必须把济南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这样最起码可以打通南北之间粮食运输的通道,后勤物资才是长期战争是否胜利最重要的保障。这个战略目标保证了黄河以北都是朱棣的控制之下。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之下,济南城不能绕过,必须攻破。


但是后来从南京乘传过来的消息,让朱棣看到了控制天下的希望。只要将都城捣毁,就不差一个济南。既然是块硬骨头啃不下来那么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南京。本来济南城已经陷入僵局,这样绕过去盘活了一盘棋,燕军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反应过来慌慌张张南下追截,准备保卫首都,已经为时已晚,南京城已经保不住了。


从这件事情就能看出战略目标对于整个战争决策的重要性,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是放弃还是硬攻要基于动态来考量。因此没有不能绕过去的城池,只有是否能够舍弃的目标。要怎么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中最主要取决于战略以及周边环境和所要取得的目的。


品读武器装备

绕不绕要看情况。

首先,无法绕过的城池,必须打下来

什么是无法绕过的城池?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想要进取前方,必须要拿下这个关口,拿不下就过不去。

譬如潼关,你从中原进取关中,直取西安(长安),就不可避地要过潼关:

拉进看就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这是一个峡口,无法绕过,而关中长安之地,又是很重要的,从中原往西打,就免不了要走这条路:

在华北,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叫山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从东北进向中原,必须拿下。

而一旦越过山海关,南下全是平原,就一马平川了,打起来也非常快,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如潼关、山海关,都俗称“紧要关口”。绕不过去,必须打,守方无路可退,无险可守,必须死守。

其次,作为翘板的城池或地区,必须打下来

日军侵略中国时,就以朝鲜半岛为翘板。日本想要入侵中国,就必须先将十分靠近、方便的朝鲜半岛拿下,继而从朝鲜半岛往上走,入侵东北平原。入侵完东北,囤积力量,又以东北为翘板,从山海关南下,直走中原。这时候,作为翘板的朝鲜半岛,釜山就首当其冲,无论如何是要被拿下的。即便久攻不破,日本也不可能绕过去。

同时,日本在发动全面战争之前,还走海路,先夺下了青岛,但大军依然还是要走陆地,日军就是从内陆走。由华北平原到济南,再到山东半岛。

后勤补给肯定过该城以及该城具备不可或缺的资源的情况下,该城池必须拿下

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近现代,亦或者日军侵华战争。想要夺得资源丰富的山东半岛和往南重镇、城市,就必须夺下济南。朱棣猛攻济南而不下,就是这种考虑。因为济南是交通要道,又是分兵南下、东进的最佳跳板。不夺取济南,就无法前进。而且你不拿下它,你就得退回去,别人占据济南,资源都在济南,会过来反攻你,到时候会损失很多地盘,就连德州也别想要了。

朱棣第二次直接绕过济南,算是非常冒险,但也是听说南京防守空虚,需要迅速绕道推进。一旦南京防守不空虚,而济南又没打下来,就要面临前后包饺子的风险。济南所附带的城市群与南京以南的地带夹击,直接断了去路,断了粮食、兵源供应,这就是关门打狗。奈何朱棣知道南京空虚,于是直接进取了南京(南京有内奸,且阻击做得差得出人意料),反过头来还是把济南打下来了。

以上,大略就是一些城池,久攻不下为何还要继续攻打的原因。绕路是可以的,那要面临被人围殴的风险,腹背受敌。而打下重要城市,步步推进,就无后顾之忧,这是很重要的。


豆子人民艺术家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技术和生产力的问题。

常言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武帝远征匈奴,几万骑兵就需要几十万人提供后勤。往往中原王朝对北方的远征,动不动就需要几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分是作为后勤保障部队存在的。

而古代的之所以产生封建思想,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只能顾及自己能交给国家的很少,而且运输的技术和道路问题没有解决,人与人国与国的长途运输有很大的限制,运输的距离和运输量都存在不能跨越的障碍。无论我们信不信,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当时社会战争的思想、规模、形式和方式,也决定了国家的规模。所以无论东西方的历史,最开始都是以部落的形态出现的,慢慢的形成了部落联盟,小国家,大国家。全球性的大国,如果没有现在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支持,很难想象一个凭着两条腿什么时候可以走到美国。

所以古代不能绕过城池,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底下交通运输手段落后,不打下城池就更难保障后勤。从军事上来说,绕过驻有重兵的城池就把自己的后方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这样你并不能全力向前进攻,因为后方往往有军队最薄弱的交通运输线。历史上因为后方的粮道被断被洗劫,最终导致军队惨败的事数不胜数。比如官渡之战,曹操戒了袁绍的乌巢粮地。直接导致袁绍大军的崩溃,毕竟人一顿不吃饿的慌。即使近代战争,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军队战斗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战争决策者也不敢轻易把自己的后方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再说战争说到底是有人再打的。有城的地方就有人,战争要想最终胜利,最主要是制服敌人。所以毛主席说,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失,最主要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攻击城池并不是为了城池,而是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就在里面,正好可以包围聚歼,至于胜败就要看实力了。


净化a木子

在没有火炮等重武器的古代,攻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孙子兵法》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橨榅辒,具器械,三月而后已;距堙,又三月而后成。将不胜其愤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就是说,你费老大劲,花了很多时间,造好云梯、冲车,又堆个大土堆居高临下往城里射箭、观察城内动静;士兵拼命地往里攻,结果死了很多人但城还没攻下来,真是悲剧啊!

所以,在能不攻城的时候,古人是不轻易攻城的,有时候可以釆取围困或绕过的办法来对付坚城。但有些城池是非攻不可的,比如它处于交通要道,你绕到它背后去进攻敌方腹地,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摧毁敌方权力中枢,瓦解敌人斗志,建立稳固的敌后根据地,那么你绕过的城池将会是噩梦一样的存在--它可以随时出击,截断你的后勤给养,拦截你的后续援兵,在你完成使命或局势不利想撤回根据地的时候又成为一道障碍⋯。所以,有些城池、据点是一定要攻下的。

当然,有些时候攻城有另外的目的。比如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对于地广人稀的俄罗斯来说,莫斯科的地位极重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交通枢纽,所以攻下莫斯科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振奋士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极度寒冷的俄罗斯的冬天,拿破仑太需要一个遮避风雪、补充食物、棉衣、棉被的地方了。可惜他的敌人,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太明白这一点了,他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然后把莫斯科拱手相让。法军进入莫斯科后,发现吃的、穿的、盖的,什么也没有,就连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子也没有。饥寒交迫的法军只好撤军,六十万大军,连饿带冻,加上被俄军、残暴的俄国农民袭扰、虐杀,回到法国的,也就剩下万把人。

在现代化战争中,攻城已不是单纯的翻越一道城墙了,而是大纵深的防御攻势,天空和陆地火力的猛烈较量,以及进入城内的巷战对兵员的残酷损耗。解放战争时的锦州、太原等攻城战,苏德战争时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攻防战,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巴格达的进攻,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子。


孚比斯



首先说第一点,并不是久攻不破的城池都不能绕过去。

还是举个例子吧。

公元1629年,因为袁崇焕杀死了毛文龙,为皇太极扫除了后顾之忧。本来山海关是锁住后金的一道关隘,但皇太极就绕过了山海关,千里跃入龙井关、大安口,杀入长城以内,直扑北京而来,最后虽然被袁崇焕回师击退,但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如果大家还想看,还有一个更经典的案例,朱棣造反的时候,因为人马太少,被明帝国中央的大军全面压制。于是灵机一动,就沿着山东一线,绕城而过,直击南京。这时朱棣的卧底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陷落,建文皇帝下落不明,朱棣造反成功。

因此我们说,这个题目中的假设前提是不存在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如此,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下边我们来谈一下,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绕过那些久攻不下的城池?

还是来谈案例吧。

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进攻楚国,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杀入楚国腹地,但因孤军深入,楚国大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派出其它军队截断秦军的补给线,最后大败李信。

这个案例的关键点就在于此。

如果你绕过那些久攻不下的城池,向前进发,就要分兵困住这个城,还要保护自己的补给线粮道。分兵是兵家的大忌,分兵则必弱,敌人就会攻其薄弱环节,然后大破之。

集中优势兵力打大仗,这是第一个聪明的将领都明白的,也必须执行的。

绕过那些久攻不下的城池向前进攻,城里的士兵就冲出来,要么截断补给线,要么和前方的敌人前后夹攻,也是很难抵抗的,敌人又有地利的优势,战争的失败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回到清朝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来看,就更真切。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初期,就因为冒进,吃过不少亏,好几次差点被活捉,甚至他都想自杀。

当时的情况很明显,太平天国的军队人数多,并且有不少军队也很能打。曾国藩的湘军没有太多的优势。


于是曾国藩就改变了打法,采用层层推进、步步防守的办法来对付太平天国军队。每到一个城下,就开始当建筑工,到处挖沟,一要深,二要高,并且两边都要挖。在太平军的城下要挖,在自己军队的外围也要挖。

然后就是派出自己的军队守住几个关键的关口,防止里边的军队杀出来,也防止外围的敌人杀进来,然后慢慢地困死太平军。

曾国藩的打法就是结硬寨和打呆仗,以日拱一卒的心态慢慢推进,一点一点把太平军给逼死。

从表面上看,太平军有几十万的军队,曾国藩仅有十万上下,却就是这样把太平军给打败了。


战争的高级形态就是看对手犯错,然后打败他,谁先犯错谁输。

因此高超的将领的打法都比较保守,站在防守的前提下去作进攻,站在不败的前提下去争取胜利。就是小失败几次,也不伤无所,只要抓住一两个机会,就能扭转战局。


新知传习阁

在古代战争中:

有的城池可以绕,有的不可以绕。

有的城池可以攻,有的城池可以不攻。

这是一个复杂的军事学问题。

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战略、战役法等。

1、战略层次:

战略基本就是整个行动的大目标:涉及政治考量、整个战场布局。

我们以靖难战役为例:前期朱棣屡战屡捷,但折戟济南城下。

明史铁铉传: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可见朱棣这一时期的目标是画疆自守,并没有当下夺取天下的计划。那就必须攻克济南,如此以来,南北粮道断了,真定的平安诸将都得南撤或投降,整个黄河以北至少就是朱棣的地盘了。战略目标决定战役选择。济南必须攻,济南一破就可以实现战略目标。

(由图可见,济南的重要性一目之了然。但战略目标转化,瞬间地位就低了。要占据山东,必须先占领济南,省会重中之重;要经过山东,而且没有后勤线,绝对不可以经过济南。)

但后来南京传来消息,南京空虚。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应天。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

朱棣的战略目标从“画疆自守”到“长驱直入夺取应天”的转化,也就意味着济南的位置不在重要。保卫首都才成了根本。

也可见,攻城绕开与否取决于战略目标。

战争要基于动态来考量,绝非固定一处来思考。

2、战役

大战略对攻城影响很大。战役目标同样影响大。清军在大凌河之战中前后耗费四个月,损失比较大,收获有限。

(1629年清军入关)

在1633年6月18日,皇太极主持关于战略讨论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参与者有:

《清太宗实录》:刑部貝勒濟爾哈朗、
貝勒阿濟格、吏部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貝勒杜度、兵部貝勒岳託、禮部貝勒薩哈廉、貝勒豪格、工部貝勒阿巴泰、固山額眞楊古利、楞額禮、和碩圖、葉臣、篇古、伊爾登、喀克篤禮

其间畅所欲言:

我国之兵,非怯于斗者,但使所得,各饱其欲,则虽死不恤,稍不如意,遂无斗志。

明乃吾敌国,宜举兵深入其境,焚其庐舍,取其财物,因粮于敌,此制胜之䇿也,但彼处痘疹可虞,皇上亲往,不可久留
遣人往招流贼,谕以来归

都是很直接的表达,攻城作战士兵发不了财,不愿意打;需要劫掠作战,入关内劫掠。同时可以联系流寇。所以清军确立新的战略。对应的战役法就是入关劫掠。

1634年:皇太极亲征林丹汗,入大同劫掠;
1636年:从独石口入昌平,保定劫掠
1638年:从墙子口、亲山口入华北劫掠
1642年:劫掠整个华北。

在此下,清军作战的任务就是劫掠,遇到城池绕开就可以了。但如果城池守备薄弱,乘机攻城,收获很大。在此战役目标下,基本没有什么必须要攻克的城池,完全是见机行事。

到了1645年多铎南下就必须攻取扬州了,因为他要渡江平定天下。不是劫掠完回去了事。战役目标变了。

3、实力:

在战争中,就不具备攻城的能力,比如太平军北伐部队,但又要完成战略目标,那就只能流寇作战。都要绕开。

(一路都是绕城而走)

如果实力很强,像美军一样,那就一路横推过去即可。

4、战场形势

援兵到了,还顿兵坚城之下,基本就是等死了。那要么绕开,要么和援兵决战,要么撤退。

战争是个动态问题,在战争中城池攻与不攻,绕与不饶,当时的战略、战役目标、战场形势、自身实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其中有理想、有现实,杂糅到一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一枚明粉



攻克不了的城池为何不能绕过去?

古代战争中,都喜欢攻城略地,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诸葛亮北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孔明六出祁山,是不是一根筋,显然不是,军事战略有很大关系,古代的军事家门自有赢得战争的法宝,而绝对不是绕过去。孙子兵法也曾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但无论是伐谋还是伐交,其最终目的还是得到城池,与攻城的目的是一样的。孙子兵法中也从未说过,遇到坚固的城池不要攻,可以绕过去,这种战法无异于自取其辱、自寻死路,久攻不下的城池为何不能绕过去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攻下城池的好处。攻克城池可以扩大疆域,掠夺资源,掠夺人口。古代不比现代社会,到处人满为患,古代的人口大多集聚在城市,古代人为何把攻城绝地看的如此重要,攻破城池之后就可以拥有这个城池的一切,

扩大了疆域,占领城池就意味着国家便大了,人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国家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必然要亡国,战争的本质就是抢占土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土地和城池,国家也就一无所有了。管仲乐毅为什么这么出名,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余城。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出名?他侵占了六国的土地城池,统一华夏,创造了千古一帝。由此可见古代战争,乃至现代战争的本质都是攻城掠地,绕过去城池毅然是别人的。



攻克城池,也就意味着资源、补给、财富等。战争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资源和财富,攻克城池也就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食物、黄金、房子……最住要的还有城里的人口,可以补充兵源、获得劳动力,恩威并施,巩固统治,赢得人心。如果绕过去尤其实在古代也就失去了战争的意义。因为城池毅然是别人的,你没有获得任何好处,还不如不发动战争。



攻克城池的同时,也是给敌人最大的威慑,让对手害怕你。攻城略地不但可以过得资源,还可以震慑对手,让对手知道你的厉害,从内心害怕,敌人一但胆怯,我军的士气有很大鼓舞。战争最主要的还是士兵的斗志,而激发士兵斗志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赢得胜利失败者必然大挫士兵的斗志,这样也就为后期赢得更大的胜利埋下伏笔。因此古代战争中,都要逐个城池攻克,不会绕道。



其次分析难以攻克的城池,绕道而行的坏处。

首先城池久攻不下绕道而行有可能被包围。绕道而行有可能是孤军深入,城池还是敌人的,绕道而行不久变成腹背受敌了吗,敌人来个双面夹击或者反包围,这就是自找死路。相信大家都知道国民党七十四师是怎么没得。不就是机械化跑的快了点,结果即刻被包围在孟良崮,尽管是最好的精锐之师,也逃不过全军覆没。他们还不是“绕过去”,仅仅是先头部队走的快了点,绕过去死的会更惨,因此在不知道敌军情况下,宁可死磕,也绝对不能绕过去。



其次“绕过去”军队失去后援,补给成了最大的问题。行军打仗动辄几十万军队,那么多人的衣食住行消耗巨大,如果补给线被切断,军队没有粮草,能支撑几天,人是铁饭是钢,没有了军粮士兵要么饿死,要么投降,要么逃跑,军队就会不战自乱。马谡为什么会失去街亭,那是张郃切断了蜀军的水源,一天没有水蜀军就不战自乱,主动投降的不计其数,因此马谡才一败涂地。马谡也不敢“绕过去”,他只是在山上安营扎寨,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导致如此大的损失,更何况是“绕过去”,敌人在背后捅刀子更快活。因此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宁可退军,也不能绕过去。



再次城池多位于咽喉之地,军事要道,绕不过去。重要的城池,敌人死守不放的,为什么敌军死磕,肯定是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它们往往遏制了整个战局,因此绕不过去,也不能绕,一些著名的关隘下,都是尸骨无数,一但被攻破,就是一马平川或者靠近首都。这就是所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因此攻城是下策,绕城就是自寻死路了,古人宁可战死或者是撤军,也断然不会绕过去。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国逐鹿

不仅是古代,近代作战也是如此。以抗日战争来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在太原、武汉等中心城市与国民党发生了大会战,尤其是上海和长沙是两军争夺最激烈的地方,这是有原因的。


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中国最大城市,日本军舰要进入内陆,必须得先占领上海。国民政府也是知道上海很难保住,但上海是各国领事最多的地方,为了在国际上争得声誉,国民政府也得拼死一搏了。于是才有了历时三个月的淞沪大会战。


为什么抗日战争会有三次长沙大战,日军难道不能绕过吗?因为当时南北大动脉的铁路只有京广线,而日军占领武汉后,为了日军能长驱南下,必须得拿下京广铁路长江以南第一个大城市,否则后勤都无法补给。所以才有了三次长沙争夺战。同时日军为了巩固长沙,还对长沙周围的常德进行了一次攻城战。



这里还得说说抗战后期一次大战一一衡阳保卫战。

1944年,日本海军被美军大败,日本为了怕入侵东南亚的日军被歼,就在中国内地发动了大规模的争夺豫湘桂铁路沿线城市的战争,好与东南亚日军会合,史称豫湘桂大会战。在日军疯狂进攻下,武汉、长沙相继失守,于是京广线和湘桂线交汇处的衡阳就成了这次大战最关键一战了,这个城市日军无法绕过去。

这次大战是蒋介石亲自督战,也是为了向美国展示国军的抗战能力。当时蒋曾对守城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说,只要死守十五天,二十万援军就赶到,结果1.6万国军抗击十万日军并坚守孤城47天,此役能让日本东条英机内阁倒台,47天之内却没等来一个援军而导致失败,这种守城战,也只有国民党那些只顾自保,不救别人的援军才能打出来。当然此役第十军牺牲八千人却能打死日军3万多人,可见第十军的勇猛,怪不得此役被世人称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整个抗战史,国共两党与日作战都是争夺铁路沿线的交通中心城市来的。八路军的百团大战就是大规模地破坏日军的交通线,也是为了让日军后勤无法保障,把敌占区的城市孤立起来。

当然这是以海陆为主的战争模式,以后的战争将以制空权为主导,占领交通中心城市就没那么重要了,敌国的军事基地才是以后战场上首先要摧毁的地方。


湘平古珍邮馆

这就看具体的战役发生时,事发区域的地理情况了。

古代出于军事需要,很多的军事城堡特意建到了特殊位置上,例如潼关山海关,或者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面对的陈仓要塞都是如此,这些城堡建在的人们出行时必须经过的区域,因此必须从这里经过,否则只能绕远翻越山脉或者河流,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根本不利于大部队携带各种装备前进,是在军事领域,在很多特殊地域刚遭遇对手的城堡阻拦时,就只能强攻过去。



有上面说的诸葛亮北伐时遭遇的陈仓要塞,就建立在山谷之间,蜀国要想从这里北上,就只能攻破陈仓要塞,否则数万大军难以翻山越岭,即便能翻山越岭后勤的粮草供应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补给,因此魏国将领郝昭率领1000人,硬是把诸葛亮的数万大军阻挡在陈仓城下,最后诸葛亮攻击不克,只能率军撤退。

当然上述是面临特殊地域的城堡,只能选择强攻不能选择绕行,但如果在实战中攻击中原一带的大部分城市,通常就不需要如此了,因为大部分的城市通常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即便短期之内无法攻克,也可以选择少量部队牵制大部队绕行,等完成作战任务后再回身消灭这些据点。



例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之后,率军不断快速向陕西进发,沿途有很多城市展开抵抗,在短期之内无法攻克的情况下,安禄山就选择主力部队绕开继续前进,少量部队留下来进行牵制,这个布置也导致造反大军,在唐朝政府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直接杀进河南逼进陕西潼关,使得唐朝的首都长安陷于被动。


辽宁资深球迷

古代战争,久攻不破的城池为什么不能绕过去?不要一概而论,不要小瞧古人智慧,古代战争中绕道胜利的例子也很多,当然不绕道也有不绕道的理由。下面就举例说明一下:

历史上,人们死磕函谷关的战例很出名。战国七雄时期,六国合纵进攻秦国,函谷关大战血流漂杵。秦始皇六年,五国伐秦,饮恨函谷关,函谷关成为六国一道过不去的坎。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据守函谷关,让项羽铩羽而归。为什么不绕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呢?



函谷关是进攻陕西最快捷的路线,其他路线要么需要大迂回强渡黄河、要么需要大迂回穿越秦岭。【1】绕开函谷关的缺点:对于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后勤保障比较困难,路途遥远就有被后勤补给拖死的危险。而且长途跋涉绕路容易被别的敌对势力抄了后路,一旦被敌对势力烧了粮道,基本上这支队伍就废了。


【2】直接攻打函谷关的优点:函谷关东面是中原腹地,交通便捷、人力资源丰富、补给便捷。拿下函谷关就等于锁死了秦地,直接威胁关中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攻占函谷关的战略意义重大。那么有没有绕过函谷关的案例呢?

刘邦就干过两次。第一次推翻秦朝的时候,项羽傻乎乎在函谷关死磕

。刘邦则从秦岭的东南偷偷取道武关,捷足先登进入咸阳。武关的路比函谷关那边难走一百倍,防御方随便一支军队就可以让刘邦死无葬身之地。刘邦能成功全靠项羽吸引走了秦军注意力。

邦绕开函谷关的第二次又创造了奇迹,就是从西边翻越秦岭,从西面对关中平原来了个黑虎掏心,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传奇故事。

由此可见,

遇到城池饶还是不饶,主要取决于进攻方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绕开城池作战的经典案例,还有皇太极绕开山海关,从内蒙方向南下兵围大明北京城的战例。明朝的主要防御力量在宁锦防线,假如蒙古贵族忠于大明朝的话,保管他皇太极有来无回,这就是实际情况。

当然了,也不排除攻城的将领就是要闹情绪,非要死磕的情况。洪都保卫战,陈友谅60万大军死磕朱文正3万多人的洪都城就是这情况。明明陈友谅可以绕开洪都直捣朱元璋老巢,就因为洪都原本是朱元璋抢了他的,他就故意去打。越打越怒,非要攻下来,不然咽不下这口气。得嘞,最后不但没拿下,还贻误了战机、消耗了士气。陈友谅最后被朱元璋灭掉,洪都保卫战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